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十大比丘弟子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6 09:36:06
佛陀的弟子,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的弟子,千千萬萬,其數之多,很難用數目去統計,就是出家的弟子,光是證得阿羅漢果的常隨眾的比丘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之多,其他分散在各地的以及後來出家證果的尚不算在內,在這些弟子中,更有最特出的所謂十大比丘弟子。十大弟子,各有專長,他們所修學的道行,各有各的成就,被人公認的是:  舍利弗──智慧第一  目犍連──神通第一  富樓那──說法第一  須菩提──解空第一  

  佛陀的弟子,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的弟子,千千萬萬,其數之多,很難用數目去統計,就是出家的弟子,光是證得阿羅漢果的常隨眾的比丘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之多,其他分散在各地的以及後來出家證果的尚不算在內,在這些弟子中,更有最特出的所謂十大比丘弟子。

  十大弟子,各有專長,他們所修學的道行,各有各的成就,被人公認的是:

  舍利弗──智慧第一  目犍連──神通第一

  富樓那──說法第一  須菩提──解空第一

  迦旃延──論議第一  大迦葉──頭陀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優波離──持戒第一

  阿難陀──多聞第一  羅侯羅──密行第一

  這十位尊者,幫助佛陀教法的宣揚,都有不可磨滅的功勞,直到今日,他們和佛陀同樣的令我們後人景仰!

  現在簡單的把他們的事跡敘述如下:

  智慧第一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佛陀最信任的就是他,當羅侯羅年幼的時候,佛陀曾叫羅侯羅拜他為師,跟他受沙彌戒;祇園精舍建立時,奉佛陀的慈命前去督促工程的也是舍利弗。在北方的舍衛城,佛陀的法駕尚未到達,他就能先把外道懾伏,著令他們等候皈依佛陀。

  說起舍利弗的智慧,據傳當他母親懷妊的時候,忽然就變得智慧過人,在當時婆羅門教中最負盛名的雄辯家就是舍利弗的母舅拘絺羅(長爪梵志),在辯論時他都辯不過舍利弗的母親。舍利弗在沒有出世以前,他的母舅和母親就覺察到他將來一定不是一個尋常的人物。

  後來長爪梵志皈依佛陀,就是因為他知道他的外甥,如果不是遇到大覺完人,他不會拜他為師,就因為他能信任舍利弗這一點,所以他才勇敢的捨去迷妄,皈投到佛陀的座下。

  舍利弗的智慧雖然超群,但他對於佛陀,卻是百依百順,從來沒有對佛陀的教示,生過反感。

  有一次舍利弗帶領沙彌的羅侯羅從外面托缽乞食回來,佛陀見到羅侯羅的面色很不好看,知道他心中一定有不平之氣,佛陀叫他到身旁,問他有什麼事感到不能滿足。

  少年的羅侯羅,低著頭含羞的告訴佛陀說道:

\

  『佛陀!上座和中座比丘,到外面托缽乞食,信眾們都布施上等的美味,我們初進道的沙彌,信眾們在米飯中總用胡麻渣和野菜滲合起來布施給我們。人的身體,對於飲食是不分年齡和戒行,都有同樣的需要。我們的長老們在他們的受用之外,卻不顧我們,讓信眾對於供養生起分別的心。佛陀!吃了胡麻油,和酥酪,身體健康,才能增長力氣,才能安心修行;但我們每日只吃些胡麻渣和野菜,營養不足,老感覺身體困倦,如何能精進修行?』

  佛陀聽羅侯羅這麼一說,當即制止他,用教訓的口氣說道:

  『這樣的事情並不要你說,如果想到我們在修行時,能夠受到信眾一麻一麥的供養,已經算是過份了。』

  雖然佛陀是這樣教示羅侯羅,但佛陀知道信眾們對沙門是這樣分別的供養,心中很不歡喜。

  佛陀叫羅侯羅走後,又再把舍利弗請來,佛陀和顏悅色的對舍利弗說道:

  『舍利弗!你今天受了不淨食,你知道嗎?』

  舍利弗一聽大驚,趕快把當日所受的飲食從肚中吐出來。他對佛陀稟告道:

  『佛陀!自從我皈依佛陀以來,我就依著佛陀的乞食法而去行化,我不敢不依佛陀的乞食法而另外行乞。』

  佛陀向舍利弗講說六和敬的僧團,長老應如何愛護關懷年少的比丘或沙彌,舍利弗一點不平之氣都沒有,他對佛陀的教法只有感恩的接受。

  佛陀以後更加信任嘉許舍利弗。

  除佛陀外,舍利弗在僧團中是最受尊敬的人。

  舍利弗漸漸的年老,有一次在祇園精舍結夏安居以後,為著宣揚佛法,他請求佛陀准許他出外雲遊旅行,佛陀當即很歡喜的允許,並褒獎舍利弗樂於利人的心。但當舍利弗走出祇園精舍不久,一個比丘走到佛陀的座前說道:

  『佛陀!舍利弗不是為弘法才去旅行的。他是因為侮辱我,對我感到慚愧,才出外去旅行。』

  佛陀最不喜歡人在背後毀謗他人,所以一聽之下,即刻著人去把舍利弗追回,並招呼阿難,把大眾一起集合在講堂中,大家不知為甚麼要集合,舍利弗也不知為甚麼佛陀又叫他回來,大家心中都感到不可思議。

  佛陀見到舍利弗歸來時,很嚴肅的在大眾前問舍利弗道:

  『舍利弗!你去後不久,有一個比丘來說你侮辱他以後才出外旅行的,是真有這樣的事嗎?』

  舍利弗溫和而恭敬的答道:

  『佛陀!我從生下來到今天已將近八十歲的年齡,在我的記憶裏,沒有殺害過生命,沒有妄說過語言,除去為真理宣揚,從沒有為私人利害得失和他人論短較長,今天是安居最後的日子,三個月來,我日日懺悔,我的心像碧波一樣的澄清,在這個時候,我那裏會輕視他人?

