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整部观经、整个净土法门,乃至一代佛教的总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42:05
(五)「要弘废立」之文 好!下面,第五条文: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在《观经疏》结尾的地方(《善导大师全集》三百一十七页)。 《观经》最后,释迦牟尼佛总结付嘱阿难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第五条文便是对付嘱文的解释。 既然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毫无疑问,这也是对第十八愿的一种解释。 这一条文,文字很短,可是却非常重要,它是善导大师
(五)「要弘废立」之文 好!下面,第五条文: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在《观经疏》结尾的地方(《善导大师全集》三百一十七页)。 《观经》最后,释迦牟尼佛总结付嘱阿难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第五条文便是对付嘱文的解释。 既然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毫无疑问,这也是对第十八愿的一种解释。 这一条文,文字很短,可是却非常重要,它是善导大师整部《观经疏》的总结论,也是整个净土法门的总结论,甚至也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总

\

结论。 这是最重要的释义,也给我们最重要的启发。《观经疏》总结论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义理很广泛,一般人很难看得明白,很难把握要点。但即使其它所有的文字都不明白,只要能把握这一句话,可以说《观经疏》全部都看懂了,都掌握了,因为这句话是总结论。 结论,就好像考题的最后正确答案。 考题是:罪恶凡夫,怎样往生弥陀净土? 答案是: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结尾的地方,给出了这个答案;这之前,都是为了得出答案的推算步骤。 善导大师把题目做出来,把答案告诉我们,我们只要接受就好;至于推算步骤,能了解也行,不了解也没关系。好像我们正在危险的地方,不知道怎么出来,有人来为我们探路,各个方向、各条路口都查遍了,最后来告诉我们说:「哪里哪里不通,哪里哪里险阻,只有哪里可以通行。 」我们只要听他的话,顺着往前走就好。 既然是《观经疏》的总结论,也就是净土法门的总结论。净土法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外乎「凡夫怎样往生弥陀净土」。善导大师正是通过《观经疏》,建立了整个净土法门。 既然是净土法门的总结论,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一代佛教的总结论。佛教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外乎「了生死,成佛道」,一旦往生弥陀净土,生死不了而了,佛道自然而成。净土法门正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下面我们来看文。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上来」,就是从上以来。是指这部经从一开头,直到这句付嘱文,之间所有的内容。 什么叫付嘱文呢?付嘱,就是总结交待。释迦牟尼佛讲一部经,快要结束时往往会做一个总结,交待给弟子,什么是重点,应当如何去落实。这就称为付嘱文。像《观经》流通分:「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就是《观经》付嘱文,付嘱持名。 「定散两门」:从上以来那么多的经文,说的是什么呢?说的就是定散两门──定善门、散善门。定善就是十三定观,散善就是三福九品。九品细分,前六品说三福──行福、戒福、世福,回向求生;后三品说念佛──三福无份的恶人,念佛往生。「门」是通往的意思,本来定善、散善都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与往生极乐不相关,但回向定散二善,求愿往生极乐世界,定散二善就成为通往极乐的门径,所以说「定散两门」。 「之益」:定散两门之益,就是指定善、散善的修行,可以用来回愿求生极乐,有这样的利益。 「虽说」:善导大师用了「虽」这个字,很有味道。「虽」是转折,虽然有这样的利益,但还有更大的利益不在这定散两门之内。这定散两门之益,虽然也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但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并不在这里,释迦牟尼佛并不付嘱定散两门给阿难。更大的利益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的是什么?就是后面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望佛本愿 「望佛本愿」:「望」,是往远处看,人站在这里,眼睛却向着远远的地方看。 望哪里?望向阿弥陀佛的本愿。 是谁望阿弥陀佛的本愿?释迦牟尼佛!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除了佛,众生看不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众生没有这个眼,必须借着佛眼,明信佛智,才能看到。 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站在一起,站在凡夫执着定散二善的立场,随顺我们的根机、习性,说我们喜欢听的、听得懂的话。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自己所修的一点定散二善,舍不得定散二善,认为这是最宝贵的,释迦牟尼佛就说:「也可以。修此定散二善,回向求生极乐。」但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并不在这里,释迦牟尼佛的眼睛早就跨过定散二善,看向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 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在《观经》结尾流通的时候才望佛本愿,而是从一开始就望佛本愿:心怀弥陀本愿,来到王宫;心怀弥陀本愿,光台显现十方国土;心怀弥陀本愿而微笑。