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四力忏悔和忏悔原理简介(日常法师)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35:15
四力忏悔和忏悔原理简介截取自日常法师广论第二次讲解【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  对于已造的恶业,特别的要以四力来净化它。虽然我们很努力,希望不造恶,但是由于放逸--这个是无始以来的习惯,一个不小心就来了,所以修行一定要精进地念念增上,稍微不小心,

四力忏悔和忏悔原理简介

截取自日常法师广论第二次讲解

【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

  对于已造的恶业,特别的要以四力来净化它。虽然我们很努力,希望不造恶,但是由于放逸--这个是无始以来的习惯,一个不小心就来了,所以修行一定要精进地念念增上,稍微不小心,毛病就来了。由于放逸以及强盛的烦恼等这些力量,万一犯了,怎么办呢?犯了以后,绝对不可以马马虎虎就算了,一定要照世尊告诉我们忏悔的方便,使自己能够重新从犯罪当中透脱出来,回复戒体的清净。

受戒后如果犯了戒(所谓堕罪就是犯了戒),每一种戒律中都有说明应该要怎么忏。三种律仪就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怎么受、怎么忏,各有不同的仪轨,应该照着这个仪轨去忏悔。

四力忏悔

破现行力(追悔力)

对治力

遮止力

依止力

【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开示四法经》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

  若是犯戒,则照仪轨来忏悔,除了这个以外,其它的恶统统都应由四力忏悔来还净。世尊对慈氏菩萨提示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修行做到了这四法,就能够把以前所造已作增长的恶遮止掉。已作增长是定受的业,这样都能遮止,何况其它呢?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真正能够照着四力去忏悔的话,以往的业全部都可以遮止。四力就是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依止力,下面分别来说明。

【此中初力者,谓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须多修习感异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时,应由《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

  第一个破现行,这个最重要,这个现行就是我们眼前造恶的内心相续。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整天都在烦恼恶业的等流当中。如果受了戒,真正得了戒体以后,戒体有一个作用力量,它会把随顺世间的现行挡住,但如果力量不够的话,这个又会冒出来。所以我们第一步要观察的就是平常自己是什么现行,了解了道理以后,真的要去修习,不是只有讲说。平常我们就欢喜讲说,这就是跟烦恼恶业相应的现行,由于这个现行,无始以来相续地造作种种杂染的不善业,了解了这个对我们的伤害、过患,就会懊悔自己怎么这样无明呢!前面说过在十种不增长业中第九种是追悔,造了以后你生起追悔的心,那么这个业不会增长。实际上真正对治过程当中,第一就是要针对着自己所做的恶业生起追悔心,以前欢喜做,现在不欢喜,恰恰相反。

  忏悔必须是针对着自己的问题去追悔。我们现代的人常常有个错误的概念,「我已经做很多好事了,造一点点恶业没关系。」这不是正对治。造很多善业,譬如供养三宝,这的确有功德,可是如果不能从内心上正对着所造的罪去忏悔的话,将来这个功德还是会感果的,下一生你会很有钱,而有钱人却最容易造罪。如果你不是财敬供养,而是做很多事情很能干,这也有功德的,但是这个功德抵不掉平常所犯的罪,下一世再来脑筋也很灵活,但脑筋灵活的人又容易造罪,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眼前新种的因是这样,反过来看看眼前的状态,也就是以前的因所感得的,所以正对着恶业去追悔非常重要,不经过仔细的观察,我们不大容易认识这一点。

  要生起追悔心,必须多思惟观察造业感果的道理。虽然讲三种果:异熟、等流、增上,实际上这三种果是同时的,造业的时候也是同时的。譬如我们用身、口、意去造业,这是分不开的;造业的时候,我帮你或我伤你,我跟你也是分不开的;我做这件事情时是什么心情、在什么情况之下做的,这都是同时的,所以感果的时候也是同时的。但是为了方便讲解,分成三种来说明。

  异熟先不谈,先谈其它二种果。譬如就我们现在的状态来说,假定我想修行,可是身体、精神都不好,乃至于多病、短寿、根残缺、脑筋胡涂,这样要修行就不灵光,这是领受等流果;或者我们内心跟佛法不相应,做坏事却很起劲,这是造作等流果。外面的环境处处逼得我们简直透不过气来,这是增上果。所以我们可以从因或果仔细去观察,不断地去思惟、修习,对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道理就会获得决定胜解,如果能这样,就一定会起追悔:「啊,我怎么这么差!」所以前面说在果现起的时候,我们要依法去检查因在哪里,从眼前新种的因(起心动念)去注意。