  『佛陀!大地上的泥土是最能忍辱的,無論甚麼不淨的東西加之於他,他都不會拒絕,糞便、膿血、痰唾,他都甘受如飴;我今日的心,可以向佛陀表白,好像大地似的願意忍辱而不願違逆人意。

  『佛陀!清清的水流,不管好的東西,或是壞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把他洗淨,我沒有憎愛之念,我的心今日好像水流一樣。

  『佛陀!掃帚是用來掃除塵埃,當掃除的時候,是不會選擇好惡,我今日的心,實在沒有生起好惡的分別。

  『佛陀!受您的教示,住於正念的我,絕對不會輕視其他的比丘,我對佛陀這麼說,我是知道我自己的事,那個比丘也知道他自己的事,如果是我的過失,我願向那位比丘懺悔,以便消除我良心上的譴責。』

  將近八十歲的舍利弗,對佛陀不亢不卑的作這樣如實的稟告,聽話的大眾,沒有一個不被感動。

  佛陀對那位毀謗舍利弗的比丘說道:

  『你毀謗長老的過失,現在不能不懺悔,你沒有為僧團的和合設想,你有心要使僧團生起紛爭,你假使不誠實的悔過,你的頭腦將會分裂!』

  毀謗舍利弗的比丘,立刻跪在佛陀的座前,對佛陀懇求道:

  『佛陀!請求慈悲憐愍我,給我懺悔新生的機會!』

  佛陀莊嚴的說道:

  『你去向舍利弗懺悔!』

  那個比丘俯伏低頭的跪在舍利弗的面前,舍利弗用手撫摸著那個比丘的頭,慈祥的說道:

  『比丘!懺悔在佛陀的教法中,其效是非常之大,人能悔過,能夠改往修來,實是很大的善事,我接受你的懺悔,你以後再也不要犯罪!』

  舍利弗的態度,舍利弗的話語,聽的人都大為感動。

  有一次佛陀帶領弟子出外遊行佈教回到舍衛城時,被大眾譏為六群比丘的弟子們,已先佛陀和大眾到達祇園精舍而佔有比較好的坐臥處,並且還對人說:

  『這是我們師父的,這是我們應有的地方。』

  舍利弗在佛陀回來以後,也趕到祇園精舍,見他過去的坐臥處都給六群比丘佔去了,舍利弗沒有辦法,就在樹下靜坐了一夜,佛陀早晨起來,聽到樹下有咳嗽的聲音,佛陀問道:

  『誰在那裡?怎麼不在室內靜坐?』

  年老的舍利弗回答道:

  『佛陀!是我舍利弗。因為昨天跟隨佛陀回來的人很多,精舍都被住滿,我在樹下住一宿沒有關係。』

  佛陀聽後,就此因緣,對比丘們說法道:

  『諸比丘!我問你們,在我的教團中,要甚麼樣的人才可以受上等的床座,上等的水,上等的飲食呢?』

  比丘們有的說要由剎帝利或婆羅門出家的才可以,有的說要持律修行者才可以,有的說要佈教說法者才可以,最後,佛陀莊嚴的對諸比丘說道:

  『諸比丘!往昔在雪山中有鷓鴣、猿猴、大象同在一起,他們雖是朋友,但不互相尊敬,後來覺察這樣不對,才對年齡最長的恭敬,依他的教誡,這樣,他們身壞命終時,都轉生善處。諸比丘!你們要崇敬法臘的年老者,在現世受人稱讚,後世也才能生在善處。諸比丘!我的教法中,沒有階級的高低,但我的教法中有法臘戒長的長老,你們要奉事禮拜,供養,長老們是應受第一的床座,第一的水,第一的飲食。』

  佛陀的法語,舍利弗聽了很感激,諸比丘聽了也很感動!

  舍利弗的老友目犍連,有一次在佈教的途中被裸形外道暗害,舍利弗得知這個消息,心中很傷感。

  佛陀知道目犍連被裸形外道暗害,心中也很難過,佛陀從巴連弗城渡過恆河,到毘舍離城附近竹芳村的樹林,告訴大眾說,三月後自己要進入涅槃,大家一聽,像天崩地裂一聲,都感到宇宙眩轉起來,其悲哀的程度,比父母死亡猶有過之。

  佛陀在這三月中,到祇園精舍、竹林精舍、重閣講堂、瞿師多精舍、鹿母講堂等地巡迴一次,佛陀想在涅槃以前,希望相逢的人和他相逢一下,希望要講的話講一下,就在這時候,舍利弗想先要涅槃。有一日,他在禪定中想:「過去的諸佛,他上首的弟子,都是在佛陀以前進入涅槃,現在佛陀涅槃的日期漸漸到了,我是應該先佛陀而進入涅槃比較好。」

  舍利弗心下這麼想,他即刻走到佛陀的座前,跪下來說道:

  『佛陀!我現在想進入涅槃,請佛陀允許!』

  佛陀注視舍利弗,好久,才說道:

