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如何发菩提心(仁慈)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05 09:34:17
如何发菩提心 仁慈闽南佛学  前言  无边苦海,无尽众生,轮回生死,刹那不息,此语真实不虚。解除轮回之苦的唯一办法是学佛,将来能和佛一样,成佛作祖,度化众生。既然如此,那学佛又该从何入门呢?《劝发菩提心文》云:“尝闻人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佛道堪成,心发则众生可度,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由此可知菩提心是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唯一推

如何发菩提心 仁慈闽南佛学  前言  无边苦海,无尽众生,轮回生死,刹那不息,此语真实不虚。解除轮回之苦的唯一办法是学佛,将来能和佛一样,成佛作祖,度化众生。既然如此,那学佛又该从何入门呢?《劝发菩提心文》云:“尝闻人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佛道堪成,心发则众生可度,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由此可知菩提心是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唯一推动力。如果没有这一推动力,菩萨因行就没有人去行,如来果证也没有人去证。如此上不能成佛道,下不能度众生,多生父母不能度脱,宿世冤业不能解释,历劫善根不能启发,四重恩德不能报答,三途极苦不能消除等等。岂不悲乎?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由此看来,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发菩提心是没有时间性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发。尤其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如果能发起菩提心,更是希有难得。在中国,一向所流行的是大乘佛法,按理说,一般的佛法行者都应是菩萨,作为一个菩萨,一定是发过菩提心的。但是如果去问一问,你是不是发了菩提心呢?那可能会有许多佛弟慈子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许多人不知如何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整日昏昏噩噩过日子,以致使佛教的现状,显得暮气沉沉,被社会人士所误会,认为出家人是逃避现实,消极厌世的悲观主义者。这对佛教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啊!今天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能没有责任吗?能对得起本师释迦如来赋与我们的神圣使命吗?既然我们作了佛的弟子,就应担负起如来弘法利生的家业,要吹大法号,击大法鼓,鸣大法锣,树大法炬,使佛教在当今世界中做出他应有的贡献。“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我们的神圣使命,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又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完成呢?我想唯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发菩提心是修学佛法的根本,而发菩提心又绝非容易之事,且难发易退,是极为希有极为难得的。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受不了种种的挫折,就会很容易退失菩提心,一但退失了菩提心也就失去了做菩萨的资格。所以是不是菩萨,关键是由有无发菩提心,以及能否永恒的保持其不失来决定。  诸位不妨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而今学佛又为了什么?是不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佛?假如是的,那就应该赶快发菩提心,而且也只有发菩提心将来才能够成佛。否则,那就好比想用沙做成美味佳肴,纵经尘劫依然如故,到头来终是辛苦一场。不知诸位有没有想过这一个问题,即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成佛,然而为什么一定要成佛呢?当然,成佛会解脱生死,灭除一切烦恼,会得庄严的身相,圆满一切功德,但是这些并非成佛的目的。成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度化无边众生。如经中云:“为利众生愿成佛”。又《华严经》云:“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再《无尽意经》云:“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不仅仅是希望自己能成佛,更重要的是当下去度化众生。诸佛菩萨正是如此,如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又有哪一愿不是为了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去而发的呢?