  对业果认清楚了以后,忏悔的时候有专门的忏法,可以拜三十五佛或读诵《金光明经》,这是第一追悔力。

【第二力中分六:依止甚深经1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密多》等契经文句。胜解空性2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

  第二就是对治力,追悔是把现行抑制住,可是它潜在的力量还在,对治是把那潜在的力量也净化掉。这有六种方法:第一要读诵甚深契经。第二要能够胜解空性。平常我们接触的都是世间那些染污的东西,内心就跟着它转,乃至于平常我们所讲的很多道理,未检查时,觉得它好像很合理,仔细检查,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道理,真正有道理的只有佛菩萨。所以对治力第一个是受持读诵契经,那就是佛告诉我们的真正的道理。第二个是照着这个道理认真去实践,能证得空性。这两个是针对我们世间这种错误的见解去对治,这是让我们造罪的根本原因。有很多人并不一定去做坏事,可是他喜欢跟人家讲世间的道理。佛法并不是否定世间,它还是承认世间的,因此有正、倒两种世俗。第一步先以世间的标准衡量,错的拿掉,进一步才来谈这个世间标准的真象是什么,这些我们都要了解。

【依念诵3者,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励遍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闇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闇,以念诵灯能速除。」】

  这是一种特别的方法,就是照着仪轨念诵百字明等殊胜陀罗尼,百字明咒是最殊胜的专门忏悔罪业的方法。《妙臂请问经》举了好几个比喻来说明念诵的功效。首先说像春天树林里边有猛火在烧一样。树木过了冬天,树叶全都枯掉了,到春天嫩叶刚刚要生长的时候,也就是最干枯的时候,如果有大火来烧的话,一下就全部烧光了。这个比喻假定我们以持戒为根本,然后如法地去念诵百字明咒等,以很大的精进,能够把所有的恶业全部去除。第二以日光照雪山来比喻。炽热的太阳光照在雪山上面,雪很快就溶掉了。同样地,持戒、念诵像太阳的光明一样,照向所积累的恶业,恶业就如雪消溶一般都清净了。第三个以灯光照黑暗来比喻。黑暗不管积了多久,哪怕一千年,灯一亮都驱除掉了。

  这里提到三样东西,第一个是火,第二个是日光,第三是灯光。经论上说有一种最细微的生物叫做贪木虫,它到哪里都可以生存,碰到火就不行了,就像我们的烦恼非常厉害,哪怕在很小的地方它都会生长,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对治它│-智慧,智慧火一来,它一定被烧掉,这是其中一种比喻。还有,光明可以驱除黑暗,不管灯光或太阳光,只要光明出现,任何黑暗都可以驱除,我们由于被无明黑暗覆盖而造的种种恶业,透由持戒、念诵可以忏净。

【此复乃至见净罪相,应当念诵。相者,《准提陀罗尼》说:「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然,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苾刍僧苾刍尼僧,见出乳树象及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

  不是念一下就可以喔!通常一个仪轨要念很多遍,这不是以数量为准,要念到见到净罪相才可以。净罪相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你修到相应的时候,连续出现相应的梦,不是偶然做一个无关紧要的好梦,就是净罪相了。它有一定的准则,这个我们要清楚。而且经论上特别告诉我们,单单作梦不可靠,因为有时候大力鬼、恶魔也有本事让你作梦,你信了他,那就非常严重。所以除了梦以外,最主要会增长跟法相应的善根,你会感觉到自己智慧渐渐增长,烦恼渐渐减轻,对事理的认识渐渐清楚,内外相应,这个才是安全的。

  现在有很多外道,他有本事让你闭上眼睛观想,然后他就来加持你、让你作梦,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以为是做了净罪的梦,那你真是做无明大梦了。就算做梦,也有它一定的准则,要在什么情况之下、要到什么状态,经论上都有清楚地说明,如果自己有智慧可以看经论,否则都要善知识来决择才可以。至于净罪相的梦,《准提陀罗尼经》提到很多种,这些都是好的迹象。

\

【依形象4者,谓于佛所获得信心,造立形像。依供养5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供养。依名号6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此等唯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尚众多。】

