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印光法师:《灵岩法要》别 序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0 09:40:36
印光法师《灵岩法要》 佛法自古印度传于中国,曾有八大宗派兴盛于世而光大佛法之弘传。众生自是各取所需,而各得其益。然于今末法之时,因根机陋劣、五欲炽盛、大圣隐没,自力难修难证之种种法门,已难以再现其昔日的光环,虽学修者多,但证果者少。而能透过一线之天看到解脱之希望者,可谓只有净土一门、念佛一行了。以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只要能念佛,仰仗佛力,任何人皆可往生西方净土,即生成就。大圣佛陀早为预言:「末法
印光法师《灵岩法要》

佛法自古印度传于中国,曾有八大宗派兴盛于世而光大佛法之弘传。众生自是各取所需,而各得其益。然于今末法之时,因根机陋劣、五欲炽盛、大圣隐没,自力难修难证之种种法门,已难以再现其昔日的光环,虽学修者多,但证果者少。而能透过一线之天看到解脱之希望者,可谓只有净土一门、念佛一行了。以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只要能念佛,仰仗佛力,任何人皆可往生西方净土,即生成就。大圣佛陀早为预言:「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故净土宗自昙鸾、善导开宗以来,即莲风盛行,独被天下,一句名号,辉耀古今,因此而念佛往生者,不可计数。因代有高人,弘传此法,故而上行下效,一致进行。及至近代,弘传中兴净土法门影响之大者,则莫过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大师集立德立言立行于一身,誉满天下,德化无边。一部《文钞》,因其善契时机,普被三根,风靡寰宇,蒙恩得度者,何可计数。故有赞云:「大藏可以不看,《文钞》不可不看也。」良以大藏甚多,未入门人,难得其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浅显,意义平实,为研究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唯《印光法师文钞》也。吾人若能息心研读,当自知之。

大师虽深通宗教,但其弘化,与人不同,不重奇特神异,不重玄妙高深。其所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所倡导者:唯「敦伦常」与「念弥陀」。以能深信因果,则人不自欺;能归向净土,则必得解脱。因果与净土,成为大师一生教化之根本。其因果之落实在敦伦尽分,其净土之正业在老实念佛。敦伦行世善,念佛求往生。如是世出世法,两得其圆。善说法要,无过于此。

一代时教,了生脱死之法,浩如烟海,玄妙高深之理,他宗所共谈,大师何故独守平常,专提念佛一行?此乃法门「简易超胜」及「时节因缘」所致,观其与某居士之对白,即知其睿智与悲心,非泛泛而谈者所可比拟也。曾有云泉之居士于普陀山拜见大师,相谈良久,将辞去时,大师携手嘱曰:

从来禅教诸祖尝曰:天台教观一宗,如或无人传之说之,则为佛法趋灭之时,今则不然矣。

云泉之殷勤问故,大师喟然叹曰:

今日圣教愈趋愈下,人根浅薄,于止观一法得出生死者,万无一二,唯净土可依怙耳。设今净土一宗无人传之说之行之者,则佛法真畏将灭尽矣,吾人为佛弟子,尤宜勉焉。

佛法法法虽好,但贵在契时契机,于末法之今时,圣教愈趋愈下,人根陋劣浅薄,高深玄妙之法,皆无力度脱如是众生,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若净土一宗无人传之说之行之者,则佛法将灭尽矣。慧眼圆明、悲心切切、欲利众生者,岂不力弘净土,令正法久住乎?以是之故,大师一生,虽密护诸宗,但力弘净土, 辨禅净之异,显难易之别,重信愿之真,明专杂之行,重重开显,处处指示,于知见网中为末世众生厘清径路修行之心要,欲使净土一宗经久传承不绝,众生解脱有望也。

生于乱世,大师之弘法,多为书信往来,汇集而成百万余字的巨著——《印光法师文钞》。《文钞》之磅礴无序、浩瀚无边、随机施教,实非人人所能通入,人人可得其要。愚所编《灵岩遗旨》曾将大师思想系统整理、依序汇编成册,世出世法,通途特别,一目了然,可为了解大师之一方便也。因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并示内容提要,对欲深明教理、详知大师者,可谓便捷至极。虽为选编,内容亦自不少,于专修净业者而言,仍难免有繁杂之感,于普通修学大众,更有深广莫测之叹。为显彰大师之苦心教化,为利益广大之念佛行人,今融其要义,大分八科,简编为《灵岩法要》。以因果、净土为正理,以敦伦、念佛为正行,使广大念佛行人,易得其要,易得其益。并于紧要之处,略加注释,资其易解。裨有心者,善会大师之意,通得往生之益。

