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学佛所为何事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15 09:34:57
今天,我们大家聚会一堂,坐在这里学习佛法,我想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熄灭贪嗔痴,这是我们的共欲。共欲是什么呢?破无明而生明,断染爱执着,熄灭贪嗔痴,契入真正的解脱自在。所以,学佛并不是仅学一些概念、名相、常识;学佛并不仅是诵持几本经书、拜拜十方佛;学佛并不是研究佛法,玩嘴皮子。学佛是为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让自己这个身心的行为造作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着眼处,要从遥远的他
今天,我们大家聚会一堂,坐在这里学习佛法,我想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熄灭贪嗔痴,这是我们的共欲。共欲是什么呢?破无明而生明,断染爱执着,熄灭贪嗔痴,契入真正的解脱自在。所以,学佛并不是仅学一些概念、名相、常识;学佛并不仅是诵持几本经书、拜拜十方佛;学佛并不是研究佛法,玩嘴皮子。学佛是为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让自己这个身心的行为造作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着眼处,要从遥远的他方世界回到生命的现实当中来,把握身心的当下。真正的佛法,就是在历缘对境中,就是在活生生的工作、学习中,可以直接去体会、直接去体察。佛法是实实在在引领我们导向解脱的。只要是掌握到真正的佛法、一味的佛法,不论是出家僧众也好,在家居士也罢,都有迈向解脱的可能,契入涅槃的机会。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人,修的都是佛陀所传的、同样的法。学佛绝不是学了几十年还一片迷茫,修了几十年还不得受用。真正的佛法,就在生命的当下,就在生活中、工作中,就在眼前,拾起来就可以落实,可以体会。无常,现在能体会到吗?若是体会不到,请拿起手表看一看,每分每秒。哪一分哪一秒,停住在那里不走了,不动了?即使手表停住了,时间也不会因为手表的停住而有所停留。所以,我们的生命,它是每一分每一秒的生命之流。就像水里起波痕的浪花,风动波随,波波相继。就像我们的心念,意识前念后念随,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它看清楚,认明白。看清楚后就不会随他转了,也就明白知道了:所谓的那个“我”,只是一个念头紧接着一个念头,连续不断的一个惯性持续,仅是如此而已。所以,我们先抛出来《诸行无常》这课程,让大家去体会无常。后来再抛出《诸法无我》,让大家去认识无我。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流动生命的真相。所以,真正的佛法,是不离生命的当下;真正的佛法,是止息贪嗔痴,是离欲的。把握到真正的佛法,你会发现,道场就在家庭中,道场就单位中,道场就在身心的当下。人在哪里,道场就在哪里!因为,修行的道场不离自己的身心。对于众生而言,修行就是修自己。若是对法有真正的体会,而放下一切,专职修行,这是更恰当的事,更合理的事。把修行作为一种职业,把熄灭贪嗔痴作为一种专业。若是这样子,解脱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把修行当成生活的花边,闲着没事把修行当乐趣来玩,这仅能得一时的福报,相对于难得的人身而言,实在是太可惜,太不值得了。为什么要把修行当成专职呢?因为佛法彻底的体证,离不开禅定,没有定力的培养,容易流于嘴皮子、口头禅。感觉上,好像是心无所住了,但内心深处的染爱执着,可能连边都没有碰到。没有失去过,永远不知道失去的那种痛苦。没有对法真正的体会过,永远体察不到破我执、我见的那种痛楚。佛法是破染爱、执着的。什么叫执着?手里抓在那里的东西,把它放了。抓了生生世世,现在说要把它放了,这个“放”有多难!所以,在放的当下,放的过程当中,或者是在认识他的时候,身心是有痛苦的、有纠结的。修行人要做出一种选择,在看破后做出放下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之前,必须对看破要下一翻功夫,看破是需要用法来看破,所以,对正见的确立也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这直接就涉及到,对佛法要进行长期的熏习才能得到确信的培养。只有对法坚定了,肯定了,心中有定见了,在“放”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不是我想要的,这是不符合法的,这个是必定产生轮回的。因为有畏轮回大苦之心,所以不得不放。所以,我们来住山修行,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修行是苦的。实际上不是修行是苦的,人生本来就是苦的。修行的苦是因为离开执着,淡薄贪嗔痴,改变自己这么多年来执取的惯性