\

  对三宝起很大的恭敬,造立佛像或供养佛、佛像,这些就是营福。「受持诸佛名号」,譬如药师如来、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诸大佛子」就是诸大菩萨的名号。实际上造罪通常都是伤害别人,要对治就是要反过来做,可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所以要依经论上的方法去做。此处大师举出这六点,是依照《集学论》上面说的,实际上其它凡是为净罪而做的善行,都是对治力。

【第三力者,谓正静息十种不善。《日藏经》说,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毘奈耶广释》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于此密意问云:「后防护否?」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能生此心,复赖初力。】

  第三个是遮止力,发愿遮止恶业,正对着十恶业,遮止它不要再作。经典告诉我们,由于这样去做,就能摧毁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的杀生等三门业障,乃至烦恼障以及种种跟法不相应的业障,都能够遮止。《毘奈耶广释》说:要防护将来不可以再作,假定没有防护之心,这个忏悔就只是空话。所以律典中会问:「你以后会防护不再做吗?」因此防护以后不再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遮止是遮止它不再现行,能够生起这样的防护心,要靠第一个破现行的力量。所以以追悔力挡住现行;然后以对治拿掉它,而发愿不让它再犯,这个就叫遮止。

【第四力者,谓修归依及菩提心。第四个是依止力,要修归依跟菩提心。我们平常造业就是因为内心当中依止着烦恼,虽不是刻意的,但无始以来的串习,自然而然起来的就是烦恼。世间的人可能认为自己平常并没有粗猛的烦恼,若以佛法的标准来看的话,世间整个都在烦恼当中。以世间的标准来说,所谓粗猛的烦恼一定要大发脾气才算,其它一般的都不算;佛法的标准不是这样,这个我们要了解。同样地;世间人讲的道理,就佛法来说,都是有问题的。】

  做一个以世间的标准来衡量的好人,容或不一定堕落恶道,但是终究还在轮回当中,既然在轮回当中,你怎么能保证永远不堕落呢?何况现在这个世界迅速地下堕,中国的传统虽以儒家为主,注重忍让、仁爱等等,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现在世间的标准都向西方看齐,认为如果他打你一下,你至少还他两下,下次他才不来伤害你,以此保护自己,完全不知道这是苦因。所以我们真正要依止的是三宝,佛才是真正究竟的觉悟者,若能更深一层发菩提心,要跟佛一样,那更好。

【此中总之,胜者为初发业,虽说种种净恶之门,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

  总之,虽然佛对我们刚刚开始修行的人,说了很多净除罪障的方法,然而只要能依照这四力去忏悔,所有的罪障都可以对治。以我们汉地来说,天台、贤首都有它的忏悔方法,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四力忏悔就可以将它全部含摄了。

忏悔的原理

【恶净之理者。谓诸能感于恶趣中极大苦因,或令变为感微苦困,或生恶趣,然不领受诸恶趣苦,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为短期,或全不受。】

  为什么忏悔能把罪障清净呢?像前面说的,造了很多非常严重的恶因,会感得到恶趣中受极大的痛苦,经过忏悔以后,只要受很轻微的苦恼,问题就解决了;或者虽然生到恶趣当中,但是不领受恶趣的痛苦。譬如饿鬼是极端痛苦,可是有很多鬼道的众生,他是到了恶趣,可是却有很大的福报。乃至于,有一种情况叫拍球地狱,阿阇世王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虽然还是掉到阿鼻地狱去了,但是像拍球一样,一下去就弹出来,地狱里什么苦他都没感受到,只是去了一下就出来了,这就是他忏悔的结果。或者本来要下地狱,现在头痛一下就解决了。总之,本来应该长时受苦的,或者变得很短,或者全不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此复是由净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势猛不猛,及时相续恒促等门,故无定准。】

  这要看修的人修时力量的大小,四力对治圆满不圆满,势力猛不猛利,以及时间长不长,没有一定的准则。这一点我们要注意,懂得了道理以后,接着应该努力去忏悔。有一些脑筋好的同学欢喜讲道理,讲完道理觉得懂了,但是不去修,这种人下一世都是世间聪明伶俐的人,但造恶的本事也一等,修行他就是没兴趣。眼前在这么好的环境当中,尚且如此,来生因为他很伶俐、很聪明,但不欢喜修行,所以一定会远离修行的团体。我们自己想一想,就算出了家,了解了这么多,但是如果换一个环境,比如你回家去住几天,你心里会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所以千万不要被自己这种习惯所限,这是非常重要的。

