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印光法师:《灵岩法要》叁、劝信愿专称【一】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0 09:41:03
《灵岩法要》修学宗旨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
《灵岩法要》

修学宗旨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

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续编上·一函遍复(民国二十一年))

此节正明净土修学宗旨:信愿持名。学修净土,首须明此,方不迷失方向,错认归路。

净土经论甚多,所宗不一,最易惑人。集净土大成之善导大师,将净土宗分判为二:要门、弘愿门,二门宗旨不同,要门为诸行回向,弘愿即念佛往生。如此细判,致使分际显明。所谓信愿称名,即如善导大师所判之「弘愿门」也。其《观经疏》云: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

通观三经,修诸行业,一一回向,皆得往生。然「佛光普照,唯摄念佛」,故净土宗旨,不在诸行回向,唯在信愿称名。净土正依之《观经》虽开十三定观、三福散善,原为善应群机,摄归念佛而设。其宗旨大显于流通之文,故善导《观经疏》结释流通分「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之文言: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为善导大师要弘废立之文,明《观经》宗旨,亦显净宗法要,与《大经》、《小经》合为一辙,三经共明念佛往生之理以此至显。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三编下·净土法会课仪跋)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以至诚持念为正修。切不可求开悟,明心见性,看念佛的是谁,此是参禅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况未到明心见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门。若看念佛的是谁的人,决定无有真信切愿。未断惑,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无真切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坠,弄巧成拙,许多痴人,均以此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三编上·复孙艺民居士书(民廿八 八月初七))

【注】如前所述,净土法门,宗旨在信愿持名。信愿是前导,持名是正修。信愿如目,持名如足。或有重信愿而忽念佛者,则其信愿不真;或有重念佛而无信愿者(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则念佛不得其本。此二者皆失念佛法门宗旨。

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增广上·拟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

净土法门,常云信愿行,看似为三,观此即知:真念佛人,一念圆具。观善导和尚六字义释,即知六字之中,三资全具,故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言三资者,乃分而言之,易于明了故,实则一即三,三即一。如《要解》所云:「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善导和尚就法体言,名号具足三资;蕅益大师就机相论,一心具足三资。二者相参,则知:法体具足三资粮,众生领受于心,内心自然具足三资粮,所谓机法一体也。

三资实源于弥陀本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信愿行通在其中。弥陀招唤,如母忆子;众生信顺,如子忆母。如是母子相忆,则机法一体,感应道交矣!故大师言:「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若念佛人,心中杂疑,不愿往生,则非真念佛人也。

余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

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注】观此文及前「一一回向,皆得往生」之意,即知所谓回向,是藉事而回心也。故真正之回向,即回心求往。所谓「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此即「南无」之义,善导和尚云:「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此修净土法门之心要,宜善加著眼。杂行回向者,实藉行以回其心。因杂行本非往生之因,藉此以回心,则可巧入净土之门——要门。若能不执于个人之行,而完全归命于佛,方为究竟之回向。所谓「通身靠倒,彻底放下」也。

千古铁案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上·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注】善导大师承昙鸾、道绰法脉,集净土大成,于净土一宗,判为要弘二门、正杂二行。正行者即专修念佛,杂行者即兼修种种法门,回向求往。正行者十即十生,杂行则难得一二。此正杂之判,印光大师赞为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学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不可不遵。所谓正杂之行详如《观经疏》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正杂二行」判,为净业行人指南。大义有二: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往生行相有二:正行、杂行。正行细分有五: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大分为二:正业、助业。唯念佛为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余四则为助业(助成正定之业)。

二行得失以正杂对、亲疏对、有间无间对。此义于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之更详,其言: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

此即善导和尚对二行得失的精要阐释,观其大义即知:

正行五得者:必定往生也,所谓「专意作者,十即十生」。其得虽有四因,核其实,则唯一,即「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能与佛本愿相应,自然无外杂缘得正念、不违教、顺佛语。

杂行五失者:往生不定也,所谓「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其失虽有十三由,根本在「与佛本愿不相应故」。有此一失,则余十二皆失矣。

善导和尚详辨二行得失,意在众生「善自思量」,当舍「千中无一」之杂行,归于「十即十生」之正行。所谓:

万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此即善导和尚劝归正定业的最要开示,即劝舍杂行,归于正行;藉由助业,入正定之业。所谓「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善导专杂之判,由其教典之佚失,千余年来,少有人承传、阐扬,印光大师幸得见其《观经疏》而大力提倡,千古之铁案,终得以再彰于世。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注】善导大师专杂之判,为净宗行门准绳,往生目足。凡求生净土者,舍杂修专,不受他惑,方得决定往生之益。然大师深知凡夫易受他惑,为坚定行人信心,历叙大小圣人乃至报佛化佛之劝舍净土时,亦当不违初愿,志求往生。详如《观经疏》云:

问: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答: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

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