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又有哪一愿不是为了度众生到东方琉璃世界去而发的呢?地藏菩萨所发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还不是因系于同体大悲心而发的吗?所以发菩提心是成佛度众生的亲因,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原动力。  一、菩提心是人大乘的不二法门  佛教自释尊灭度以后,经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出现了分裂。分为上座部佛教与大众部佛教,传到今天还是如此,即所说的大乘与小乘。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小乘有小乘的修行门路,大乘有大乘的入门方法。小乘所发的是厌离心。所谓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度别人。因此走上了声闻、缘觉的解脱道。而大乘行者的入门方法就是发菩提心。如经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一最上乘,发菩提心故。”由此可知若不发菩提心,就不会走上菩萨道,就入不了大乘之门。佛在《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一无所得,从世间看,什么种子就结什么果子。这道理好比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同样的道理,假使不发菩提心,就永远成不了佛。  二、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传入中国之后,有新、旧两种译法。唐朝以前被称为旧译,翻之为悟;唐朝以后的新译,译为觉。两者比较看,译为觉更为恰当一些,因为觉与悟两字,其意义差不多,觉即悟,悟即觉,而通常总是把觉与悟联结在一起讲。但菩提之觉与世人所讲的知觉、感觉是大不相同。菩提之觉是转迷成悟的纯正觉,是远离迷惑的清净觉,没有丝毫的染污存在,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菩提心即觉悟心,他的本体就是真如实相。它的行动纲领,则是四弘誓愿,其具体的内容就是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十大愿。过去诸佛依此而证菩提,现在诸佛依此而证菩提,未来诸佛也必须依此才能成佛。这里所说的心与平常所讲的心是有所不同的.即不是通常所说的肉团心,更不是虚妄分别心。而是一种希望、愿望或欲望之心。佛法中通常讲到欲,都是指那些不好的东西而言的,因此要加以呵斥,但讲到善法欲,就不能说它不好了,相反为修学佛法者不可缺少的。假如没有善法欲,人们就不会去追求真、善、美,也不会去追求解脱,追求无上菩提了。所以这里所说菩提心的“心”字,是希望、欲求之意,亦是立志之意,世间凡大众生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具有欲求、愿望,唯有以此为动力,才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佛教徒更应如此,若没有崇高的愿望和热烈的欲求,就无法成就无上佛果。故此只有本着这一愿,向着所要到达的目标前进,无尽功德才能圆满,无上佛果才能成就,无边众生才能度化。所以说这个心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发心,其范围是很广泛的。如发心念佛,就是发念佛心;发心持咒,就是发持咒心;发心诵经,就是发诵经心;发心求财做官,就是发求财做官心等等。你若发了什么心,就必然会去做什么事,所以求发菩提者,能发菩提心,修菩提行,那将来就一定会得菩提果,但是,如何才能生起求证无上菩提的心愿呢?其主要有两种:一、内在的自性发,即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菩提的觉性。但是它被烦恼所蒙蔽的时候,觉得力量小,不能发生强有力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运动的精神必然是提不起来的,这好比我们虽然处在烦恼迷惑、动乱不安的状态中,但菩提的觉性仍然存在,并未因此而消失掉。但是,想要离开这动乱不安之相,则非证得佛果菩提不可,有了这一念成佛的心,当知这就是内在的自性发菩提心。二、外在的资助发,也许有人会问,内在既然可以发菩提心,为什么现在不见众生自发呢?这是因为没有外缘的资助,外缘就是善友与圣教。如听闻大乘圣教,以此圣教经常熏习,于是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来,这是圣教的资助发。若观佛、菩萨的神通道力以及得善知识的引导,使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是为善友力的资助发。 《无量经》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论上胜智相应故”。又经中三辈往生者,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重要。又《普贤行愿品》云:“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可见菩萨所发菩提心是非常宏深的。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此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二者,要发无上菩提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闻,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劝发菩提心文》曰:“菩提心者,诸善中王也。”  