  『舍利弗!你為甚麼要這麼快就進入涅槃?』

  舍利弗禁不住傷感的樣子回答道:

  『佛陀!我聽說在最近的不久,您就要進入涅槃,我是不忍心見佛陀涅槃的,而且,我常常聽佛陀這麼說,過去的諸佛,他上首的弟子,必先於佛陀之前涅槃,我想,現在正是我進入涅槃的時候,我懇求佛陀允許!』

  佛陀又再問道:

  『舍利弗!你知道你要涅槃的時候,但你要在甚麼地方涅槃呢?』

  『我的故鄉迦羅臂拏迦村,我百歲的母親還健在,我想見到母親,在生養我的房中進入涅槃。』

  『我不禁止你,舍利弗!你可以照你的想法去做。不過,你是我弟子中無比的弟子,你走的時候跟大家最後說些教示吧!』

  佛陀命令阿難,集合比丘大眾送舍利弗,而且舍利弗也要向大眾說告別的言辭,大家都很快的集合而來。舍利弗先對佛陀說道:

  『佛陀!我從過去生中,就希望能值遇佛陀住世的時代,我終於滿足我的願望,我沒有比遇到佛陀再歡喜的事。幾十年來,承受佛陀的慈悲教導,使愚癡的我得開慧眼,獲證聖果,天下的言詞,也道不盡我內心的歡喜和感激。現在,我去世的時候近了,我馬上就要捨棄世間上的束縛,可以進入自由自在的境界。我像負了很遠的重荷,現在就要放下來的人,解脫五體的束縛,不受諸有的苦惱。這是我和佛陀最後的告別,佛陀!請接受我的頂禮!』

  舍利弗合掌頂禮,空氣非常靜默,嚴肅。

  佛陀點點頭,舍利弗靜靜的站起來向外退出,直等到看不到佛陀的時候,才轉身而去。

  諸比丘都捧著香華送舍利弗,這是寂靜、莊嚴的行列,流著眼淚的人也不少。

  舍利弗走了一程,對大家說道:

  『請大家在此止步,不要再送了,只要均頭沙彌跟我來就好。各位請回,自己修行要緊,希望努力精進脫離憂苦的境界。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上,實在是很稀有的,好像優曇缽羅花的開放,要幾千萬萬年才能遇到一次。人生是難得的,正確純潔的信心更難養成,我們能夠出家,能夠聽聞佛陀的正法,更是百千萬億身中稀有的事。希望大家更進一步來精進,諸行無常,更戰勝這個苦,到達無我涅槃的境地,那才是我們永遠的歸宿,那才是一個寂靜安樂的世界。』

  舍利弗說法的時候,大家想到這是舍利弗最後生離死別的遺言,想壓制著悲哀也不能夠,眼淚總是涔涔的流下,都異口同聲的問舍利弗道:

  『你是佛陀的首座弟子,是我們比丘中的長老,以後要你領導我們從事佛化工作的事情還多,你為甚麼要這麼早就進入涅槃呢?』

  舍利弗明白大家的心,仍然很安靜的說道:

  『大家不要傷心,這個世間是無常的,大家不都是常聽佛陀這樣說嗎?須彌山有崩壞的時候,大海有乾涸的一日,如同芥子那麼微細的關於我舍利弗色身的死亡,這是當然的,這就是世間的實相。我仍然要叮囑大家的就是要一心修道,脫離苦海走向極樂清涼的世界最要緊。從事佛陀教法救世的工作,世世代代,只要眾生想滅苦求樂,為了他自己,他就會來延續佛陀的慧命。』

  舍利弗的話,很令大家感動,大家知道這次和舍利弗分別,以後就永遠不能相逢,他雖然吩咐大家回去,但大家總是跟在他的身後。舍利弗並不喜歡他們有這樣依戀不捨的態度,又再斷然拒絕他們的送別,大家無法,只得目送長老舍利弗背影,仍然不想回去。想到以後再也見不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眼淚滔滔的就流個不停,他們雖然是已經覺悟,但人情還是不會變的。

  舍利弗走後,佛陀在室內坐禪,更加發揮精神力,默默的和世間挑戰,室內充滿著靜寂淒清的氣氛。

  舍利弗離開佛陀和僧團以後,起伏在心裏的思潮,不禁感慨萬千,但並不紊亂,更是增加心內的澄明,他此刻像站在雪山的峰頂,全宇宙都浮現在他的心中。

  舍利弗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均頭默默的一步一步的在後面跟隨。

  舍利弗到達故鄉的村莊,已將近日落黃昏的時候,他遇到他的外甥優婆離婆多,舍利弗問他道:

  『祖母在家嗎?你去告訴他說我回來了,請他把生養我的房間打掃潔淨,我休息一下就來。』

  『好的!』優婆離婆多見到舅父的歸來,非常歡喜,他即刻就先去祖母的住處將舅父回來的消息告知。

  舍利弗回來做甚麼,他的外甥是不知道的。

  舍利弗的母親聽到很久沒有回來的兒子回來,非常高興,舍利弗雖然是將近八十歲,但在他已有百歲的母親心中,仍然是把他看成小孩子。

  把生養舍利弗的房間打掃清淨,他的母親覺得很奇怪,但母子的相逢使她歡喜興奮得不再考慮個中的緣故。

  舍利弗回到家了,和家人一一的問好,全家都異常歡喜,他的外甥替他洗足,送他進入淨室,舍利弗入淨室後,才把回來涅槃的消息告訴大家。

  他的母親和家人大驚,均頭則不慌不忙的照顧。

  『這是沒有關係的,你們放心。』舍利弗說,他再加重語氣認真的說道:『母親!我的心很落實也很安穩,我今生逢到我的老師救世主佛陀,接受他的教導而依著實踐的我,已經從生死的迷海中得救,我已經從煩惱囚籠中解脫,沒有什麼可恐懼的事。我所以歸來,就是為了進入涅槃。我是佛陀上座的弟子,我應該先佛陀而進入涅槃,請你們安心,人間誰沒有死?像我從苦中解脫出來進入涅槃實在是最幸福的事!』