【诸契经中及毘奈耶皆说:「诸业纵百劫不亡。」意谓未修四力对治;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净修,虽顺定受,亦说能净。《八千颂大疏》中云:「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说法,由此正理,则妄执心,所作堕处可无余尽。诸经说云『诸业虽百劫』等者,应知是说,若不修习能对治品;若不尔者,则违正理及违多经。说顺定受,应知亦是如此所说。说不定者,虽不修习能对治品,然亦应知不定感果。」】

  前面说业造了一定不会消失,诸经及律典都说「诸业纵百劫不亡」,即使经过无量劫都不会消失。这个不亡是指没有修对治,如果修对治一定可以清净。就算顺定受(一定要受的)也能清净,何况是不定受。

  八千颂就是《般若》。近对治品是指我们现在的四力忏法。正对治是要修证空性智慧,四力忏悔并不是烦恼的正对治,但是跟它靠近,跟它相似,而且也是正对治之前的准备,没有这个近对治的话,正对治也修不起来。《般若八千颂大疏》说:修近对治法可以减少,或者整个去掉恶业,如果能够成就这样强而有力的对治,就能像去除金子上面的脏垢一样,全部都可以去掉。我们所造的种种障碍当中,最严重的是正法障,而所有这些重障都可以去掉。由于这样的道理,由妄执心(就是错误颠倒的邪执,这是所有的罪障当中最可怕的)所造的种种会堕落的恶业,都可以彻底净除。经上说「诸业纵百劫不亡」,要了解这个是指不修对治,如果修了对治一定可以清净的。所以反过来说,假定修对治却不能清净的话,那就与其它经论相违背了。说顺定受(一定要感果受报的业)也是指没有修对治而言。而不定受的业,是指不修对治它也不一定感果。

  以上是大师先说明,然后引《八千颂大疏》来证成,处处告诉我们,修了忏悔,罪障一定能够净除。正因为前面说造了业一定不消失,请问这个「忏悔」的业消不消失?不消失。既然忏悔的业不消失,就像将木头拿在手上,本来我手一放木头会掉下来,现在我用手去托住它,如果一直托着,这块木头就不会掉下来。用手托就是比喻忏悔,用手托住则木头就不掉下来,就像忏悔的力量在就不会堕落一般,这完全是同一个道理。

【如是由悔及防护等,伤损能感异熟功能者,虽遇余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如是由生邪见瞋恚,摧坏善根,亦复同尔。】

  就像前面说的,由于修四力忏悔,就能够把已经造的,能感得果报的业的功能拿掉,这个功能拿掉以后,将来虽然还会遇到缘,但不会感果,这个是对恶业来说。反过来,假定你有善根,可是又生起邪见、瞋恚,那善根也会坏掉的。也就是说所造的业不管善恶,恶业透由忏悔可以忏掉,善业由于生邪见、起瞋心也会毁掉,这个我们要注意。

【《分别炽然论》云:「若时善法,由生邪见、瞋恚亏损;或诸不善,若由厌诃、防护悔除,是等对治,伤损其力。彼等虽得众缘会合,然由伤损若善不善种子功能,岂能有果从彼感发。由无缘合,时亦迁谢,岂非从其根本拔除。如经说云:『受持正法,虽其所有顺定受恶,亦当变为于现法受。』又如说云:『复次诸往恶趣业,此唯能感头痛许。』设作是云:『若尚有果,唯头痛者,岂是从其根本拔耶?』诸恶业果,无余圆满,谓当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诸轻微苦,岂非即从根本拔除。于此略起头痛等故,岂是本来原无果报。」】

  《分别炽然论》说:善法由于起了邪见、瞋恚而亏损,或不善法由于后来追悔,真实去对治,而损伤它感果的功能,在这种状态当中,所造的业已经损伤了,虽然其它的因缘还会现起,可是它不会感果。举个比喻来说,就像一颗种子如果放在泥土里,到了春天,有太阳光的照射、雨水的滋润,它一定会发芽。如果把那颗种子放在火里烧焦,然后丢在土里,即使到了春天,阳光来了,水也来了,这颗种子仍然不会发芽!由邪见、瞋恚亏损善根,或由忏悔损恶业也是这样。因为这个业感果的力量已经消失了,时间也过去了,所以这样一来,等于从根本拔除一样,这也是鼓励我们造了业一定要忏悔。