\

、习性而产生的内心不自在。当习惯的时候也就自在了。当习惯了也就有法喜了。所以,大家坐在这里,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坐在这里目的是什么?今后的路怎么样去走?真正的修行,禅修与生活要结合起来,有摩擦时要学会生忏悔之心、,有矛盾时要懂得去反省自己、有是非时要明白去惭愧检查自身的言行。成天坐在那里什么事都没有,怎么会发现、怎么能发现内在的执着染爱呢?只有在历缘对境的过程当中,在生命的流动现象里,在生理的冲动上下手,才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执取力。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单位也好、在家庭也好、在山上也好,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家人之间或者是同修之间,有摩擦、有矛盾,应该要正确的对待,站在法的立场来看待这些事情。不要人为的去生是非、起烦恼。即使有烦恼,也要站在法的立场上去对治,那是对法的一种反思、对人生的一种沉思、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省。只有建立在法的立场上,我们的思维模式才是正思维,也只有正思维,身、语、意三业才会做出与法相应的事,这才是三妙行。若是与法不相应,同事、同修、家庭等,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可能 是会小事变大,而且会越闹越大,身语意三业就造业了。如果建立在法的立场上,学会反省自己,生起惭愧心,忍让心,谦卑心,可能就 是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目前讲的是解脱道,这个阶段可能都会讲这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我们的身心远离烦恼,得以自由,得以洒脱,得以自在。所以,大家在这个道场,要清楚是奔着解脱而来,是为了勘破无明、断除染爱而来,是为了解放生命、开启智慧而来。把目的搞清楚了,才能更好的融入到这个道场里面来。这样在道场里面做的任何活时,才能建立在法上,建立在解脱道上,能减少不必要的磨性,不必要的摩擦;也只有融入到这个道场里,才能体会到所讲的法,会尝到法喜,品到法味。我们目前要做的,是让大家心中都有主。什么是主呢?把佛法的正知正见在你心中建立。让能真正迈向解脱的法,在你心中建立起来,让你远离迷信与盲从,远离颠倒与执着,这是目前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协助大家建立正知正见。让我们的

\

生命,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法来指导身、语、意三业,让法来指导我们的身心行为,而不是随着惯性在那里流转。我们在三界中流转,因为心中无法,像只无依无靠的流浪狗一样,在六道之中,随业到处流浪。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回想一下,生生世世不知道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就在这个三界‘长夜无安’当中轮回流浪,继续着我们的无知、继续着我们的无明。轮回久了,时间长了,我们可能已经或早已经习惯了轮回,我们早已经习惯了轮回的惯性。比如我们先前展开的禁语,不讲话的时候大家才知道,自己是那么的爱讲话。如果是过午不食,仅吃一餐,会发现嘴巴原来竟是那么的馋。这些修行的事,自己不去做,不去体会,是永远体察不到的。只有自己做了,才知道我们先前的概念、观念,是多么的愚蠢与无知。我们轮回的众生,实际上就像小灰这条狗一样,看到大便就要走过去闻一闻。只要我们稍微加观察,就会发现每天的身、口、意的展现,都在自己的惯性当中,都在无明的流转当中。今天无明,明天也同样的无明。所以,苦受来时生烦恼,不知去体察苦因,更不会去思惟灭苦之道。永远不知道如何从“无明”而迈向“明”,如何从束缚当中趋向解脱、趋向涅槃。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业障深重,薄地凡夫,今生不可能解脱,今生也没有机会解脱,今生更是没有能力解脱,自我菲薄。由于自我菲薄,给自己的放逸找种种借口,所以提不起正精进的心。然后就沉溺于五欲乐中不知悔改。学佛十几年了,还在五欲乐中浮浮沉沉,稍有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内心深处可能、甚至对佛菩萨都有不满。自以为这么的发心,这么的护持佛法,这么的施舍,到头来却是这样的下场。心中无法,内心无主,今后必然、毕竟、肯定、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今天,我们的讲的是《心住非家》,就是让大家明白真正的佛法。让佛陀的一味法乳,流进你的心田,洗涤你的身心。愈合你轮回已久的创伤,安慰你流浪已久的心灵。所以,心中有法,你的心灵才像个家,才有个家,有个温馨的家。让你那漂泊许久的船舶得以靠岸,让你不安的灵魂得以安宁,让你热恼的身心得以清凉,让你执取的心得以淡薄,让贪嗔痴三毒得以熄灭,留给你一颗无欲无求、无怨无悔的金刚心。2014.01.30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成语名称以胶投漆成语拼音yǐ jiāo tóu qī成...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成语名称以肉驱蝇成语拼音yǐ ròu qū yíng成...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成语名称以能问于不能,...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