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如来禅与祖师禅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08 09:37:40
如来禅与祖师禅  中国禅宗自达摩西来传心地法,递代相传至第十代黄檗希运禅师时,大抵皆将宗门这一法名为最上乘禅,或如来清净禅(如来禅)。黄檗的师兄沩山灵祐禅师,与其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创立了五宗之一的沩仰宗,仰山在验证师弟香严智闲的悟境时,首次提出了祖师禅这一概念,并认为如来禅是低于祖师禅的禅法。所谓一石千层浪,古今议不休。本文将一面梳理自达摩以来的如来禅法思想,一面以沩仰宗人的禅法思想为中心,剖析祖师
如来禅与祖师禅

  中国禅宗自达摩西来传心地法,递代相传至第十代黄檗希运禅师时,大抵皆将宗门这一法名为最上乘禅,或如来清净禅(如来禅)。黄檗的师兄沩山灵祐禅师,与其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创立了五宗之一的沩仰宗,仰山在验证师弟香严智闲的悟境时,首次提出了祖师禅这一概念,并认为如来禅是低于祖师禅的禅法。所谓一石千层浪,古今议不休。本文将一面梳理自达摩以来的如来禅法思想,一面以沩仰宗人的禅法思想为中心,剖析祖师禅的见处、行处与证处,解读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关系。

一、迦叶传灯

  禅宗这一法,追溯其源头,还应从拈花微笑这一则公案说起。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末后于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罗花奉献于世尊,世尊随即拈起婆罗花,瞬目扬眉,示诸大众,一时百万人天罔措,独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说:有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见二卷本《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之《初会法付嘱品第一》。《卍新续藏》第1册,第418页下。】这即是宗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第一则公案,目为禅宗的起源。摩诃迦叶受佛付嘱,是为西天传授正法眼藏的第一代祖师。

二、禅风东播

  正法眼藏递代相传,至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又为东土禅宗之第一代祖师。公元520年达摩大师来东土传佛心印,面壁于嵩山少林,因感慧可、道育二沙门求法之精诚,乃传授《二入四行论》一卷,作为入道指南。此论阐述入道要途,不出理入与行入二种:(一)理入,即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依此真性凝住壁观,作为禅修之根本。(二)行入,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及称法行。此四行是将壁观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之运用,内于荣辱、毁誉境界而不动心怀,外行利济众生之事业而心无所著。这二入四行即是大乘行人安心法要及顺物利生之法要。末后,大师传法予慧可大师,并传四卷《楞伽经》以印证心地。达摩欲西归,途经禹门千圣寺时,期城太守杨衒之前来问法: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见《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大正藏》第51册,第219页下。】这句话意思是说,借助教理以悟明佛心作为修行的宗旨,行门与解门相应,即名之为祖师。达摩大师又说一偈,以阐明祖道:

\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祖师依佛心作为修行根本,以教理作为印证心地的禅法,当然就是祖师禅了,不过当时并没有祖师禅这一概念出现。到五祖弘忍大师时,只言此宗禅法名最上乘禅,并著《最上乘论》一卷,借引《十地》、《维摩》、《金刚》、《法华》、《涅槃》诸经论,阐述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为本门修行要旨。

三、如来清净禅

  正法眼藏递代相承到了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因闻《金刚经》而发明心地,一生更是盛弘般若。据元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宣诏第九》载: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唐中宗遣使者薛简来曹溪请法,薛简问: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六祖回答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六祖大师依金刚般若宗旨,在回答薛简问曹溪禅法的要旨时,第一次提到祖师所传禅法,名为如来清净禅。又于《坛经坐禅第五》中,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是对如来清净禅最亲切的解释。读者还可以参照六祖《金刚经解义》,进一步认识如来清净禅的内涵。不过这段宣诏的内容在当今学术界颇有争议,因为成书最早的敦煌写本《坛经》和稍后的惠昕本中都没有相关记载,而后出的北宋契嵩本《坛经》和元代宗宝本则加以了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在祖师禅的概念出现之后,后人出于对如来禅的界定和肯定而加以添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完全不能成立,因为武则天宣诏的圣旨,现今还完整地保存在曹溪南华寺的藏经阁内供人瞻仰,这只能说明敦煌本和惠昕本不是善本,漏失了很多重要的内容而未予记载。

  从六祖再下传三、四代人,都把宗门下辗转相传的法名为如来清净禅(如来禅)。像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说: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就是经典一例。

\

  从六祖传南岳怀让,让传马祖道一(709―788),马祖示众云:心真如者,譬如明镜照像,镜喻于心,像喻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声闻闻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见《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卍新续藏》第69册,第3页上。】马祖的这段开示,和《大乘起信论》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与六祖释如来清净禅义如出一辙,是学人极佳的修证指南。

  从马祖传百丈怀海,海传黄檗希运(?~850),黄檗在《断际禅师宛陵录》中说:夫学道者,必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见《古尊宿语录》卷第三,《卍新续藏》第68册,第19页下。】黄檗明确指出历代祖师唯传一心之禅法即是如来禅。与黄檗同一时代的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禅师(780―841),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见《大正藏》第48册,第399页中。】圭峰是一位宗教皆通的大师,他这一解见普遍被诸方所认同、引借。

  从以上所列举内容来看,从菩提达摩到黄檗先后十代相承,皆将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作为禅宗修行的根本宗旨,依此而修者,即名为最上乘禅,或如来清净禅,向没有祖师禅之说。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成语名称以私废公成语拼音yǐ sī fèi gōng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