  舍利弗又把佛陀的法語轉誦一些給母親聽,他的母親很懂得他的意思,向舍利弗道:

  『你講得很對,不迷進入涅槃,沒有生死之患實在是無上的幸福。那就請你安靜一回吧!』

  舍利弗的母親雖然這麼說,但她退歸自己的房中,內心禁不住一陣悲哀,眼淚也流下來!

  舍利弗對沙彌均頭道:

  『你到那邊房中去,我一個人在這裏就好。』

  舍利弗回來涅槃的消息傳遍村莊的時候,已是半夜三更,但居住在左近皈依過佛陀的人都聚集而來,他們要拜見舍利弗向他問好,並要聽他的說法。

  均頭引大家坐在一個地方等候,告訴他們等尊者休息一會再見。

  更深夜靜,舍利弗的淨室中沒有一點聲音。

  東方發出晨曦,黎明漸漸的到來,舍利弗喊均頭的名字,問道:

  『有甚麼人來了嗎?』

  『是的,聽到尊者要入涅槃而來求見的人。』均頭在回答。

  『那麼,你去把他們請來。』

  『好的,他們很喜歡見到尊者。』

  均頭對大家說,尊者願和大家相見。

  大家以為不能見到舍利弗尊者的生容,聽到這個消息極為興奮。大家靜靜的,放低聲音,不敢咳嗽,集合到舍利弗生養的室中來,這是神聖的相逢,舍利弗對大家說道:

  『你們來得很好,我也想和你們見一面。四十多年來,我接受佛陀的教示,到各地弘法,在這之間,萬一我有罪過,希望大家最後給我寬恕。我在老師救世主佛陀的身邊四十餘年,我對恩師從來沒有生過一念的不快,或是一念的不滿,我是越來越感激佛陀。我在這個世間上,對有如大海那麼深廣的恩師的教示,還有深深不解的地方,今天想起來對救世主的恩師實在無限的抱歉。不過,以我被人稱譽的那一點智慧,我是了解到佛陀的慈悲,我遵照佛陀的教示而行,努力精進,我也獲得正覺。我沒有我執,我今日向你們告別,我要進入寂靜的涅槃境界,我願跟隨佛陀之後,永遠不生不死的長住在宇宙之間。』

  大家聽到舍利弗的說法,看他那安靜的樣子,想到這就是將要去世的人嗎?真叫人不解!

  大家很恭敬佩服,又很感傷,均頭請大家禮拜出室,舍利弗安住禪定,右脅而臥,遂入涅槃。

  舍利弗的百齡老母很悲傷,但又感到這樣美的去世進入涅槃是很幸福,她對於自己的將來之死,也自信能歡喜迎接它的來臨。

  舍利弗涅槃後的七日,把他的遺骸荼毘,均頭沙彌捧著他的遺骨回到竹林精舍,把一切經過先告訴阿難,阿難流著眼淚帶著均頭詳細的報告佛陀,佛陀默默的聽著。

  佛陀知道阿難起初看到目犍連被裸形外道暗害,現在又看到舍利弗涅槃,心中一定萬分的傷感,佛陀就問道:

  『阿難!你悲哀掛念什麼呢?難道舍利弗涅槃不可貴嗎?難道他接受我的教法,把我的真理帶走沒有留下來嗎?』

  阿難恭敬合掌回答道:

  『不是!佛陀!我不是這樣的悲哀掛念。尊者舍利弗,奉持戒儀,智慧很高,善於說法,勇於佈教,他永遠是那麼熱忱的為教工作,這不但是我們知道,連異教徒都在讚歎的。想到現在尊者舍利弗既然不在,為了正法的流佈,為了千萬年後的教團,受他早於涅槃的影響,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悲哀掛念,我想也是大家的悲哀掛念。』

  佛陀知道這個事實,但佛陀靜靜的說道:

  『關於這個你不要掛念,舍利弗雖然不在,法是不會失的。無常本來是世間的實相,生滅是自然的道理。大樹要砍倒以前,先要砍掉大的樹枝;寶山在崩壞以前,先要崩倒大岩,目犍連和舍利弗在諸比丘之內先入涅槃,這也是法的自然順序。佛陀不久也要順著法性進入涅槃,你們不要失望;佛陀的教法是不會與人去的,佛陀千千萬萬年永久活在信的人的心中,佛陀會永久照顧他。你們要皈依法,皈依我所說的真理,不要皈依其他。進入涅槃,去極樂世界,是第一重要的工夫!』

  佛陀說了以後,集合諸比丘,從均頭沙彌的手中,接過舍利弗的靈骨,對大家說道:

  『諸比丘!這個靈骨,在數日前,就是為眾生說法施教的大智舍利弗。他的智慧廣大無邊,除佛陀以外無人可比,他證悟法性,少欲知足,勇猛精進,常修禪定,為教為人,沒有我執,不喜相諍,遠避惡人,降伏外道,宣揚正法,他已獲證解脫,無諸苦惱。

  『諸比丘!你們看,這就是佛陀親弟子的遺身!』

  佛陀講說時,大家不知不覺的對舍利弗的靈骨都五體投地的恭敬頂禮。

  神通第一目犍連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神通第一!

