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学佛容易犯的错误(居士篇)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13 09:41:28
1、烧香拜佛  求签问卜祈消其灾  求满其愿某些居士,专门喜欢拜庙请香,祈求佛菩萨保佑,或是消除某些具体的灾障,或是祈求解决家里的某些问题,或是祈求升官发财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某些居士为了所谓的“吉利”,专门花巨款在他们认为“特殊的日子”争做第一功德主,或者烧第一柱香,撞第一下钟,磕第一个头等等。如果遂愿,就会身心舒泰,认为这一年会如意圆满,否则会觉得不吉利而垂头丧气。此类居士的错误,大多是不明因

1、烧香拜佛  求签问卜

祈消其灾  求满其愿

某些居士,专门喜欢拜庙请香,祈求佛菩萨保佑,或是消除某些具体的灾障,或是祈求解决家里的某些问题,或是祈求升官发财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某些居士为了所谓的“吉利”,专门花巨款在他们认为“特殊的日子”争做第一功德主,或者烧第一柱香,撞第一下钟,磕第一个头等等。如果遂愿,就会身心舒泰,认为这一年会如意圆满,否则会觉得不吉利而垂头丧气。

此类居士的错误,大多是不明因果,希求佛菩萨直接去除灾患,给予名利。分析他们的心态,就是向佛菩萨提条件、要求,比如我顽疾得愈,子孙满堂,大富大贵以后,再给你们重修庙宇,更塑金身;或者为寺院做些事,一定要立碑刻“功德芳名”;或者先给佛菩萨一些供养,然后希求满足所愿。种种心态、行为和世间做生意没有任何区别,像讨价还价一般。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意思是,佛菩萨不是用水直接洗掉众生的罪业,也不能用手直接除去众生的痛苦,更不是将自己所证安乐境界直接转到众生身上,而是通过为众生说法,令众生依佛法修行,才使众生获得解脱的。因此,佛法只是指引修行的门径,诸佛菩萨是为众生开显这些门径的导师。大而言之,成佛解脱,必须靠自身的修行去体证;小而言之,希求人天福报,也需要自种善因。不遵循因果的道理,不种善因,唯希求佛菩萨直接把福报送上门来,除去恶果,此种想法恰恰与佛法背道而驰。

烧香礼佛本是好事,经论中也赞叹香灯供养,礼敬诸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烧香拜佛,或是为所有众生之解脱而祈请,以大愿而摄持;或是虽然遇到具体的事情或难处,也应以实修为根本而随缘祈请,才符合因果的根本法则;至于求签问卜的勾当,本就不是佛法中事,更非真正的修行人所为。

2、不明佛理  一身佛气

见人即说  逢人即劝

某些居士入了佛门,常念几声佛号,或者知道些粗浅的佛法名相,却没有依止合格的善知识修持。他们对佛法并不真正明了,却以过分的“热心”四处拉人信佛。如果别人表示感兴趣,那就更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的经验,有什么赶法会、拜“大德”的事情,都会鼓动一起去。如果别人嫌其罗嗦,或流露出不信服的态度,此类居士就会很不舒服,或是瞋心相对,争论不休,或是“充满怜悯”地劝别人赶紧忏悔,否则就是“罪孽深重”,“恶报现前”等等。他们的种种言行,不过是执着佛法的表现,仍是“我执”:我信佛,我的佛法好,我修行好,我的师父好等等。他们护法,宣传法,实际是执着“我”,护“我”,宣传“我”,否则旁人不听时,怎么会有烦恼?

真正的佛弟子,应首先身体力行,修证佛法。正所谓“自未调服,调服他者,无有是处”。在自己还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时,当务之急应是依止大善知识精进修持,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宣传”佛法,推销佛法。在自身尚不明了的情况下,此类居士宣传的所谓“佛法”,只能使人误入歧途,误解佛法,误解修行人,乃至对佛法产生厌烦和排斥感。此种言行既无益于自身,也危害于他人,必须断除。

并不是说未明了的居士就不能和人交流,就不能劝人信佛。不论是对于佛法有受用的居士,还是尚未明了的人,都应随缘做事。遇到对佛法感兴趣,真实希求修行和解脱的众生,居士们可以和他们交流,将自己的修行体会,及对佛法的理解坦诚相告,或者引荐他们去亲近大善知识。这样做,不仅不妨害自身修行,还善巧地为其他众生开启了趣入正法之门。