  经典告诉我们,造了恶业以后,能够依照正法去做,那么这个恶业虽然是将来要受的,因为忏悔了就变为现法受。可能本来要到恶趣的,现在只要感得小小的头痛就解决了。我们总觉得修行人修行了,应该很好才对,有些人为什么反而不好呢?这可能是重罪轻报,本来要到地狱里去的,现在稍微受一点苦就好了。所以不要以为修行了就应该没事;反过来说,有时稍微感觉一点苦受,就说我重罪轻报了,这不一定喔!可能是你造了恶业以后先现法受,下一世是更麻烦。所以不是从行相上判断的,就像前面说忏悔了以后,不只是做几个梦就算清净,还要内善根有明显地增长才行,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地了解正理以后,依照经教去观察内心,拿法来校对它。以这个为主,其它的为辅,才能了解眼前到底是造恶业的现法受,将来还要堕地狱,还是真的重罪轻报。

  有人说:既然还要受头痛的果报,怎么说是从根本拔除呢?要晓得本来要堕落地狱的,现在完全不受地狱之苦,只是一点头痛而已,所以这个地狱的果报可以说完全拔除掉了;反过来说,你还是有一点头痛,所以不能说没有果报,这跟原来不造业还是不一样的。

【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恼种,然由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内外因果多是如是。故虽勤修众多善法,若不防护瞋恚心等坏善之因,则如前说。故须励力防护瞋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大师再特别说,四力对治不是真能对治,真对治要智慧现起,把烦恼的种子彻底破坏掉。所以前面引的经论上面说是近对治。我们刚开始能修的就是近对治品,也就是修忏悔法。这个虽然不是真的对治,但是由于它令能感果的种子损伤了,所以虽然遇缘也不感果。不管内外因果都是这样的,外因果就如一颗种子本来好好的,到时候一定会发芽,如果把种子烧焦或打碎,功能破坏了,它就不发芽了,这个是外因果;内因果就是我们造的业及其果。

  所以我们虽然努力修很多的善法,如果不防护瞋心等的话,所修的善法会坏掉的,因此应该很努力地防护瞋等一切烦恼。特别说瞋是因为「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心一起什么障碍都来了,而且瞋的果报是非常严重的,前面一再说,如果我们发瞋心,乃至于起了「这家伙真讨厌,不愿看他!」这样一个念头,而对方是位菩萨的话,那就非常严重了。我们没智慧,怎么晓得他是不是菩萨,这是很实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去防护,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大智度论》曾经引一个故事:有两位菩萨一起修行,其中一位根很利,他知道很多方便,也了解空性,所以表面上好像行为不太严谨;另外一位持戒持得很严,他拿戒的标准去衡量对方,看对方总觉得不对劲,却不晓得这个人是已经证得空性的菩萨,最后他因为瞋这位菩萨就堕落了。诸位!他是以佛法、戒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尚且堕落,我们现在拿世间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这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所以但愿大家一步一步地精益求精,不要停在这里,这是我们学了这个应该注意的地方。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无有过失。】

  既然像上面所说的,经过了四力忏悔一定能够忏除干净,为什么经上又说先前造的业所感得的异熟是例外呢?大师解释说,业如果已经感果了,比如眼睛瞎了,这时再去对治的话,那就不可能净除了。忏悔对治必须在因位还没有感果的时候,就容易遮止,经中所说是指这一点而言,所以并没有错。

  这里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无始以来造了多少罪,现在若不忏悔,等到感果就来不及了,比如我们眼睛瞎了,要看是不可能的,耳朵聋了要听闻也不可能,这还是生在人中,或者虽然生于人道却遇不到佛法,那也是感得的果了。所以不要等到堕落三恶道,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警愓,了解了以后随分随力从净罪集资两方面去下手。

【《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说。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遍尽。若因位思,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犹如开示指鬘,未生怨,娑迦,杀父及无忧等。」】

  大师再引《分别炽然论》来说明,论中说:比如眼睛瞎了,或者只有一只眼睛,或者脚有问题,行动不方便,乃至于哑了、聋了,因果的本质就是业感缘起,一旦感了果,就是这样了。造了异熟的因一定会感异熟的果,除非你忏悔,否则感了果以后就这样,所以一定要在没有感果之前忏悔。「异熟」就是果的另外一个名词,以前旧的翻译叫果报,新的翻译就叫异熟。已经感果了的就没办法改变;假定还在因位当中,或者正在造作中,由于了解了正法,「获得所余思差别力」,生起与造作此恶完全相反的想法,正好能够对治它的,那就能够完全净除。就像指鬘、未生怨等人一样。这里提到的几个都是典型的例子,我只说其中的二个。