三、心愿为立行标准  以上将心愿在修行上的重要性作了简单的说明。现在既然明白了发心立愿的重要性,那么,行者应发什么样的心,立什么样的愿呢?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解脱生死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对待解决。当然,心愿的差别相如细究起来是非常多的,但总括起来不外乎八种。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对此八种心愿任何人都能做到,但是必须在善知识的指导下,方可向着正确的目标迈进;否则若遇邪师恶友不但会南辕北辙,而且前途还很危险,故应谨慎。  佛法所说的发,也就是世俗一般人所说的动机。动机的纯正与否,对一个人的前途是有很大关系的。若动机不纯,那么所立的愿也必定是邪伪的,发心立愿既然是邪伪的,那你的所做所为自然也是怪僻的,当然结果也一定不会是好的。  如世间有一些修行人,虽然他们知道发心修行,但他们只知道这样去做,而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探究自心。对于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讲,最要紧的是修心,如果只修身而不修心,那么从外表上看威仪具足,举止庄严,好象是一个老修行,可是在其内心里,终日心猿意马,想入非非,又想发财,又想做官,时刻为追名逐利而忙得头昏脑胀,变成了金钱与名利的奴隶。甚至,贪恋享受世间的五欲快乐,还指望死后能得到好的果报等。想想看,一个人若整天生活在贪求名闻利养,染著现世五欲之中,这是多么的痛苦和无聊!象这样的发心都不是真正的发心立愿,相反正是八种之一的邪心邪愿。  发心有假发心和真发心的不同。前者以追求名闻利养、贪著现世欲乐为出发点;后者则既不贪求现世欲乐,又不希求未来果报,唯一心一意为了生死,证菩提而发心修行才是真正的发心,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死这一大问题。所以,如果一个人一心为了断生死证菩提而发心立愿,那么,其所发之愿就是八种之一的正心正愿。  真正的发心就是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也就是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两大工作。完成第一任务时必须在前念与后念之间没有任何妄念、杂念,念念之中都是为佛道,中途不退失。完成第二任务则需前心与后心之间没有丝毫的妄心,一心无二用,唯以度生为己任。  当然,这一念心发起要坚强,不论佛道多么长远绝不生退却之心,要怀着无比的勇气,克服种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观众生难度绝不生厌倦之心。这种度众生的心愿,就好比登万仞之山,不到山顶绝不停息。又如上九层之塔,一定要到塔顶,绝不中途而退。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是像这样的发心,正是八种之一的真心真愿。  在这个世间上生活的人,不论是谁,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过失或罪恶。既然有罪过,就应该加以痛切的忏悔,若不忏悔罪过,那么在发心修行时就会很容易招致业障现前,从而障碍修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些人,有罪不悔,有过不除,自以为自己很清高,很有修行。其实在其内心里污浊不清,满腹奸刁阴险,贪瞋痴烦恼,整天论人长短,嫉贤妒能。而外表上却矫揉造作、一本正经,表现得恰到好处,一派君子风度,使你感到确实不错,殊不知这正是内浊外清的表露。  由此这么一看,有很多学佛的人,虽然说是存有好心,并且也很想做点好事,如施僧供众,救灾助人等福利事业。但是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存有一种博取名誉的欲望在内,甚至还想谋求个人不正当的利益。如此一来,这样的好心多为名利所夹杂,也就算不得清净心了。还有一些人虽然有一些功德,但是因为不肯忏悔过去所造作的恶业,再加贪瞋痴等烦恼又未断,致使所修善法被诸烦恼及罪业所染污,变成了有漏,而不能使心地清净,更不得解脱,其原因就是没有忏悔罪过。  一个学佛的人,假使以虚伪不实的心,发菩提心,立菩提愿,那不但是不真切不诚恳的,而且还有假冒欺骗的成份在内,像这样的发心就是伪心。  前面已经说过,发菩提心不外两大任务,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说到所要度化的众生,那真是芸芸众生,无有穷尽。但无论众生多少,都是发菩提心的行者应度化的对象。一个真正发广大心的菩萨行者,是绝对不会局限在小范围里去度化众生的,而是要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弘誓愿,要度尽地狱里面的众生之后自己才证菩提。阿难在楞严会上发愿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这种心愿是何等的广大!  再说上求佛道,这是每一个菩萨行者所行的最高目标。可是佛道是非常长远的,要经过无量劫勇猛精进的修习才能完成,并非短时间内所能到达的。但这对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行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如发心的菩萨行者所发的愿力是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只要一天未成佛道,那我的愿力就有一天的未尽。