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一棵芒果树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08-09 09:57:56
对于一位以;觉醒修行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劝导才能够去观察和了解。举一个佛陀的事例来说:佛陀的前生,是洽诺果门国王,他并不须要去学习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观察一棵芒果树罢了!有一天,洽诺果门国王与他的随行大臣们去参观一座花园,坐在象背上,他瞥见一些果实累累,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树。由于当时无法停下,便决定稍后回程时再去享用。然而,他却不知,那些跟在后面的大臣们早已贪婪地摧残了所有的一切。他们

对于一位以;觉醒修行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劝导才能够去观察和了解。举一个佛陀的事例来说:佛陀的前生,是洽诺果门国王,他并不须要去学习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观察一棵芒果树罢了!

有一天,洽诺果门国王与他的随行大臣们去参观一座花园,坐在象背上,他瞥见一些果实累累,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树。由于当时无法停下,便决定稍后回程时再去享用。然而,他却不知,那些跟在后面的大臣们早已贪婪地摧残了所有的一切。他们用竹竿击落果实,打伤树枝,也使树叶洒了满地。

傍晚时分,回到芒果林的国王,已然想像着芒果的甜美,却忽然发现所有芒果都不见了,全没有了!不仅于此,连树枝和叶片也遭受到猛烈的打击而散了一地。

\

国王非常失望且沮丧,随后注意到不远处有一棵芒果树,连着树枝和树叶仍都完好无缺,他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而后他醒悟到:那是因为褂上没有果子啊!如果一棵树没有果实,就不会有人去滋扰,那么它的树叶和树枝也就不会受到伤害了。这个教训,使他一路思索返回皇宫。;当一个国王多么不快乐,多令人烦心且困扰啊!必须不断地去关照所有的子民,而且如果有人企图来攻击,掠夺国土时又该如何呢?他不能安静地休息,甚至在睡眠中也被梦所惊扰。

在他心里,又再次见到了那棵没有果实的芒果树,以及它丝毫无损的树枝和树叶,;如果我们也变成和那棵芒果树一样,‘我们的树叶’和‘树枝’也同样地不会受到伤害了。他想到。

在寝宫里,他坐着沉思,由于受到这棵芒果树的启发,他终于决定去出家当一位比丘。他将自己比喻成那棵芒果树,而且推断:如果一个人能不被世俗的种种所羁绊,那他将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从忧虑或困扰当中得到解脱,而心就无所烦扰了。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他便剃度了。

从此以后,无论他到那里,只要被询及师承,他都会回答说:;一棵芒果树!他并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导,一棵芒果树是他觉醒到;法的导引的原因,是一种引领向内的教导,因着这样的觉醒,他成了一位少虑、知足、好独处的比丘。放弃了尊贵的地位,他的内心终于得到了平静!

在这个故事里,佛陀是一位不断地以这种方式开展修行的菩萨。我们也要像当哈诺果门国王时的佛陀一样,必须环视我们的周遭,并且好好地观察,因为世间的每一件事物都早已预备好要教导我们了。

即使只以少许直观的智慧,我们也将能透过各种世间法去看清楚。我们将能了解到,在这世间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师。举个例来说,即使是树和藤都能显示出真实的真理来,依着智慧,是不须去请教任何人,不须去研习什么的。我们只要能从真理学习,便足够去开悟了,就像故事中的哈诺果门国王一样,因为,每样事物都是依循着自然的轨则而行,绝不会与真理相违抗的。

与智慧相关联的是;自我镇定与;自制,而这,又能导致进一步的观察到自然的法则。以此,我们终将明白,每件事物存在的终极真理是无常、苦、无我。就以树木为例吧!当我们理解到无常、苦、无我的真实性时,所有生长在地球上的树木都是平等,都是——它们先是有了生命,而后长大、成熟,不断地改变,直到最后的死亡,每一棵树都必然如此。

同样的道理,人和动物在一生中都是出生、成长、改变,直到最后的死亡。而从生到死所发生的诸多变化,正显示了法的轨则。造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有其老朽和破败的自然特性。

如果我们能有觉醒和正见,能以智慧和正念去学习,我们将会看出,法是真实的。这样,我们将能看到人们不断地在出生、变迁,以至死亡。每一个人都随著生死轮回,也因为如此,在这宇宙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体的存在著。因此,如能清清楚楚地看透一个人,就如同看清了世界上所有的人一般。

同样的,每件事物都是法,并不光指我们肉眼所见的事物,也包括了内心所见。一个念头升起,而后变迁、消逝,那是心法,单纯地就是一个法尘的升起和消逝,而造就是心的真实性,总而言之,造就是佛法的圣谛。如果一个人不能以这种方法去看和观察,那他就不能真正的见到!如果一个人能够见到,他将会有智慧去聆听到佛陀所宣说的法。

佛、法、僧存在我们的心中,但我们必须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会随口地说:;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们自己的修行却并不如法,或是不适当。因此,若说佛、法、僧会在他们的心中被发现,那是多么不恰当啊!换句话说,这颗心必须先要变成能够了解法的心才行。

将每件事物归回到法,我们会明白,在这世间,真理是存在的!也因此,去实践,去证悟它,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

举个例来说,心法:受、想、行等等,都是不稳定的,当气忿生起时,它会增盛、变化,最后消失。快乐也是一样,会生起、增盛、变化,终至消失。它们全都是空,它们不是什么真实的东西,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一切法都是这样!内在,身和心,外在,树木、蔓藤,以及各种事物,都在显现这个不稳定的宇宙法则。

无论是一棵树、 一座山,或是一头动物,都是法,每件事物无一不是法。法在何处?简单地说,不是法就不会存在。法是自然,就是称作真理的,是自然的律法。如果有谁见到自然,谁就见到了法;如果有谁见到法,谁就见到自然,谁见到了自然谁就是了解了法。

因此,当每一个刹那、每一个行为动作,在生命最终极的真实面目下,只是一个无止尽的生死轮回时,诸多的研究、学习又有何用呢?如果在一切的威仪当中(行、住、坐、卧),我们都能有正念和清明的觉醒,那么自我认知便能很快地生起,那便是—了解到法的真理早已存在当下了。

现在,佛陀—真实的佛陀,仍然活着,因为他就是法本身,是真理,而那能使一个人变成佛的真理仍然存在,它并不曾逃避到任何地方去!它产生出了两种佛:一在身,另一在心。

佛陀告诉阿难:;真正的法,唯有通过修行才能证悟!任谁见到了法,就是见到了佛,谁见到了佛,就是见到了法。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前,并没有佛的存在,直到悉达多·乔达摩证悟了法,成了佛陀。如果我们依着此法来解释,那么他与我们是相同的:如果我们证悟了法,那么我们同样地也会成为佛陀!这就是所谓的;心中之佛或;心法了。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聋辨声 以聋辨声

以聋辨声成语名称以聋辨声成语拼音yǐ lóng biàn shē...

以肉去蚁 以肉去蚁

以肉去蚁...

1997年5月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4日出...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