  指鬘就是鸯掘摩罗,他是舍卫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力士,脑筋又好,后来受了恶师的教唆:「你去杀一千个人,把他们的指头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将来就可生梵天。」由于这个因缘,所以称为「指鬘」。他见人就杀,杀了九百九十九人,还差一个人,有一天他看见他的母亲,他想:既然找不到别人,没办法只好把母亲杀掉。正当他准备杀他母亲的时候,因为他宿生的善根,感得佛来摄受他、为他说法,后来他就跟佛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虽然证了圣果,但因为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所以还是要受那个果报。平时大家一听见鸯掘摩罗就害怕,哪怕是国王也不例外,有一次舍卫国波斯匿王去晋见佛陀,当时鸯掘摩罗已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了,可是他那杀人的果报现起,所以极端痛苦地呻吟,不过罗汉不会生烦恼;当时王骑在马上,他听见鸯掘摩罗的声音吓得从马上掉下来,佛就说:「你不要怕,他已经出家了。」后来有人去看,他还在那里受苦,这是一个例子。

  另一个例子是未生怨,王舍城本来的国王是频婆娑罗王,他的儿子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要杀他父亲,把他关起来,这是因为受到恶友提婆达多的引诱。提婆达多跟他说:「我去把佛害了,我做新佛,你把你的父亲弄死了,你做新的国王。」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缘,这里不细讲。后来他就把他的父亲关起来饿死他,甚至准备要害他的母亲,净土三经当中的《十六观经》就是这个因缘而启发的。鸯掘摩罗由于遇见佛而忏悔,阿阇世王则是受到他的弟弟耆婆大医王的感化而起悔过心,虽然他最后还是堕落,不过却没受大苦。这二个人虽然造了非常可怕极其严重的恶业,但是在没感果之前就忏悔,鸯掘摩罗证果了,只是在人间受一点小小的果报;未生怨(阿阇世王)虽然也堕落阿鼻地狱,但却是「拍球地狱」,像拍球一样一下去马上又跳出来,地狱的火完全没碰到。这一段是说明净罪的道理而且举例为证。

【设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杀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是为令于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诸业。如击彩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焰等事,亦未能触。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

  假设有人问:像未生怨已经忏悔了,为什么他的业不能全部净除,还要到无间地狱呢?这是为使大家对业果产生决定信解,所以他示现感生无间地狱。虽然还是下地狱,但是他的业还是能够全部清净,一点都没剩余,所以他入无间地狱就像拍球一样,掉下去马上出来,乃至于地狱里的火一点点也没有碰到,这样岂不是全部拔除了。反过来说,并不是说他没有造,他是造了,所以他去了,可是因为忏悔了,所以并没有真正感到地狱里的痛苦。总的一句话--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第一件事情必须忏悔,一方面把以前造的业彻底净除,另外一方面新的恶业也绝对不能再造,这样净罪跟集资的话,就一定能达到我们希望的效果。

【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决定者。《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华月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

  前面说忏悔可以完全净除恶业,可是这里边还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补特伽罗就是指你所伤害的众生,有一类众生你杀了他,即使忏悔也不一定能清净。前面具力业门提到有很多具大力的业,假定你杀的对象是菩萨,那就非常严重了。下面举的这个例子就是非常强大的业力。假定我们真的发了菩提心,就不会去杀害菩萨,或已经证了果的圣人,造那种可怕的罪。我们的心力既不那么大,对方的心力这么大,那惨了,这个就很难忏得干净了。但是我们忏还是有用,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了华月严,对方是位菩萨,这就麻烦了,杀后他就后悔,不但追悔而且马上为他建庙,经过九十五俱胝千岁那么长的时间,广兴供养,每天三次去忏悔,而且还受戒,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很不幸对方是个大心众生,所以他还是堕到无间地狱,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出来以后变成眼睛瞎等等,受很多的痛苦,这就说明有这种轻重的差别。虽然是这样,但是他这个忏悔绝对没有白费,假定不忏悔的话那更可怕,而且受苦的时间根本无法想象的长,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的。