这种愿力又是何等的广大,象这样的心愿才名为发广大心。  可是对一个小乘修学者来说,他们是从来不发菩提心的,他们不愿一时一刻住在三界中,要早日出离三界而入涅槃。他们只求自利,而从不管别人的好坏?象这样的发心就是小乘心。   大乘佛法说到菩萨有两类:一是权教菩萨;二是实教菩萨。而菩萨所行的就是六度万行。只是权教菩萨所行的是事六度,而实教菩萨所行的则是理六度。行事六度有所执著,认为我能行六度,六度为我所行,故而没办法体达能行所行的空无自性。行理六度则不起执著,不具有能行六度的我和被我所行的六度?从而深切体达了能行的无自性空。由此看来权、实之分就在于有无执著了。权、实之分,虽然在有无执著上分别,但也不是绝对可以完全隔绝,的,所谓权是属巧设分别,即巧方便,是属于实家所有,依实而建立的,所谓实:“乃是究竟证得”,实也属于权家所有,亦即因权而诠显的。故三乘之权,同归一乘真实,故离权无实,离实无权。权实是相依相待的,绝不可以把两者隔离开来。 在一乘圆顿大教中说,众生是菩萨心内的众生,菩萨是众生心内的菩萨,这即显示了众生与菩萨是一体的,非截然的异体。既然是一体的,那么菩萨所度化的众生,自然是菩萨自心内的众生。可是在权教菩萨看来,一切众生都是心外的众生,那众生的痛苦也就与自己不会有密切的关系,于自己无关痛痒。有了这种观念,就会生起何必要去度众生的懈怠心理。这样很容易会退失菩提心。但如果明白了众生就是自心中的众生,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众生与自己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就会更多的去广度众生。  再说成佛道,无上佛道本来就在自心之中,如经上说:“即心是佛,心即是佛。”又如在晚课蒙山施食仪规中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佛道誓愿成。”可见佛道并不在我们的心外。可是权教菩萨不但以为众生是心外的众生,而佛道也是心外的,因此在发愿成佛道时,专心一意的向心外去求佛道,殊不知心外根本就没有一个佛道可成。如果以圆成佛道说,这样的发心不是圆满的发心,而是偏心。  如果认识到自性就是众生故愿度,自性就是佛道故愿成。离开自性别无一法可得。如《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谓成佛度众生.无非是成就自性佛,搜脱自性众生罢了,并非远离自性而另外有一个佛道可成。所谓的成佛,只不过是为了将自性上所蒙蔽的尘垢加以清除,使之恢复本来的清净面目罢了。假使真认为自性外,另有一个佛道可成,那就成外道见于,非真正的佛法所说之正见。如《楞严经》曰:“虚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离开了自性何处有物?众生之所以见到心外有法,是因为心游于外而不能反观自省,故有执著。若真能用般若智慧来透视一切,那你就会发现山河大地无一不在我们的自性中。如天台家说:“一念具十法界依正。”既然一切都在一念心中,更有何法离心而有呢?  以上已把发心之相貌及差别作了简单的说明。现在就看要如何发心立愿?又如何去修行证果了?《劝发菩提心文》云:“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只有做到这样,才是所谓的无得而得,无证而证了。我们这一念心,虽说无法不在其中,可当下是空无自性的,是没有实在自体可得的。所以心念是如此,那么发心立愿修行证果更是如此。如《金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执著有心可发,有愿可立,乃至有行可修,有果可证,那么,这所发的心及所证的果就有限量了。不象虚空一样广大。并且还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大错误,即执著有所得。  上文说,既然一切都象虚空一样无所得,这我姑且承认,但无自性的空性总不能说也是空的吧?若这也是空的,那又何必求证空性的呢?殊不知这正是丢了玉米而扳包谷。要知道不但心愿行果是空的,空也是空的,空相了不可得。故此须了解心愿行果是空无自性的,进一步应通达自性也是空的,无丝毫执著,这样才是真正证悟到了诸法的空性。象这样的发心,圆而不偏,于此圆发心中,诠圆理,明圆行,悟圆旨,起圆信,证圆果,一切的一切都是圆的,这即是圆乘菩萨的发心。  了解了这八种发心的差别相状之后,进而对它加以审度思察,明白了邪、伪、小、偏是不理想的,应舍弃;真、正、大、圆是最极理想的,应取用,这样即可如法的发心修行而不致于有所错误。  四、发菩提心之因缘  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王,而一切善法无不从此菩提心中生出。但是此菩提心的生起一定会有因缘的,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万事万物的生起,必定有它的条件,而条件有主要条件与次要条件之分,主次配合,然后方可生起一切法。这主要条件在佛法中讲,就是因缘。因是菩提种子,遇到外缘,菩提心就会生起。假使不具备菩提种子,遇缘也生不起来。所以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菩提心生起要哪些缘呢?略说有十种。  一、念佛重恩故:佛陀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具有平等的大慈悲心,给众生以大乐,欲拔众生之痛苦,给我们指明了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光明大道。要度众生出离苦海,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都要时常思念佛陀给予我们的深恩重德,时刻报答。  二、念父母恩故:报佛恩,当然是要运用我们身体报答,而这个有生命的身体是父母赐给我们的。