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决定藏论全文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真谛 译时间:2019-06-25 14:39:40
智慧靡不通于净更无治济世论世尽顶礼最胜尊法如所说者静地道为道

决定藏论全文

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

决定藏论 卷上

心地品之一

智慧靡不通于净更无治

济世论世尽顶礼最胜尊

法如所说者静地道为道

未解此三法世转如轮转

圣僧住于法过缚过余众

十分八分八果道道果故

若诸大士夫。欲造论益无知人倒见疑者。所言利益。从正智生。言正智者。出决定藏论曰。本已说。地今广分别解此地义。善答问难。五识地心地经言。阿罗耶识普为种本。云何知有。此是如来藏说。故解节经偈云。

盛识普种本深细流如溢

不为凡人说恐生我见故

郁陀南(梁言持散)

执持本分明种本非是事

身受无识定亦非气绝者

以此八种因缘知有阿罗耶识。若离此识根有执持。实无此理。执持有五。一者阿罗耶识持先世业。复从现因后诸识生。如佛阿毗昙说。因根尘心业诸识得生。二者善不善等六识得生。三者于六识中若有一无记识。而独是执所摄持者。无有是处。四者诸识各依根生随生一识根有执持。余根应无。五者诸根数执持。义则不然。以此五义。因阿罗耶识是故诸根名有。执持本者从初诸识不得俱生。亦无是处。若人问言。有阿罗耶识诸识俱生。答曰。如是。汝言无者则为过失。何以故。有实义故。如阿含故。二识俱生。何以知之。如有一人欲得见闻。乃至于知诸识各各自根尘。心欲无异根尘无异。一识得生余者何妨。此为实义。阿含后说分明者。诸识不俱取境不了。若以心识与眼识等为伴取境。是则分明。何以故。曾行诸尘。然后追思多不明了。识识不俱意独缘故。不如缘现则易明了。识识俱故。故知俱生种本者。若离阿罗耶识眼等六识互为本者。则无是处。云何知耶。善识灭时不善心生。不善识灭善心复生。善不善灭无记心生。下界心灭中界识生。中界心灭上识即生。上识亦灭下心还生。有漏识灭无漏心生。无漏心灭有漏还生。故知六识不互为本。如次第心灭。于无数劫还更得生。故知阿罗耶识以为种本非是事者。诸识不俱则无此事。何以故。此有四事。一者器事。二者捉身事。三者言是我事。四者于尘事。如此四事念念俱生。若言一识于一念中知四事者。无有是处。言身受者。若离阿罗耶识有身受者。则无此义。云何知耶。犹如有人若实心作不实心作。要先思惟。若定心不定心诸受于身种种多生诸受得生。故知有阿罗耶识有无识定亦无此义。何以知之。若入无想定入无识定者。六识皆灭。此人应死。如佛所说。入无心定而识不灭。言非气绝者。若离阿罗耶识有气绝者。无有是处。云何知耶。如善恶二人临命终时。善人足冷暖上至顶。顶若冷时人命即灭。恶人死时从顶冷至足暖气灭时此人命终。意识常在身。阿罗耶识持身故。阿罗耶识灭而身即冷。便不觉触。此冷暖二事不由意识故。知有阿罗耶识。

郁陀南。

境界相赖起更互为因缘

得共相应生与烦恼俱灭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肉啖虎 以肉啖虎

以肉啖虎...

以耳为目 以耳为目

以耳为目成语名称以耳为目成语拼音yǐ ěr wéi mù成语...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成语名称以胶投漆成语拼音yǐ jiāo tóu qī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