  可是人家是不是菩萨,我们根本不知道,因此只有努力策励自己断恶修善。但怎么策励呢?就像很多同学都有这种经验,很想努力,可是对了境界却做不到,关键就是前面告诉我们的,照着次第真正要去修行的时候,正念、正知二者非常重要,如果平常不能维持正念、正知,面对境界一定随着习气,把握不准。所以我们修行必须要有几个基本条件,最好的时候,自己始终能够有正念正知,如果自己差一点,就要靠外面的客观环境,经常都在师友的圈子里就比较好,这是我们修行过程中内外两个最重要的关键。所以皈依三宝并不是一句空话,皈依法就是指内心在正念正知的状态,就算自己差一点,在三宝的圈子里师友都在,随时可以帮助我们。

  下面再一一地把它分辨清楚,使我们知道如何层层深细地去如法行持。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大差殊。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

  造了罪以四力忏悔绝对忏得干净,不过这跟没有造的清净二者很不一样。〈菩萨地〉告诉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犯了根本罪(就是破了最严重的戒),戒体就破掉了,虽然忏悔清净了还可以重受,但是你想今生证果,获得清净初地,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是论说的,再看经说的。

【《摄研磨经》亦云:「世尊,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

  通常我们造罪都还有外缘,这部经说得更明白,特别指出「由近恶友增上力故」,这个恶友或者是他当面引诱你,或者你受他的言教所影响,譬如我们或者受某个人引导,或者是受世间普遍的错误知见的影响。现今世间一般的知见都是非常错误的,如《新世纪饮食》上面讲的,我们总以为肉蛋奶最营养,实际上这些对我们现生就有非常可怕的伤害,来生更须承担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是狭义和广义的恶友的力量。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们就会造种种罪,最严重的罪是诽谤正法,这是最可怕的。这种罪怎么能够得脱呢?这是文殊菩萨请问世尊的,世尊回答说:曼殊室利(就是文殊菩萨的尊号),造了这个罪以后必须七年当中,每天三次认真地忏悔才能清净。之后至少要经过十劫才能得忍,这与前面说的证菩萨地都是就功德方面来说的。所以忏悔清净跟没造罪这两个有很大的差别。从净罪方面来看,造了罪透由忏悔可以清净,和没造罪一样,但是从功德方面来看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真正要的是得到功德,所以最重要的是尽量不要犯,万一犯了,一定要去忏悔。因此所谓的「无余清净」,是指造的罪不会感果这一点来说,至于功德方面,要证地道功德,需要极长远的时间。

【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如是行故,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所以圣者对于很小的罪都不会故犯,我们既然要学圣贤,这正是我们真正要注意的。要了解忏悔清净跟原本无犯二者的差别,假定二者无差别,我们不必那么认真,但实际上不是。不但佛法是这样,就是世间我们也看得见,受了伤以后,虽然恢复了,可是受伤的地方就是跟没有受伤的不一样。经过这样说明以后,下面又引论来策励我们。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应如后行。】

  《集法论》说:我们得到了这个难得的人身,如果不愿修福而造了很多恶业,那死的时候就麻烦了;就像散朽的船驶入大海,很快就坏掉了,结果沉下去,你只有死路一条。反过来,若没有做恶,且行种种的善行,这时就不怕死亡;就像在大海中乘着非常坚固的船,不但不会破,而且可以把我们带到脱离生死苦海的彼岸。所以大师教诫我们:不要依前面那样作,应如后面所说而行。

【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

  修行的过程当中必要的条件是亲近师长、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是一步一步的次第。刚开始是先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听闻了以后要去思辨。通常我们很可能犯的错误是懂得很多道理后就好讲说,但是不照着如法的方向去做,这样所产生的真实利益就非常少。反过来说,就算了解的道理并不多,只要能够依照所知道的道理如法去做,那这个意义就很大。非法、如法这二个文字很容易懂,真正要如法去做却很不容易。一般来说我们在行相上面比较容易去做,而且都会做得到,可是内涵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一点如果不很认真地经常在师友当中一起切磋琢磨,在对境的时候从内外去观察的话,通常都会产生很大的错误。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痴,此等能得沙门分。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