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承担如来家业,说法度众生这样才可报佛恩于万一,而完成这些事,非得此身不可,而此身又是父母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故要念父母恩。  三、念师长恩:我们的这个身体,固然是父母所给的,但能得到各种知识乃至了解一切佛法,却由师长的教导所得来的。若无师长的教诲,我们将一无所知,可想而知,那佛恩、师长、父母恩又是如何深重了!  四、念施主恩:出家学佛者,虽说父母生我身心,师长教我知识,但如果没有施主的财物供养,那么我们就会整天为衣食而忙,不能安心办道,住持佛法,度化众生了。而今我们之所以能住在寺庙里安心用功办道,丰衣足食,不愁吃穿,就是因为施主能够发心供养,成就我们的道业,故出家佛子必须时刻铭念施主的恩德。  五、念众生恩:在这个世间上,人与人之间都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世界上的人类,交织成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网。众生从无始以来舍身、受身、轮转不息,自然互相之间都有着父母、兄弟、姐妹等关系,牛马为我们耕种,鸡犬为我们司晨守夜等,都有恩于我们,所以我们要报众生恩。  以上这五种恩,是一个修学佛法者所应具有的观念,但是修学佛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解脱生死,假如不是这个目的,那又何必学佛的呢?学佛又有何意义呢?  六、念生死苦:吾人的身体不能长生不死,寒暑迁流,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终归磨灭,必有死亡之日。死后又要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有休息是为大苦,故须常念生死之苦,发心脱离。  七、尊重己灵:己灵,即自己的灵觉之性。此性即人人皆具有的佛性,所以,尊重己灵就是尊重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佛,绝不能使自己的佛性永远被埋没在五蕴山中。  八、忏悔业障:如上所说尊重己灵,就要如法修行,而要想使自己在修行的菩提大道上一帆风顺,就必须要认真忏悔业障,忏其前罪,悔其后过,否则.就会障碍吾人的修行。  九、求生净土: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障道因缘多,不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都能障碍我们修行用功。要想获得理想的清净环境,顺利无碍的了脱生死,就一定要求生净土,在那里助道因缘多。如《佛说阿弥陀经》云:“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极乐世界里,风吹鸟鸣皆演法音,听闻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在那样的环境里修行是非常容易成佛的,故我们要念念求生净土,亲闻弥陀说法,证无上佛果。 十、令正法久住:正法者即对佛所说之教理行果,而能信解修证也。若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即是像法;而有教理无行果,则为末法。为了使正法久住,必须要发大菩提心,信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证大果,这样才能够使得正法久住于世,更多的众生得到法乐。  以上已经说明了八种发心的相貌和十种发心的因缘,希望能与大家共勉之,幸甚!幸甚!  五、后 言  这一念菩提心的生起.就是将来成佛的种子,将来能否成佛就全看你有没有发菩提心。所以,发心之人,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念心是很轻微的就不加重视。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而起。”而这无上大菩提又何尝不是从这一念心中得来的呢?刚开始发愿时,没有实质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是虚愿,没有益处的。殊不知一切佛法的利益,都是从最初发愿而来的,假如没有愿力的推动,哪里会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呢?所以发愿者千万不要认为这是虚愿而无实益就不去发。前面已经讲过了“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佛道堪成。”由此可知发愿并非无益,发菩提心是依真心而修行的。如果发心真切,则未来必定会成为事实。只有从事实上才表现出你所发的心是真实不虚的。  在这里我愿与诸位共得忏摩,同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同见弥陀,亲闻佛法,得受记别,证无生法忍。然后乘愿,回到娑婆世界广度无边众生,到因圆果满后同证无上佛果。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成语名称以胶投漆成语拼音yǐ jiāo tóu qī成...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成语名称以肉驱蝇成语拼音yǐ ròu qū yíng成...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成语名称以能问于不能,...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