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楞严经读诵网
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主页/ 为人处世/ 文章正文

须菩提的问题:云何降伏其心?

导读:须菩提的问题:云何降伏其心?《金刚经》中记载长老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焦虑时代,须菩提的问题依旧没有过时,因为我们...
须菩提的问题:云何降伏其心?

《金刚经》中记载长老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焦虑时代,须菩提的问题依旧没有过时,因为我们总是被七情六欲牵引,而不知如何降服其心。

01

中国传统宗教有十八层地狱,基督教有地狱,伊斯兰教有火狱......这些死亡后的地狱审判,让生活中总是有恐惧存在,而不能降伏其心,如何能避免恐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恐惧的两大根源就是宗教和怕死,而这两者又是相关联的,因为宗教鼓励了认为死者不幸的那种见解。

所以他就追求一种可以证明神不能干预人事,而灵魂意志又是随着身体而一起消灭的形而上学。绝大多数的近代人都把宗教想成一种安慰,但是对于伊壁鸠鲁则恰好相反,超自然对自然过程的干预,在他看来那是一个恐怖的一个来源,而灵魂不朽又是对希望能解脱于痛苦的一个致命伤。于是他就创造了一种精巧的学说,要来疗治人们的那些可以激起恐惧的信仰。他的哲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死与我们无干,因为凡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都与我们无干。

伊壁鸠鲁的信徒——古罗马诗人和哲学家卢克莱修在他的长诗《物性论》中解释道: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过于依赖宗教和世俗的权威,还会让他们坚持迷信或者非理性的观点,而不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此外,为了避免我们的自我意识反思自己的死亡,人们宁可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对琐碎事物的追求上。我们要么贪婪地积累财物,要么盲目地追求权力和荣誉。卢克莱修说,正是这些永不满足的欲望让人类产生了很多的不幸和危险。

正是由于这种宗教恐惧概念的存在,让我们迷失在人生的漫漫长路里而不得自拔。15世纪意大利小说家,生活在米兰的马祖求在讲罢当时修士、修女和修道僧恶行后说:“对他们最好不过的惩罚,恐怕就是让神把地狱取消,这样一来,他们便不会再受到布施,得重新去过锄锹生活了。”

然而,只要地狱概念存在于人们头脑中一天,马祖求的想法便一日不可实现。这真是让人可悲的一件事情。

02

除了恐怖,对于现实苦难生活的无助,对来世生活的憧憬,同样的是我们不能降伏其心的一大根源。

人们对于现世的事物总是充满不幸,之所以能忍受这些事情,就在于他们期待着一个较好的来世,于是,我们的传统有了凌霄宝殿,基督教有了伊甸园和天堂,伊斯兰教有了乐园,佛教有了西方极乐世界。

现实世界普遍的不幸让人们增强了宗教的感情,宗教的概念又迎合了信众的期待,结果我们总是把目光投向了来世的幸福,却忘了解决身边的实际困难,于是困难依旧是苦难,忍受困难有时候竟然成了受宗教赞美的美德,可谓荒谬至极。

03

《道德经》中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也就是说我们面对恐惧和宠爱都要认真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能降伏其心,永远活在恐惧或憧憬中,而不能真实地活在现实中,认真对待这个存在很多缺点的自我。

我们一定要在天堂享福,为什么不能在今生就建造空中花园呢?

这,就是为什么须菩提的问题依旧值得我们的思考的原因所在。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