大师净土思想,既融会了净土三经及古大德之要义,又契合于时代根机而深入浅出、随意发挥,可谓机理双契。虽密护诸宗,而处处指归净土;虽应机说法,而法门宗旨不变。因《文钞》多是书信往来,又零散无序,故欲系统、全面、稳当把握大师净土思想,亦颇为不易,如何透过《文钞》而识得净宗心要,于依止大师学修净土法门者,至为要紧。综观《文钞》,可以清晰了知,大师弘扬净土,极力彰显净土一法与其他法门之不同,其开显此法「简易殊胜、独特超越、微妙难思」之处,尤其值得净业行人特别注意。大师净土思想虽广,略而论之,可从以下几方面窥知其要。

一、特别法门:

佛法无量门,归元虽二无,方便各不同。如何认识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之间的异同?此为学修净土者之要务。大师亦特重于此,判其他法门为通途法门,净土法门为特别法门。所谓「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也。详如下文所言: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此一分判诠释,简要明了,让人一目了知:佛法虽多,不出二门。一者为通途自力修行之法,依戒定慧断贪嗔痴而了生死,此如画山水,一笔一画渐次而成。一者为特别仗佛力之法,依信愿念佛乘愿往生而了生死,此如照山水,重重峰峦一照俱了。二法之顿渐难易,竖出横超,一目了然。

此通别二法之判,实承续了昙鸾、道绰、善导一脉「难易二道、圣净二门」之教判思想,而又耳目一新。观印光大师一生,原本极为尊重传统,以古为师,但于判教上则另立名目,新意显然。如此分判,可谓应时机之所需,以标显净土一法,异于他宗他教,须另具只眼,不得以通途法论特别法,不得以自力行论他力法。不如是突显,则人多混而不分,一视同观,以通途论特别,弃佛力执自力,难免自误误他,同失净土殊胜之利益。若明了「通途、特别」之异,方知二法宗旨不同,难易有别,力用悬殊。学修净土者,首当于净土法门之「特别」处着眼,方可得其旨趣,舍自力之心执,归他力之本愿,获往生之大益。如大师所言:

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通途特别,虽同为两种胜法,但宗旨、行法、利益、应机等大为不同,学修者不可一视同观,若妄以通途法论特别法,以为圆融,未免两失其宗。如大所所言:「各别论之则有益,混融论之则有损」、「离则两益,合则两害」也。能得其益而免其害,方可谓善学净土者也。大师「通途、特别」之判,即欲为末法众生特别选出净土一门、念佛一行。此实可谓悲心与智慧之选,既顺弥陀本愿,亦顺释迦本怀,更顺诸佛证诚,尤顺今时之机。

二、全仗佛力:

大师判净土法门为特别法门,其特别何在?详观《文钞》,知特别之处甚多,若论根本,则在「全仗佛力」。如大师云: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

净土法门,全仗佛力。

所谓佛力者,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力。《文钞》中对「净土法门,全仗佛力」多有阐发,详明净土一法,无论何人,只要能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皆可往生净土去。今引一言以明其旨: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净土教法,由来已久,不但印祖极力提倡净土一法,全仗佛力,古来大德无不共同发挥此一要义。其中尤以昙鸾、善导一脉相传之教法,于「全仗佛力」处发挥透彻至极,若通观昙鸾、善导教法,则于「全仗佛力」处更易明了。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又《法事赞》言: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此皆「全仗佛力」之最要开示,学修净土者,欲得往生大利,欲得真实安心,自宜善加着眼,细心体会。

净土法门,因全仗佛力,故此法之「行持、对机、利益」大异于一般通途法门。(就行持言:但念一句佛名;就对机言:通摄圣凡有情;就利益言:同得往生成佛。)二法之不同,如龙树菩萨所云:通途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更有堕落之忧。特别者,称名自归,即入必定,一生即可成佛。以喻言之:通途如陆路步行,艰辛多苦;特别如水路乘船,乐往速超。古德云:「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亦可谓二法门之最善形容者也。故修学净土法门者,当于「全仗佛力」之特别处着眼,不可与通途法门并论,若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将他力门作自力用,则其失也大矣。

三、易行功高:

净土法门,因全仗佛力故,行持极为简易,功德至极甚深。无论何人,但称六字洪名,即可乘佛愿力,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惑不期断而自断,德不期证而自证。一切皆法尔自然,天然妙成。大师极赞此法云: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又云:

