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四正勤修行浅释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22 09:34:57
所谓四正勤,主要内容有四项:一、已生之恶令断;二、未生之恶令不起;三、未生之善令生;四、已生之善令增广。总归一句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佛教对善恶的定义,不是经由个人主观感到舒服或不舒服来评定,而是从觉察的角度,检视其是否有助于自他贪、嗔、痴的调伏来决定与判断。佛教对恶,大致分为二类:一是已生之恶,另一种是未生之恶。所谓已生之恶包括不节制、冷漠、嫉妒、自我中心、散乱、昏沉等种种不良习性,简称“五

所谓四正勤,主要内容有四项:一、已生之恶令断;二、未生之恶令不起;三、未生之善令生;四、已生之善令增广。总归一句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佛教对善恶的定义,不是经由个人主观感到舒服或不舒服来评定,而是从觉察的角度,检视其是否有助于自他贪、嗔、痴的调伏来决定与判断。

佛教对恶,大致分为二类:一是已生之恶,另一种是未生之恶。所谓已生之恶包括不节制、冷漠、嫉妒、自我中心、散乱、昏沉等种种不良习性,简称“五盖”。所谓“已生”,指的是已经意识到的不良行为,不当语言和散乱、不清楚的思维,这些身、口、意全是人内在贪、嗔、痴没有调伏的现象,通通归属于已生之恶的范畴。

佛教之所以要去恶,主要原因在于“恶”会导致种种苦恼与干扰。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情况,例如与人发生意见争执或感情纠纷;别人身上出现一些我有不顺眼的言行,或遇到对方无理的批评与讥谤,或者只是意见上与我不一致,多少都会让我们产生内心的不舒服。实际上,这不舒服主要都是因为自己的嗔心,外在因缘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此外,我们常常害怕失去健康、失去财富或害怕亲友的突然别离;有时我们也会担心老化、担心遭到意外,意外伤亡确属不幸,但其衍生的不安、恐惧,在佛教的观点看来,却都是与“贪爱”有关。所谓痴,就是不能清楚明白因果关系的真相,例如:对过去事情,心中一直有放不开的症结和不敢面对的阴影,对未来存着无名的恐惧,因而引发种种固执挫折、沮丧、焦虑,这些都可归类为佛法上的“痴”。

每当我们必须集中精神开车、做事或看书时,常常会因为满脑子转着一些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念头,这些杂七杂八的念头,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干扰,实际上却很容易引起一个人的烦躁。当我们明明不想去想一件事,可是却又情不自禁地想下去,干扰就会加倍身心的疲惫。这些现象可以归类为散乱及其所引发的昏沉之苦。

由于人避苦趋乐的习性很强,很容易把苦恼干扰故意抛开,利用一些更强烈的刺激、兴奋来取代内心的不安痛苦。实际上,这些用来取代内在不安的刺激,虽可以暂时“忘却”烦恼,却不能真正解除痛苦,反而使得烦恼纠结更加扩大延续。

所以修行的首要工作,就得先觉察并开放、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苦恼不安,实实在在地观察我们一天当中到底有多少情绪性的不舒服(嗔)、不节制(贪)与不专注、不清醒在干扰我们。经过仔细的观察、深刻的体会,你会发觉我们一天当中时常会因某人、某事、某物合我们的意,或能为自己所拥有,而患得(怕不合意)患失(怕不能拥有)。当觉察的力量越来越强时,我们就越有能力及早发现种种苦恼不安的因素,越早发现,除去也越容易。

\

越能觉察苦恼的莠苗,精进力的基础就越形强固。每一个人面对外境,对人的外表、衣着、谈吐、声调、语气、动作、饮食、香水、运动、意见……等等,都有个人的好恶,这些好恶常是贪嗔的助缘,因为人的习气常是顺己则贪、逆己则嗔,如能预先熟悉自己的好恶,我们就不会轻易为自己的好恶所左右而下错判断,造成后悔和沮丧。好恶太强,情绪容易起伏,因而对人、对事、物也就容易下错判断。当一个人喜欢别人赞美称许而讨厌别人批评时,就容易对喜欢奉承的人产生好感而亲近、信赖或贪着,对批评过他的人容易产生不满而冷漠、排斥或嗔嫉,于是在对人的评价上就会因为本身的好恶而犯错。

\

要怎样才能减少好恶、调伏贪嗔呢?第一步是戒,戒就是节制并暂时的远离对自我身心容易起好恶、贪嗔的外境。节制或远离是为了便于觉察,不是压抑,也非逃避。身体上,营养、运动、休息要适当,使身体远离疾病侵扰;行为上,要多充实自己,不要浪费时间。语言上,没有意义的话不要说,会后悔的话不要说。语言的影响力非常大,电影、电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尽人皆知,轻视自己语言的作用而不加以注意,是很糟糕的事。在思维上,避免做无用的白日梦、胡思乱想,常想到自觉觉他的目标,问自已是否走在通往目标路上。