  有很多人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而行为却放逸,不能策励自己内心如法地去做。通常我们最容易犯的过失,就是学了法以后,拿这个法去照别人。法镜本来是拿来照自己的,照别人很容易,照自己最难。以法反照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而我们无始以来不习惯这样去做。这一点如果我们做不到的话,就像以前的人代别人放羊一样,以现在来说,就像个数钱的机器,你经手很多钞票,但都是别人的,你没分。真正的沙门是要听懂了以后如理去实践,如果只在文字上面转,不可能真正得到沙门的内涵。反过来说,你很少讲话,但是能够如法去做,远离贪瞋痴(贪瞋痴是对境的时候生起的,平常我们对境的时候,这个不容易检查得到),如果能够这样做,那就对了。

  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他最好乐的是很谨慎地防备自己的放逸。我们现在看别人,觉得别人不努力,而佛告诉我们,要防备的是自己。能够防备自己的放逸的话,就能从恶趣当中跳脱出来。这里以大象出污泥比喻出离恶趣,大象陷在污泥里是死路一条,一点办法都没有。真正的出家人(就广义来说,泛指真正想修佛法的人),听懂了道理,都是很谨慎地防护自己的内心,把身心上面所沾的恶都抖落,如同风吹过秋天的树叶,把不相应的统统吹掉了。净除身心诸恶要靠精进的力量,放逸就是精进的相反。精进并不是指很勤劳地去做事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很多人非常勤劳,但是他善恶不分,勤劳地观别人的过失;或者自己做了很多的事情,却抱怨别人不做,这都是放逸。如果对精进的内涵不清楚的话,很容易犯这个错误。此处大师举出世尊的话,下面又再引出龙树菩萨的《亲友书》,这样多方面来策励我们。

【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

  《亲友书》也说:假定我们希望得到善趣,乃至于透过善趣的共道而解脱,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修习正见。正见就是正确地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是非法或如法,而不是拿法去照别人。如果对佛法的内涵不清楚,以错误的角度看事情,那是邪见;可是了解了以后,只在嘴巴上讲而不如法去做的话,这也不算正见。如果不能依照正见去做的话,忙了半天得到的还是苦的果报,因为因是错的。

【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

  无垢经论都告诉我们,我们趣入时真正重要的,就是对业感缘起的道理起定解。先不要谈空,先谈空相应的业感缘起。因为是缘起,所以造了恶业一定得苦的果报,造善业一定会得乐的果报。对缘起善恶业的因果,如果能够如实地看到,那么我们要求的诸乘,从人天、声缘到菩萨、佛,就都能够成就,而这也是成办一切士夫真正好处必不可少的根本。此处大师一再地策励我们,因为深信业果是一切善乐的根本。现在一般人非常可怜,大家都不了解佛法的中心何在,都在外相上面转。如果稍微有点神神怪怪的事情,自己就觉得了不起。通常我们很乐意见到忙一忙、摸一摸、弄一弄就马上出现效果,这不是神通就是骗人,即使是神通,经论上也告诉我们不要重视这个,真正要重视的是如是因感如是果,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这点我们千万要注意!

【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因缘》、《百业》、《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

  所以我们除了要了解前面讲的业的内涵以外,还要多看其它的参考书,譬如《念住经》、《贤愚因缘经》、《百业经》、《百喻经》等等,这些主要都是讲因感果的道理。要在内心产生定解,也就是确定不移的信解,而且这个定解要恒常的,不是今天有明天没有了。生起定解并不容易,我们通常的情况是:了解是了解了,但对境的时候,心里面总觉得:「好像不会那么严重吧!」这种情况根本谈不到真正的定解。要产生定解,而且要保持恒常,还要非常猛利。这种猛利恒常的定解,必须如法地照着前面的内涵一步一步去思惟,才能产生非常坚固的相。一般来说要产生这个不太容易,所以常常正面讲过之后,祖师们还会反过来告诉我们一些安慰的话。乃至于我的老师,他常常讲完了以后,也会反过来说:这对世间人来说真的很难啦!不过尽管他对它怀疑,总比不相信好,听见了至少比没有听见好。这些话是宽慰人家的,绝对不能拿来宽慰自己,真正想努力向善的人,对自己应该严格,对别人即使一时没办法发菩提心,乃至难免还拿法去照人家,但是应该提醒自己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至此为止,思惟业果的部分已经讲完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成语名称以紫为朱成语拼音yǐ zǐ wéi zhū成...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成语名称以绝后患成语拼音yǐ jué hòu huàn成...

以肉喂虎 以肉喂虎

以肉喂虎成语名称以肉喂虎成语拼音yǐ ròu wèi hǔ成...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