莫讶一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一代时教,法门虽多,无如此殊胜之力用者也。他法或简易而不殊胜,或殊胜而不简易。唯此净土一门,既简易又殊胜,所谓「至简至易,至顿至圆」也。大师于此「胜、易」二德处处释之,以启人正信,开人正智。如其所云「易」者: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所云「胜」者:

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凡心已无,佛慧日开。较比参禅研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胜过无量无边倍矣。

胜易二德为净土法门根本,古大德于「胜、易」二德,多有阐释,引用一二,以资详解。

龙树菩萨《易行品》云: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天亲菩萨《往生论》云: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善导大师《法事赞》云: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往生礼赞》云:

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学净土者,于此胜易二德,当细为用心,若能深入《文钞》,并能通观古今,自知净土法门此一殊胜奇特之益。

四、普被三根:

佛法虽多,旨在了生脱死。而修持之要,贵在契理契机。一代时教,无量法门,虽无不为了生脱死,但若论「契理契机之法,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最为第一。」以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只要能生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任何人皆可往生净土,疾成佛道。因其易行,所以五逆十恶亦得往生;因其功高,所以等觉菩萨一致西归。其他法门,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唯此净土一门,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易行功高,五乘齐入,似小而大,似浅而深,即事即理,即因即果,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应时契机通于古今,故得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则摄等觉,下不遗逆恶。如《华严》以菩萨回向往生,圆收最上之机;《观经》以五逆十恶往生,摄尽最下之人。此所谓「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也。故大师处处彰显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益。其言:

上之则文殊普贤,久成佛道之大菩萨;下之则五逆十恶,将堕地狱之恶众生,皆承弥陀接引之力,皆为净土所摄之机。可见法门广大,了无弃物。佛愿宏深,等视众生。

佛法如是之广大,何以独有净土一门念佛一行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究其实,一则念佛易行,二则本愿不虚。念佛一行为弥陀选择之本愿:「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一大悲本愿,不简智愚,不论善恶,普摄万机。十方众生,只要回心念佛,都成阿弥陀佛大悲救度之机,印光大师赞弥陀大悲本愿云: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佛眼等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论其罪福多少、善根深浅、功德大小,只要归心,无不来迎。因有无简择之本愿,故念佛一法上下通摄,凡圣齐往。一代时教,法门虽多,唯此一门,普应群机,平等普度。

五、诸佛本怀:

诸佛如来以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就通途而言,在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同成佛道也。因众生根机不一,故使如来特开种种大小权实不同之法。然法门虽多,无有一法能普应群机,疾成佛道。致使如来普度众生之心,不能大畅,故我释迦,于种种法门之外,别开净土一门,使圣凡有情,同于此生,得出苦海,生彼乐邦,共成佛道。法门至为简易,功德极为高深,应机最为究竟,畅佛本怀,无过于此。如大师所云:

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机宜,极畅如来之本怀。

诸佛出世之大事因缘,因有此法而得以圆满矣。故十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证赞此法不可思议功德。九界有情,闻此妙法,无不欣愿求生净土。一代时教,唯此一法是最简易之法、最高深之法、最圆满之法、最难信之法,是十方诸佛下度众生之法,是九界众生上成佛道之法。诚如大师所云:

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

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学修净土者,若能深入教典,详知净土法门「善契机理、通于三时」之微妙超胜,方知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也。如善导大师所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为应众生之机,释迦如来虽广开种种方便,但处处指归净土一门,念佛一行。此法可谓千经指归,万论均宣,诸佛证诚。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畅佛本怀,无过于净土,如大师所言:「了君大事唯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

六、普劝修持:

\

佛法修持,旨在了生脱死。而欲了生死,实不在多,旨在能了。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故虽一字不识,能念佛往生,则生死可了。若读尽天下奇书,识得三藏十二部,生死未了,仍未免轮回六道也。

一代圣教,法门虽多,难易有别,应机不同,末世凡夫,欲了生死,尤当善择。《安乐集》云: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

若机教时乖,难行难入。

\

故知修学佛法,贵在契机。净土法门,因其简易殊胜,普投一切机,无一不得入。实为「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赴时应机之法,无有过于此者。欲了生死者,不可不修此法也。是故大师处处劝修净土一门、念佛一行,其言: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

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又云:

净土修持,随机自立。

既无幽深莫测之闷,亦无艰难困苦之烦。

未成佛前,皆当修习。

净土法门,是弥陀大悲普度之法,方便易行,疾成佛道。如大师所言: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