3、接僧集众  策划活动

刻意操持  无心修行

某些居士交际能力很强,认识很多“活佛”、“高僧”,常常接待这些僧人,迎来送往,安排吃住,如同世间的办公室主任一般劳心费神。在这些僧人留住期间,此类居士会通知所有认识的信众,或开办法会,结缘灌顶,或**放生,随行庞大。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事务操持上,根本没有时间修行。既已皈依,即是佛子,应以修行为本,其他的事情当随缘而做,方为如法。对于僧宝应恭敬承侍,但若以接待和安排活动等为常行,则会忽略或挤占修行的时间。若不修行如何解脱?更谈不到弘法利生,终究不是佛子本色。

4、独霸僧宝  视为家亲

依己情见  拣选来人

某些居士和某个活佛、高僧关系很好,常常接到家里供养,好吃好喝,待如上宾。自己家里有什么不顺,赶紧祈请活佛、高僧念经加持,简直把活佛、高僧当成了家中的守护神。除了家人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外,此类居士不接待任何想亲近活佛、高僧的信众。如果其他信众得知消息想过来拜见,此类居士往往以“活佛很忙”、“需要休息”等等理由拒绝之。如果有信众直接登门拜访,此类居士不好断然拒绝,但也是老大地不情愿,一副要收门票、办丧事的样子,对待来访者冷言冷语,甚至百般刁难。

即使是破戒的僧人,因其身披法衣故,亦能令所见者受益,若干劫之后,依此因缘而能趣入解脱。如果是有修证的高僧大德,对于众生的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议了。真正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或者有机会亲近高僧大德的居士,应当发心令所有众生都能亲近依止善知识,为所有众生广开修行的方便之门。但此类居士心量狭小,分别念重。其做法从表面上看似恭敬,而其客观结果是把善知识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霸占,不仅使他人丧失了供养承侍善知识的机会,也使自己无法得到加持和法益,因其发心自私的缘故。说得严重些,依此行为将令自己更快地堕入恶趣

5、分帮立派  自高门庭

厚待同门  轻慢他人

某些居士依止了某个善知识,或者参加了某个学佛的社团,渐渐形成了固定的圈子、风气,便排斥其他的信众。当有其他信众来请教问题,或请经书法宝时,此类居士就会对其“审查”一番。如果是同宗同门的师兄弟,会非常热情地接待;如果不是,则是一副傲慢的样子,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让来访者感觉的确给他们带来了许多麻烦,应该自惭形秽。

不论是修行哪个法门,依止什么样的师父,均为佛子,共趣解脱。宗门、教下,方便多门,旨趣无别;名师、隐士,手眼各异,悲心一体。作为居士的我们,只要依止的师父是具格的善知识,所修学的佛法是正法,都应当无分别地以随喜心、平等心去对待其他同修,为他们在修行方面尽量提供方便。即使对于没有依止的同修、没有入门的居士,也不能生起我慢心,而应当发广大悲心,随缘帮助他们,引领他们依止大善知识,修行正法。此类居士不仅没有帮助同修,而且目高于顶,小视天下,缺乏起码的悲心,甚至连世间所提倡的求同存异、和善待人的标准都达不到,真是愧为佛子,忝称居士。

6.以佛道理 装扮自己

\

虚伪做作 油嘴滑舌

还有一些居士就是所谓的“佛油子”,学习了一些佛法的道理,不是用来反躬自省而修行,而是用来装扮粉饰自己。比如,有人心里明明对他人还有怨恨、轻蔑,可嘴上还要整天挂着“您是佛菩萨,您是佛菩萨,只有我是凡夫……”,以表现自己的心胸有多开阔。再比如,有人明明对佛法并没有坚定的信心,却要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生病不去医院等等,以显示自己对因果“坚定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居士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大话连篇,相互吹捧,而吹捧别人的真正目的还是要表现自己,以显出自己是多么“谦逊”,多么“宽容”,对佛法道理是多么“精通”等等。这些人看似在谈论“佛法”,但本质上却是为了维护一个“我”,正是世间的恶俗习气。

修行佛法当在身、语、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执着于自己的“面子工程”。虚华的面子背后掩盖的正是烦恼轮回之根——“我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无明所覆,执于五蕴假和之身心为“实我”,由此造作诸业,沉沦生死无有出期。如 《俱舍论》中说:“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可以说,认识我执的过程,贯穿于学佛的始终。真修行人应当时刻检点自己,所作所为是否真正的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图有其表而内心我执增盛,烦恼愈重。