  當初他和舍利弗尊者同是婆羅門的種姓,聽聞佛陀的因緣法而帶領一百弟子和舍利弗同時皈依佛陀。

  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座下,是最激進的弟子,凡是推動佛法遇到阻力的時候,他是最反對妥協忍讓的人,他有神通,和外道鬥法是百戰百勝。

  但是,神通不是根本之法,佛陀常常呵斥自恃神通的弟子,因為神通對於了生脫死毫無關係。

  目犍連尊者不聽佛陀的指示,迦毘羅城被圍困時,他以神通往救釋迦族,結果他才知道神通敵不過業果。最後他為了佈教殉難,神通不能救他,這正是他現身說法,給後人的警誡。

  目犍連的神通,耳朵聽聲音,不分遠近都能聽到;眼睛看東西,不分內外都能看到;甚至人心中的念頭,他也能知道。

  關於能看到人的心,目犍連和蓮華色女有過一段故事:

  有一次目犍連經過一座園林,有一個中年的美人蓮華色女,帶著媚態走近目犍連,也向目犍連點頭招呼道:

  『目犍連尊者!有時間嗎?我可以和你談談嗎?』

  目犍連注意一看蓮華色女,不但看到她的面容,而且看到她的心。原來蓮華色女是一個賣笑的女人,她有著一段傳奇的經歷,現在受外道的搧動,想以她的美色來誘惑目犍連,破壞目犍連的戒行。

  蓮華色女雖然是半老的徐娘,但她的美色卻是世間稀少的,假若是別的男人,在她的魅力之下,一定會動心,可是在目犍連之前,她卻找錯了對象。

  蓮華色女的心地不完全是黑暗罪惡的,不過,她不知道她有善美的良心,因為她過去有不幸的遭遇,所以助長她玩弄世間的性情。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看清蓮華色女心中的企圖,因此就站下來說道:

  『可憐的女人!你的遭遇已經是那麼的不幸,你怎麼還不知道自己的苦惱?你現在打扮得這麼麼妖媚,自以為你很美麗,可是我看你的身體不但是醜陋的、是污穢的,而且我更知道你的心中有著非法的企圖!

  『你的身體,骨與骨的相連,筋與筋的交錯,全身像彎曲的蛇一樣。赤的血、黑的血,流動在你的體內。在你的皮膚當中,汗液、淚水、糞便,從九孔中不時的排洩出來。你不知道人的身體不淨,裝飾著外表自以為得意,迷於虛妄的美麗,好比老象沈溺於污泥,越陷越深。』

  蓮華色女用驚奇的眼光看目犍連,她不覺懺悔似的流淚說道:

  『尊者!你說的話很對,我裝飾著污穢的身體來迷惑人,實際上我自己也討厭自己的身體,不過,我是一個沒有辦法的人,無論怎樣我已經不能得到救濟,我將來會給恐怖的因果所纏。』

  目犍連又安慰她道:

  『你不要自暴自棄,不管過去如何,只要懺悔前愆,是沒有不可救的。衣服污穢時用水洗,身體骯髒時也可以水洗,心裏不淨時,可以用佛法洗。再污濁的百川,只要流到大海裏去,大海水總會洗清百川流入的那些水,我的老師,大聖佛陀的教示,能夠洗淨污穢的人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悟道得救!』

  蓮華色女很歡喜,又像不信似的說道:

  『佛陀的教示真是這麼慈悲偉大嗎?尊者!你還沒有知道我的過去,我說出來你一定避面不願聽,我的過去實在是太不幸太罪惡了。』

  『你說出來聽聽也好。』

  蓮華色女就很羞慚的敘說她的過去道:

  『尊者!我的名字叫蓮華色女,是德叉尸羅城中長者的姑娘,在我二八年華的時候,父母為我招贅了夫婿。不久,父親不幸去世,失去丈夫的寡母,就同我的丈夫私通,我知道時,真是肝腸寸斷。我那時已和我的丈夫生養一個女孩,一氣之下,我就捨棄女孩出走。脫離家庭後,我在人海中飄泊了幾年,我又改嫁一個丈夫,過了幾年幸福的日子。有一次,我改嫁的丈夫出外經商,他從德叉尸羅城回來時,瞞著我以數千的黃金購買一個小妾,他起初守著秘密,不給我知道,把那個姑娘藏在他朋友的家中,後來我知道時,哭鬧著要看看那姑娘長得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她要奪去我丈夫的愛情?可是,尊者!我不看則已,一看差點使我悶絕倒地,原來那個小姑娘就是我和前夫所養的女兒。

  『尊者!當我知道這樣的事實後,叫我如何不悲傷呢?我想到我的罪惡怎麼是這樣的深重?當初,我的母親既爭去了我的丈夫,現在,我的女兒又和我合爭一個丈夫,我還有什麼面目見人呢?從此我又離家出走了。我討厭世間,我討厭人類,我做了賣笑的淫女,我要玩弄世間,玩弄人類,我就是這樣打發著我罪惡的生活。

  『尊者!只要有錢,我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不用我說,尊者已經知道我為什麼來此要向你的戒行挑戰,現在我該如何向尊者懺悔才好?』

  目犍連聽蓮華色女敘述她的身世以後,他並沒有輕視她的心,反而他看到蓮華色女的心此刻很真、很善、很美。他用憐愍同情的語言對她說道:

  『蓮華色女!我聽完你所講的關於你的身世,雖然是一段可恨的因緣,但能依著佛陀的教示而行,這樣的因緣是有結束的時候,遙闊的大海,無邊的大地,是能藏納污穢的。只要你能懺悔過去,精進佛道,過去的一切沒有問題,此刻你獲得佛陀救濟的機緣已到,你跟我去見佛陀吧!』

  蓮華色女很歡喜,她以這樣的因緣做了佛陀的弟子。

  後來,在佛陀女眾弟子的僧團中,蓮華色女成為模範的比丘尼;比丘中是目犍連神通第一,比丘尼中就蓮華色女神通第一!