这些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面都有详细生动的解释。可以说释迦牟尼佛说十三定观每一观、九品往生每一品,都是「望佛本愿」而说,到最后付嘱的时候,和盘托出,再也没有遮拦,而让我们心中明明朗朗了。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口说定散二善,而心望弥陀本愿呢?他有什么意图?下面说: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意思就是要让我们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被弥陀本愿所救。 从上以来,释迦牟尼佛一边随众生的根机,宣说定散二善回向求生,一边心里望着阿弥陀佛的本愿,目的就是要牵引众生执着定散二善的眼睛,随着佛的眼睛看向弥陀本愿;一旦看到弥陀本愿,就定格在弥陀本愿,落实下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就好像以手指月,目的是要让我们顺着手指看到月亮,并不是停留在手指上。一旦看到月亮,手指就收回来了。「定散二善」就是指月的手指,「一向专称」才是所指的月亮。一向专称──舍定舍散 专修念佛的人,他没有靠定善往生的心,也没有靠散善往生的心──就是念佛!也不存在是定心还是散心的问题。他已经舍掉了这些观念,他就是念佛。定心也是念佛,散心还是念佛,定心念佛也往生,散心念佛也往生,反正念佛往生。念佛往生,与定心、散心无关,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这就叫「一向专称」。一向专称──舍信舍疑 本来净土法门特别强调信心,讲信心是破除我们的疑惑。因为信和疑是相对而存在的,一旦我们真正落实在专念弥陀名号上,所有的信啦、疑啦,这些都不再作为心中的观念,所以「舍信舍疑」。 初次接触一桩事情的时候,我们对它不了解,产生误解,产生疑惑,这个过程需要破疑生信;一旦这桩事情作为事实被我们认定下来,就谈不上信、谈不上疑。疑都谈不上,还谈什么信呢?信都谈不上,还谈什么疑呢? 比如我们跟别人从初次打交道到熟识也是一样的。只见过一两次面,再见面时,「到底是不是这个人?从面貌形象看起来,似乎像,似乎不像……」我们的心就在那里疑惑。然后有些证据说明啦,比如一张照片啦,哎,你相信了:「某某人,就是他了!」一旦认识了他,「噢!对呀,这就是老张嘛!」认识老张之后,你还会说:「老张啊,我相信你确实就是老张。我相信,我不怀疑,你真是老张!」那么你讲这句话,说明你还在怀疑他不是老张,你都知道他是老张了,你就直接喊他:「老张,你来。」 我们已经舍信舍疑了,不谈什么信疑了,已经是作为一个事实,「如是如是」而已。你还在讲信啦、讲疑啦,就好像在那里还提着一个东西,心上还有一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 舍掉信,舍掉疑,就这样念佛,「如实修行相应」,一向专称就是如实修行相应。 这个,请大家体会。一向专称──舍一切心 不仅如此,所有的善啦、恶啦,净啦、秽啦,所有这一切缠绕我们的是非分别观念,也通通都不存在。念佛就是念佛,念佛很单纯。不顾及心中的一切,唯一口称名号,就是一向专称。一向专称──净土门的落脚点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开的法药。好像信仰医生,就落实在服用医生开的药。我们净土门的落脚点,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落实在「一向专称。」 讲定散二善也好,讲信心也好,目的是引导我们进入一向专称。已经能够一向专称、愿生净土,这样的人,没有必要再跟他谈什么信啦、疑啦,没有必要。讲那些就太远了。 在现实往生人的事例当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其实很多老太太,她也听不懂很多道理,念佛,也谈不上怎样的欢喜,也不存在什么功夫不功夫。她只知道:「我在这个世界活了这一把年纪,酸甜苦辣我都尝过了,我下一辈子不愿意再来了。听说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很慈悲,念他的名号就能去往生,那我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就天天念,就这回事。」这样的人,可以讲是净土门的上上根机。她很实在,很妥贴,她没有夸张自己,她也没有「我念佛,心不清净能不能往生?」的问题,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说的,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跟我们的心净不净怎么扯得上关系呢?过犹不及 可是,我们总也能遇到一些人,要嘛过,要嘛不及。 或者担心自己功夫差、功德小、心不清净,虽然念佛,怕不能往生。这是过于紧张,信心不及。 有的则把念佛搁在一边,在那里夸张自己的感受啦、体验啦、心情啦,心中还以为这样一定往生。这又过于狂慢,念佛不及。 过犹不及,都靠不住。常称佛名,不疑往生,才是中道。预知时至 昨天也有莲友来问(这个问题蛮好的),她问:「一向专称的人是不是都能够预知时至?」「我也专心念佛了,那我临终之前是不是一定知道什么时候往生呢?」 这个,不一定的。能够提前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知道自己要走了、走得自在,这都是念佛有一定的功夫,或者是他的心很能放得下。如果说每天世间的事情还是烦烦恼恼、缠缠绕绕,念佛也念不到几句、几百句、几千句,那要临终能够预知时至、自在、走得好,可能只有碰运气了,不敢讲你一定能走得好;当然我也不敢讲你一定走得不好,可能是碰运气了。什么运气?就是宿善──宿世善根。看往生传记,凡是走得好的人,他一定是沉下心来默默地念佛,一门心思念佛,他也不存在说「我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他就是沉下心来一心念佛,一心求往生。 我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的例子,这是倓虚大师讲的: 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一九三七年冬,在青岛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位家庭妇女,姓张,年纪也不大,大概三十来岁,丈夫在码头上拉车,是一个很贫苦的人家,靠卖苦力过日子。妻子信佛念佛,有一天清早起来,她忽然对丈夫讲:「某某人啊,从今以后,你好好带着两个娃过日子,我今天要往生佛国了。」