有了戒的基础,再来修定以培养注意力集中,有效率的达成目的。修定主要是增长我们观察以及觉察的敏感度。有集中的注意力,就能加强觉察的力量,减少五欲攀缘的束缚;思考问题时,能减少情绪牵制;下判断时,能减少散乱干扰。每天打坐或练习呼吸观,可以加强定力。

有了定力,还不代表对事物因果关系就能有所洞察。蛇很有定力,但没有智慧。智慧来自习气觉察与因缘观照,定力只是观慧的工具。修慧的方法主要是要运用缘起观。学佛的主要目的在断自我中心的苦恼,所以在缘起观上,需要多思考苦恼的因缘,了解苦恼的不必然性和不实用,进一步则分析苦的来源,然后订立断苦的目标,下定决心依照方法(八正道)去调伏苦恼。缘起观实际上就是佛教修行的总纲领──“四谛”。明晓苦的来龙去脉,找出真正的原因,才不致于重蹈覆辙,深陷苦海。初学佛法时,在思考缘起观的运用上,也许还不能掌握得很好,所以最好在分析原因时,能多接触善知识,善知识能帮助问题分析的准确性。

四正勤的第二层次是未生之恶令不起。未生之恶属于不自觉的三毒(贪、嗔、痴)活动。平常很不易觉察,因为欲望和需要有时候很难划分,什么是不节制的标准?什么是冷漠不关心的标准?一个人一天的时间只有二十四小时,要怎样分配才算充实?要怎样帮助人才算不冷漠?要知道答案,只有透过更敏锐、冷静的觉察和更虚心、真诚的讨论。

不自觉的行为、语言或念头,并不是永远都是不自觉的,只要肯下功夫,不自觉的通通可以变成自觉。一个人到了完全自觉的阶段,就没什么下意识的行为、语言和念头了。要觉察下意识,当下的警觉更加重要;当下不警觉,很快就忘了。这些被遗忘的东西,很快会变成下意识的干扰力量。即使在梦中也应时时提醒,因为梦境往往能展现出我们下意识的活动,例如:在上意识里,也许你觉得已原谅某一人的过失,但在梦中却出现对对方不利的举动,这表示在下意识中,你还是很介意甚至怀有恶意,没有真正原谅对方。

四正勤第二大部份是有关努力行善的方面。佛教所谓行善,意思是帮助他人解决身心的困难(即布施),以及帮助自己解决烦恼(修行)。至于如何产生动机努力行善?最主要的关键是来自做善事的喜悦,也就是所谓的法喜。

佛教对善也分为两大类,已生之善与未生之善,两者不同点在于一项是已做,另一项是未做。所谓未生之善,就是尚未做的修行与布施,就个人修行来说,善,最主要是戒、定、慧的实践;布施上可分为财布施、法布施与无畏布施,财布施包括金钱、体力上对他人有实用、效率、慈悲性的帮助。所谓实用、效率意谓受帮助的对方真正受惠,而且对身心成长真的有所帮助、不是胡乱捐赠,有时反而增长一些投机份子的营私习气,例如假借慈善机构名义做充饱私囊的盘算。慈悲的意义在于布施的动机,应是为袪除苦恼而不是为求回馈,有了要对方回报的心,就难免多一分期待的不安。法布施是佛法的弘法工作,弘法是一个修行人必经的过程,透过弘法,常常可以帮助自己理清不清晰的观念,甚至还可在对方身上和互相讨论中发觉问题,帮助自己更深一层的洞察;无畏布施是助人免于焦虑与恐惧,这些都需要不间断的学习。

未生之善如何令生?首先得先觉察自己在个性上是否有畏缩、任性、惰性的缺点,早日觉察,早日改善。除改进缺点外,积极充实知识与培养办事能力,也非常重要。此外多与善知识切磋,以鼓舞修行动力。在金钱上要开源也要节流,不要因为贪小便宜或受购买欲影响或受广告左右,浪费不必要的金钱。时间上的安排,最好有长期、中期与短期的目标来遵循,依照自己身心状况,弹性地安排最适合自己的时间表,一个人是否有修行,有时可从时间上是否有妥善的安排来评定。

已生之善如何令增广?回头看看,评估评估自己做的修行和布施是否真有助于自己与他人烦恼的解决,修行上是否有法喜的产生,法喜是精进活力的重要来源。进一步则要警觉是不是自我陶醉,自我陶醉是一种自我恋着,会阻碍修行进度和影响弘法绩效。如果觉察到自己在修行上和布施上做得不够理想,那么在能力、金钱、时间上的分配和自我恋着的观照上,就得再加以调整。(信息来源:摘自《新雨月刊》)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