  改過自新,是離苦得樂的不二法門。在大聖佛陀的教法中,那怕他過去是有十惡五逆大罪的人,只要他精進修道,回心懺悔,總是可以得救的。

  目犍連不但是神通第一,大孝大慈更是聞名,他曾入地獄救母,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相傳至今。他曾勸弟布施,以神通力帶弟往六欲天中,令其知道布施功德不會唐捐。他曾代佛陀講說七佛通偈,七佛通偈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他和舍利弗好像是佛陀的左右手,佛陀特別信賴的就是舍利弗和他。

  目犍連和舍利弗獻身推動佛陀的法輪,貢獻最大,佛陀的教法能於很短的時期遍及全印,他倆實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光榮歸於佛陀,他們從未為自身的利益著想。

  佛陀教法的隆盛,信仰的人當然歡喜,但不喜歡佛陀教法隆盛的不但是提婆達多,還有更多的異教徒。尤其自從阿闍世王皈依佛陀以後,他對其他的異教很是排斥,這更增加異教徒憎恨佛法的興隆。

  異教徒是不敢來壓迫佛陀,他們現在不但畏懼佛陀的威德,而且也畏懼國王的勢力。最後他們想到先除去佛陀的兩臂,那就是舍利弗與目犍連。

  目犍連在弘法的途中,經過到伊私闍梨山,他在山中靜坐時,給當時的裸形外道見到,他們就集合很多的人從山上投下石頭,石頭如雨般的下來,目犍連無常的肉身被打成肉醬,但裸形外道兩三天中不敢走近目犍連亡身的地方,他們懼怕目犍連的神通力。可是目犍連為了傳播佛法的種子,為了給後世做個為法犧牲的榜樣,他的色身真的是與世長辭了。

  比丘們不久知道目犍連殉教的消息,有的垂頭喪氣,有的要為目犍連向異教徒報仇,有的就請問佛陀道:

  『佛陀!目犍連尊者是那麼了不起的人,他過去在跋伽國佈教時,惡魔以神通進入他的腹中,他能安靜的告誡惡魔說,佛陀的弟子,除非業力現前,惡魔是不能害的,惡魔懼怕他的神力就又出來。現在這麼一位有神通的尊者,真的是業報現前嗎?他的後果怎麼這樣的不幸呢?』

  佛陀體證到宇宙的真理,他沒有像比丘們那麼激動,佛陀安靜的告訴大眾說:

  『對啦!肉體是無常的,業報是要了結的。只有目犍連尊者,亡身的時候不迷而進入涅槃。生死的問題,在覺悟者之前是不成問題。有生就有死,死是不必驚慌懼怕,要緊的是對於死時有無把握?目犍連為著宣揚如來的教法,他的犧牲真是無限之美!』

  知道目犍連被害的阿闍世王大怒,下令搜捕殺害目犍連的兇手,很多裸形外道,在阿闍世王的激怒之下,都被投進火坑!

  說法第一富樓那

  富樓那尊者在佛陀十大比丘弟子中是說法第一!

  佛陀的弟子中有著美妙的言辭,深厚的信心和威儀的態度,到處幫助佛陀宣化,受人熱烈歡迎的比丘,其數實在很多,而富樓那能在大眾中被大家推舉為說法第一,這說明富樓那尊者說法不但有美妙的言辭,深厚的信心和威儀的態度,而且他更有佈教家的精神。

  有一次,富樓那尊者在聽完佛陀的一座經後,等大家散去,就很恭敬的跪在佛陀座前,向佛陀頂禮後說道:

  『佛陀!我們做弟子的人,能有佛陀做我們的老師,奉行正法,真感到機緣的難遇,和無上的榮幸。我想,我和大家皈依佛陀,不是為了生活上的衣食問題,也不是為了把佛陀的教團當做我們避難的樂園,我們是為了救自己永久的慧命,宣揚佛陀的正法於人間,利益一切眾生,才是我們的職志。我現在請求佛陀慈悲,允許我到輸盧那國去佈教!』

  佛陀聽富樓那說後,很歡喜他的請求,但偉大佈教家的佛陀,知道佈教的艱難,就照實告訴他道:

  『富樓那!教化眾生,利己利人、宣揚正法,我很嘉許你的志願。但是我又不能不告訴你,佈教不一定要到輸盧那國去,你最好另外選擇一個教區,明天就啟程,我們歡送你!』

  富樓那不明白佛陀的意思,懷疑的望望慈祥的佛陀,說道:

  『佛陀!弟子不明白佛陀的意思,凡是有眾生可度的地方,不是都可以去佈教嗎?現在弟子發願到佛化尚未普及的輸盧那國去佈教,佛陀為甚麼要叫我另換其他的教區呢?』

  佛陀解釋道:

