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如何看待世间人所认为的佛教消极观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09 09:34:16
问:在现实中,有些人不敢走近佛教,以为佛教是消极的。一旦信仰了佛教,对事业就会失去进取心,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济群法师答: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许多人评判消极和积极的标准,都是以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为坐标。他们以为符合自己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便是积极;反之,便是消极。可是,普通人的生活和追求是否就是积极呢?其实,多数人的追求和生活,都是建立在个人的迷乱感觉及社会习俗上,是被个人习惯和社会潮流所左右,并

问:在现实中,有些人不敢走近佛教,以为佛教是消极的。一旦信仰了佛教,对事业就会失去进取心,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济群法师答: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许多人评判消极和积极的标准,都是以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为坐标。他们以为符合自己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便是积极;反之,便是消极。可是,普通人的生活和追求是否就是积极呢?其实,多数人的追求和生活,都是建立在个人的迷乱感觉及社会习俗上,是被个人习惯和社会潮流所左右,并非出于智慧的抉择。这种生活看似积极,其实是消极而被动的。

作为一个学佛者,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抉择的。这个目标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以此解脱生命的迷惑和烦恼。在他们看来,唯有经过智慧省察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发愿把真理和智慧带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具有这样的目标和意义,不仅不会消极处世,反而会有更好的进取心。虽然他生活中也会有许多平常的事情,经营各种类型的事业,但因为发心不同,认识不同,他所经营的事业和生活也将被赋予更高的意义。

问:在传统的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于是年青时候选择入世做官、做事,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考虑选择佛教信仰。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正确理解佛教的出世思想?

济群法师答: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选择佛教信仰,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写照,并非所有的人。在历史上很多士大夫或文人,在年青为官之时就选择佛教为信仰,如唐宋文人中白居易、王维、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等人。今天也有不少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一方面获得了世俗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同时也开始寻找生命的智慧,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所以,觉得只是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选择佛教,这是对佛教出世思想的片面理解。那么,佛教所说的出世是什么意思?出世有出离、超越之意。这并不是说,必须放弃世俗的生活和事业。有些人远离尘世,入山修行,那只是个人的选择,或者是修学某个阶段的选择,不是学佛的必经之路。如果具有正见,在红尘中一样可以修行。因为我们真正要出离的并不是环境,而是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们在迷惑和烦恼中度日,那就是世间。一旦超越这种迷惑和烦恼,在世间的当下,便是出世间。这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信仰所关注的是人生大事。比如我是谁?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归宿等,这些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对于每个人都存在。只是因为人的根机不同,有的人慧根深厚,从小就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也有的人要经历世俗生活的历练才开始思考。当然,还有一些人终日沉迷于物欲中,只会关注眼前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他们可能永远也想不到人生还有这样的大问题。不过,人生一旦触及这些问题,必然就要面临解决。如果想要圆满解决,自然离不开佛教的信仰。

\

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

济群法师答: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执著,结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会远离和放弃尘世的一切,感觉不近人情。这两种情况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让二者并行不悖呢?在大乘佛教中,菩萨行者的修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菩萨行者来说,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积极入世,广行利益众生的事业,所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其中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以商贾富豪的身份,拥有妻子儿女,出入娱乐场所,但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在与社会民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对他们起到教化和引导的作用。同时,阐说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强调;心净则国土净,是在家居士在红尘修行的榜样。

\

如何才能培养出世和超然之心?在大乘佛教中,是通过对;空的认识和体证来达成。佛法所说的;空,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空无或一无所有。从佛法的角度来看, ;空和;有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比如《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讲:;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任何一种现象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成。换言之,是条件决定一切的存在,离开条件,我们在任何事物中都找不到固定不变的特质。所以,这种存在只是因缘假相而已。但我们因为无明所惑,无法见到世间的真相,于是就会把主观的想法和需求投射其上,觉得它就是如此,确实如此,由此衍生出许多烦恼。佛教所说的;空,正是要帮助我们认识真相,去除我们主观赋予的种种特质。这样才能从迷乱的状态中走出,超然物外,心无所著。

了解到生命真相之后,看到很多人因为无明,每天不断地制造烦恼痛苦,就要发菩提心,生起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真相,解除烦恼。有了这样的慈悲心,就能积极入世;而有了空的智慧,就能在入世过程中保持无所得、不染著的心态。《金刚经》就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放下,同时又积极利他的经典。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耳为目 以耳为目

以耳为目成语名称以耳为目成语拼音yǐ ěr wéi mù成语...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成语名称以胶投漆成语拼音yǐ jiāo tóu qī成...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成语名称以肉驱蝇成语拼音yǐ ròu qū yíng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