她丈夫平时为生活奔忙,对佛法不了解,一听她这么说,便没好气地说:「算了吧!我们家穷,你还嫌不够受吗?还来扯这一套。」意思是「我们家是什么人家,你还讲这个天方夜谭的话?还要到佛国去?」说完之后,头也不回地拉着车去码头了。这样呢,她还是那个心情,然后把两个小孩叫过来:「两个娃,你们从今以后好好跟着你爸过日子,不要淘气。」她的两个孩子,大的不过十岁,小的五、六岁,哪能听得懂?听不懂,又出去玩去了。到中午,两个小孩就要回来吃饭了,一回来吃饭,喊妈妈,她坐在那个地方也不动,一推也不动,二喊也不动,看来看去,两个小孩也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就吓哭了,跑出去了。邻居就过来了,一看她,端坐那里往生了。她丈夫回来,也只有一把鼻涕一把泪哭一场。因为家里穷,买棺材都困难,还是知情的佛友凑钱入葬。 你看这个妇女,在家要拉扯两个孩子,要料理家务──我们好多人讲:「我念佛,没有地方啊,没有时间啊。」你就在心里默默地念,不要大张旗鼓,好像自己还没怎么念佛,就已经把招牌打出去了(我看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要请你当了),天底下都知道你是个修行人了。然后还呵斥这个、呵斥那个,指责这个、指责那个,你不是自己闹矛盾、找烦恼吗?这个妇女就有智慧,她从来不讲,她丈夫都不知道。她自己念佛,谁能干扰她(人家知道你了,就能干扰你;人家不知道你,就不能干扰你)?她就默默念佛。她也有家庭,也有事务,她就是把心沉下来,在这个世间过一天,还是过家庭的日子,她也没有说家务不好好做,还是做。你看,丈夫出去拉车,所有家务不还是她做吗?她不论做什么事,都是在一向念佛,所以她才能够走得这样自在。我们各位如果想走得自在,向她学习。边疑边念佛 法然上人有一句话,非常微妙:「虽然怀疑,若念佛者,即得往生。边疑边念佛,即得往生。」 有人问法然上人说:「我念佛,但想来总多多少少还有怀疑心,能往生吗?」(道理虽然明白,念佛肯定往生,心里面说不清楚怎么回事,就是有点疑惑心。这个就是凡夫的烦恼。「疑」是我们的根本烦恼之一。)有这样一个人,他来这样问。法然上人就直接跟他讲:「没关系,边疑边念佛,你即得往生。」你虽然有怀疑,但你只要不放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你肯定往生。 这个是什么道理呢?就是说他这个疑没有障碍他的行持,应该说他内心里边还是相信。这时候的疑是一种烦恼,凡夫众生嘛,「这么容易的法门,这样就能往生吗?」想到佛的慈悲,觉得应该能往生;想到自己的罪过,又好像不敢相信一样。拔河 一个人内心里究竟是信是疑?各占多少成份?我们没有一把尺子,量不出来,甚至他自己也说不明白。但我们只要看他外表的行为,就知道他的内心。 为什么说外表的行为是内心状况的反应呢?这个是很显然的。比如说我们要到火车站,路线不熟悉,我们往那里走,走,走,边走就边在那里怀疑了:「哎呀?」东边看看,西边看看,「哎呀?是不是去火车站的路啊?上一次怎么走,我也不太记得了。」这个时候,怀疑的因素在增加,他的脚步开始放慢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他就站在那里不动了。「哎!我得看看。」这个时候,信和疑达到平衡了,就像拔河,你往这边拉,他往那边拉。一个力量说:「前面肯定是火车站,往前面走!」往那里引导;一个思想在想:「哎呀,可能不是!」在那里拉锯,拉到平衡了,站在那里不动了。再看看,「噢,应该错了。」这个时候,他就回头了。他只要一回头,这个时候,他的疑心──或者说认为不是火车站这个观念已经超过了他认为是的这点心,他就往后退。如果他还要往前走,还一直在往前走,说明在他心中认定前面是火车站的这个想法比较强,他才还一直往前走。对不对? 我们一个念佛的人,他想:「念佛能不能往生呢?」一个想法是:「念佛一定能往生!」往那儿拉;一个想法:「哎呀,恐怕不一定啊!」往后退。不管是拉是退,他如果还在专修念佛,说明他心中还是认定念佛能往生,这个心愿是强的,才能够把他的心拉着去念佛。如果有一天,改换法门了,不念佛了,这就知道他已经退下来了,已经从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下来了。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话说得不知有多感动:「阿弥陀佛好慈悲啊,我感动得哭了一个晚上。」我听到都为他欢喜。可是下次我再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不念佛了,甚至跑去信其它教去了。 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我们愿意相信一个人嘴上说的,但还要看他的行持。你说他当初感动的话纯粹是假的、是故意装出来的吗?那倒也不是。这是一种凡夫的情绪,我们的情绪都是生灭的,欢喜也好,感动也好,是一时的机缘凑合;这个机缘不存在了,就没有了,消失了。所以,这个不是正因,真正的正因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他赌誓我们说:「你念佛必然往生!」哎!我就念佛,信顺弥陀。这样,必得往生。 所以,善导大师所解释的根本思想,都是把我们从定散二善的杂行,或者信疑不清的迷云当中,把我们抓回来,让我们紧紧地安住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顺彼佛愿,决定往生」这么一个行持上,让我们不会落空,每一个脚步都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要弘废立 这一条文也叫「要弘废立之文」:废要门,立弘愿。 要门,就是「定散两门」;弘愿,就是「一向专称」。虽说定散两门,但本意不在定散两门,本意唯在一向专称。所以称为「要弘废立」。 《观经》中,释迦牟尼佛开说了三种往生净土的门径: 一、定善门──十三定观回向。 二、散善门──三福散善回向。 三、念佛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可是到最后,释迦牟尼佛只将「持无量寿佛名」的念佛付嘱给阿难,只给我们留了念佛一门。这就好像虽然拿出三样东西,但只给我们一样东西,另两样只是拿出来给我们看一下,又收起来,不给我们了。为什么只给这一样?因为这是最好的;为什么不给那两样?因为不是最好的。那又为什么要把那两样拿出来给我们看?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两样是好东西,把它拿来比较,更显得给我们的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定散两门做比较,也就显示不出念佛的殊胜了。 定散两门虽然也有利益,但是利益有限;念佛一门有大利益,真正利益无限。 定散两门有三种限:不普及、不直接、不究竟。 一、不普及。定散