  『富樓那!我告訴你,輸盧那國是一個偏僻的小國,因為交通的不便,那裏的文化還沒有發達,民性非常暴戾,打罵成為風習,外國去的人,很容易在那裏喪身失命,你現在要去那樣的地方佈教,難道是不怕危險嗎?』

  富樓那給佛陀的話一說,反而微笑著,堅決有力的表明他的志願道:

  『佛陀!您老人家慈悲愛護我們弟子,我們難以用言語來表達感激。我為了感謝佛陀的恩惠,我更歡喜願意把我區區的一切奉獻給佛陀,奉獻給正法和一切眾生。我正是因為輸盧那國是一個邊地的野蠻國家,沒有人發心前去教化他們,所以我才覺得非要到那邊去傳教不可。到那邊去,我知道有一切危險隨時會加之於我,但為了正法的宣揚,區區我的個人安危,實在不值得去顧慮。請佛陀慈悲允許,讓佛陀之光庇護我,准我前去開闢人間的淨土吧!』

  佛陀面容放射出慈祥之光,感動並高興富樓那為法忘軀的精神,但佛陀仍想試試富樓那有多大的毅力,所以又很親切的問道:

  『富樓那!你說得一點不錯,做佛陀的弟子,佈教和修行是第一!不過,我要問你,你到輸盧那國去佈教,假若他們不肯接受你的教導,破口大罵你,你的感覺如何呢?』

  富樓那沒有考慮的回答道:

  『佛陀!他們罵我,我覺得他們很好,因為他們畢竟還不完全是野蠻的人,光是罵我,還沒有動用棍棒打我!』

  『假若他們用拳頭、瓦石、棍棒打你呢?』佛陀又再慈悲的試問著。

  『我仍然覺得他們很好,』富樓那回答:『因為他們只是用拳頭、瓦石、棍棒打我,還沒有忍心用刀杖刺傷我。』

  『假若他們用刀杖把你刺傷呢?』

  『我還是覺得他們很好,因為他們還有人性,並沒有殘酷的把我打死。』

  『假若他們把你打死呢?』佛陀又再進一步追問。

  『這我就要更感激他們,他們殺害我虛幻的色身,幫助我進入涅槃,幫助我以身命報答佛陀的恩惠,這對我雖無大妨礙,遺憾的就是這對他們並沒有好處。』

  佛陀大喜,稱讚道:

  『富樓那!你不愧是佛陀的真弟子,修道、佈教、學忍辱,你的心境都能平安。做佛陀的弟子,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的確要有你這樣的精神,佈教師應具十德:

  一、善知法義德  二、能為宣說德

  三、處眾無畏德  四、辯才無礙德

  五、方便巧說德  六、隨法行法德

  七、具足威儀德  八、勇猛精進德

  九、身心無倦德  十、成就威力德

  『富樓那!幫助佛陀宣揚真理,佈教師的精神與肉體的素質同時重要,在精神方面,先要對三寶確立不動搖的信仰,再以慈悲、沈著、才智、健康為助;在肉體方面,先要有健康的身體,再以品行、風度、聲音、辯才為助,你都已具備了這些條件,你可以到輸盧那國去佈教,我很放心也很歡喜你去!』

  富樓那聽完佛陀的開示,受到佛陀很大的鼓勵,他很感動,加強了他對佈教不退轉的決心,他頂禮佛陀以後,在比丘們歡呼送別聲中向輸盧那國而去。

  不久,富樓那在輸盧那國收有五百弟子,建有五百伽藍,他在僧團中說法第一的美譽就這樣傳開出去了。

  富樓那尊者不是只求自利的人,他精進佛道,勇猛修行,有一次佛陀特別告訴他成就菩薩的四種法門,佛陀道:

  『富樓那!修學佛道的比丘,先要成就菩薩四法,才能於正法中得不退轉,是那四法呢?

  『第一、聽到未曾聽過的法門,思量義理,不可即刻批評。

  『第二、希求多聞,深生欲心;於空閒處,深生樂心;求斷瞋恚,修集慈觀;為斷貪欲,修不淨觀;為斷愚癡,修因緣觀。

  『第三、要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即能成就無依止智,對於一切法不念不分別,才能為眾生宣說大法。

  『第四、要廣行布施,嚴持戒行,勇於忍辱,精進菩提。

  『富樓那!你能成就此菩薩四法,當能常為諸佛稱讚!』

  富樓那尊者是佛陀座下的名佈教家,因此很得佛陀的歡心,常受到佛陀的讚美!

  解空第一須菩提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解空第一的是須菩提尊者。據說當須菩提出生的時候,他的家中就有空生的徵兆,佛陀在般若會上,發揮究竟的空理,對它能徹底解悟的,也首推須菩提。

  有一天,佛陀忽然不在僧團中,所有的人到處尋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處。大家非常驚訝,阿那律以天眼觀察,告訴大家說佛陀到忉利天去為母說法,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佛陀才會回來,大家見不到佛陀,都非常的思念,每個弟子們都有一日三秋之感。

  三個月過去,佛陀重降臨人間,佛陀還未到達僧團時,知道的人都爭先恐後的出去迎接,此刻須菩提正在靈鷲山的崛中縫衣,他知道佛陀下降人間,當即放下衣服想趕快去迎接,正在這時候,他忽然又再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心中想道:「我現在去奉迎佛陀的聖駕,是為了什麼呢?佛陀的法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見,我現在去迎接佛陀,把佛陀的法身當做地水火風四大種的和合,這是沒有認識諸法的空性,不認識諸法的空性,就見不到佛陀的法身。因為佛陀的法身,諸法的空性,是沒有造作主,也沒有所造作。如果要想見佛陀,則一定先要了解五蘊四大總是無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東西是空寂的,知道森羅萬象的諸法是無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一切法是空寂的,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我想不應該被事相所迷。」