7、略通经教  我慢清高

显示卖弄  争强好胜

某些居士比别人多看了几本经书,多知道些佛法名相,便自认为已经通达了佛法,自视甚高且自鸣得意。此类居士常常有技痒的感觉,总有和其他信众进行交流,向非信众“普法”的欲望。如果得到了听众的赞许和佩服,此类居士将有熏熏然的满足感;如果相反,在他们不能说服听众,或者所说的不太如法而被指出时,此类居士非但不能虚心听取意见,而且会为挽回面子争论不休,甚至会恼羞成怒,恶语相加。

佛法内学,修心为本。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习气重,烦恼贪欲多,才需要我们以正法甘露矫正自心,去除染污。而此类居士的做法,恰恰将佛法作为满足自身欲望的资粮,到处炫耀,争取资本,令自身的贪欲极度扩张。在这种贪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自然是瞋心生起,造业无边。佛法和世间的知识学问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直接指引众生应当修行的方法,是自身实践方可得受用的无上妙宝。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做学问去研究,当做知识去卖弄,不按照其所教授的方法去行持,结果就是此类居士的状态,不仅无法受益,反倒把甘露变成了鸩毒,害人害己,深可悲愍。

8、所学佛法  成厌世因

消极做事  挑剔待人

某些居士对佛法有些接触以后,自认为有所领悟,沉浸于自认为的“胜妙清净”的境界中,对于世间的人和事都看不惯,一种混合着自傲的厌世情绪渐渐滋生。在这种情绪笼罩下,所学的佛法成了一把尺子,一切的人事物都成了这把尺子衡量的对象。尤其在工作不顺心时,会更加强烈地生起“人生无聊”、“一切都没有意义”的对抗心理,看一切皆“俗”。对于所接触的人,也常常觉得他们层次或素质低,没有共同语言,觉得他们都不懂佛法,俗不可耐。

修学佛法,渐渐具足出离心是非常好的,但此类居士的表现恰恰不是出离心。如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要么决意出家修行,决定一心办道,了无余事;要么虽在世间,但见世间一切皆苦,无所贪执。常感暇满难得,无常迅速,虽依因缘仍做俗务,亦以修行为最重,做事待人均成为修行的增上缘。而此类居士,其实并没有出家修行的决心,情执深重,俗缘未了,对于世间还有希求。在世间做事又散散漫漫,不能用心。一知半解的一点儿佛法知识,成了逃避责任、懒散习气的借口,成了挑剔、埋怨他人及社会的“照妖镜”。用此“镜”照来照去,看一切事都不如意,看一切人都粗鄙,但就是忘记返照自己,省察内心。

印光法师常说,看一切众生是佛菩萨,是善知识。如果我们能够如此观察和思维,即使碰到逆境,遇到不如理的人或事,都会从因果的角度去对待,把这些逆境转变为修行的逆增上缘,不仅可以心平气和的做好世间的事,更能积聚福慧资粮,令我们更快的成就。

9、传承不全  见地不彻

夜郎自大  妄称祖师

某些居士求到了法,通过修行得到了一点儿受用,对法性的认识也比普通信众清晰。但他们所求传承并不完整,所修法要也并非最直接,见地更是远未究竟。他们本该再接再厉,一心专修,如此则解脱成佛有望。可惜他们贪求“祖师”名号,自未圆满究竟时,便急不可耐地出山“弘法”。或成立讲堂,或著书立传,乃至违反佛制,专以卖弄神通拉拢信众,甚至还诽谤僧宝,名曰“二宝居士”。其种种言行皆为宣传“老子天下第一”,得意忘形时竟然连本宗祖师也不放在眼里,仿佛三界之中唯有他这一脉最究竟,他这一脉中又唯有他一人最高明,在这种夜郎自大思想支配下,便另立一宗,妄自称起“祖师”来。从医学临床诊断讲,这种人就是“偏执性精神分裂症”!他们的弟子也染了这种病,目空一切,认为这世上唯有自己的师父是明了者,比佛陀都高明。

\

佛法流传之初并不分宗派,宗派林立已是正法衰微之相。另外,各宗派之始祖住世弘法时,并未存“另立山头”之心,更不会自称“我是某派初祖”,祖师及宗派的名号皆是后代弟子、信众追加的。他们在弘化时,为引发弟子信心,固然会赞叹自己传承之殊胜,但绝不会贬低诽谤他人,更不可能批评自己的传承祖师。自赞毁他必然导致自己见地不通彻,及弟子修行难以成就,从而造成法脉流传极短。历史证明,妄称祖师者即使自己能显赫一瞬,他的法最多传不过两三代便会绝迹,而且一生多诸违缘。

有传承、依法实修者妄自尊大尚且得此恶果,那些毫无传承,盲修瞎炼,捏造自身功德证量,诓骗众生划道道、转圈圈的人又将报在何处?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文:佚名)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