\

二善,有人修得起,有人修不起;修得起的人少,修不起的人多。不像念佛,人人都能念,人人念了,人人往生。 二、不直接。先修定散二善,再来回向求生,这就拐了弯了;不像念佛,是直达车,不拐弯。又好比坐船,专修念佛的人,直接就上阿弥陀佛大愿船;修定散二善的人,不直接坐阿弥陀佛的大船,而是坐在自己善行的小船上,用回向的绳子勾住阿弥陀佛的大船,拖着往前走。 三、不究竟。凡夫所修定散二善,力量太薄弱,往生困难;即使往生,也只是在极乐边地。因为他不相信念佛就能往生,他怀疑弥陀佛名;怀疑弥陀佛名,就是怀疑弥陀佛智。《无量寿经》说:「疑惑佛智,生彼边地。」不像念佛,明信佛智,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究竟圆满,直入「极乐无为涅槃界」,而且往生非常容易。小结 好!小结一下。根据这条文,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结论: 一、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讲述《观经》一部的主轴,是整部《观经》从头至尾贯穿不变的宗旨,是释迦牟尼佛来此世间成佛度众生的本怀。 二、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三、第十八愿,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四、「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超过一切定散二善。 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整部《观经》、整个净土法门,乃至一代佛教的总结论。摘自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两种释义方法:对文增减、总显其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耳代目 以耳代目

以耳代目成语名称以耳代目成语拼音yǐ ěr dài mù成语...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成语名称以紫为朱成语拼音yǐ zǐ wéi zhū成...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成语名称以绝后患成语拼音yǐ jué hòu huàn成...

以肉喂虎 以肉喂虎

以肉喂虎成语名称以肉喂虎成语拼音yǐ ròu wèi hǔ成...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