  須菩提因有這樣認識,他就不去迎接佛陀,坐下來又再縫衣服。

  佛陀的歸來,在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第一個搶先迎接佛陀,她對佛陀說道:

  『佛陀!弟子蓮花色首先前來迎接佛陀的聖駕。』

  佛陀微笑著回答道:

  『蓮花色!我的回來,迎接我的不能算你是第一人,須菩提尊者觀察諸法的空性,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人,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蓮花色比丘尼聽佛陀這麼一說,才知道在佛陀的教法中,對宇宙人生真理的體會,自己很慚愧,還不及須菩提尊者。

  有一次佛陀在般若會上,對須菩提說道:

  『須菩提!你很有辯才,深能體會真空的道理,你可以向在場聚會中的菩薩們,解說般若波羅蜜相應之法,滿足他們的所學,是很好的事。』

  佛陀這麼說時,在座的會眾心中都在猜想道:「須菩提尊者是以自己的智慧辯才來宣說如是甚深之法呢?還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來宣說呢?」

  須菩提知道會眾中的心意,他就說道:

  『佛陀的慈命是不能違的,弟子們來說教,不論甚麼深淺的教法,如果要能說得契理契機,這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說教,勸人修學,才能獲證到法的本性,才能和法的實相相應,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我以佛陀的威神之力,現在來宣說修學菩薩道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理,這不是以我的智慧辯才之力所能勝任。』

  須菩提說後,頂禮佛陀,對佛陀稟告道:

  『佛陀!我受佛陀的敕命,來說明菩薩與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法,但是甚麼法才名為菩薩呢?甚麼法才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呢?我不見有法名為菩薩,也不見有法名為般若波羅蜜。即使這兩個法的名稱我也沒有去分別。我以這樣的認識來表達菩薩說般若波羅蜜的相應之法,佛陀!我能夠滿足菩薩們的所學嗎?』

  佛陀很歡喜的回答道:

  『須菩提!菩薩只有名為菩薩,般若波羅蜜只有名為般若波羅蜜,所謂菩薩與般若波羅蜜的名稱,亦只有名稱而已。這個本是不生不滅,不過為了便於宣說才假為立名,這個假名,不是在內,不是在外,也不是在內外之間,本來就是不可得。譬如講「我」,亦唯有假名,「我」的本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有為的諸法,是如夢、如響、如影、如幻、如陽炙、如水中月的。可是,須菩提!菩薩要證得不生不滅,仍然要修學菩薩法與般若波羅蜜法的假名與假法。

  『須菩提!菩薩修學般若波羅蜜,色受想行識的常與無常,樂與苦,我與無我,空與不空,有相與無相,有為與無為,垢與淨,生與滅,善與惡,有漏與無漏,世間與出世間,輪迴與涅槃,都是不可執著和分別的,其他一切諸法都是這樣。

  『須菩提!為甚麼要這樣呢?因為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對諸法起分別之想,應住於空,住於無分別。菩薩修六波羅蜜等其他諸行,也是不見菩薩的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也不見般若波羅蜜的名。菩薩只有求一切智,知道一切是諸法的實相,而這個實相才是不垢不淨的。

  『假若菩薩能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知道名相是權巧而假為安立,則對色受想行識和其他一切諸法,都不生起執著,對智慧不生執著,對神通也不起執著,對甚麼都不生起執著,為甚麼要對一切法都不執著呢?因為有執著就是不可得。

  『須菩提!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時,對一切法都不起執著時,才能增加完成六波羅蜜的修行,才能進入修行者的正位,才能住於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暢遊佛國,化益眾生,供養諸佛,莊嚴清淨佛土,自己安住自在解脫的境界。

  『須菩提!你有這樣想嗎?色,是菩薩嗎?受想行識是菩薩嗎?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嗎?地水火風空識是菩薩嗎?遠離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風空識的人是菩薩嗎?』

  須菩提回答道:

  『佛陀!這以上都不名為菩薩。』

  佛陀明知故問而說道:

  『須菩提!你說這以上都不名為菩薩,這是甚麼緣故呢?你可對諸修習菩薩法者說明。』

  『佛陀!本來所謂眾生者,是不可知不可得的,不論什麼菩薩也是如此,色受想行識是不可得,說有這個法,說沒有這個法,遠離這個法性都不名為菩薩。』

  佛陀聽須菩提的回答,很高興的稱讚道:

  『對啦!須菩提!所謂菩薩,所謂般若波羅蜜,皆是不可得,菩薩雖要修習,但本無修習。須菩提!我再問你,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是菩薩義嗎?』

  『佛陀!色受想行識等都不是菩薩義!』須菩提深有了解的回答。

  佛陀又再很歡喜的嘉許須菩提道:

  『須菩提!你說得太對啦!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時,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或常或無常,或有為或無為等,皆是不可得,菩薩應以海闊天空的心情去修習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你說你不見到菩薩與菩薩名的法,法與法界,法界與眼界,眼界與意界,這些相對的諸法並不是對立的。是甚麼原因呢?離開有為而說無為這是不能夠的,離開無為而說有為也不能成立的。須菩提!菩薩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不見甚麼法,就能無諸恐怖;把心不停於法,就沒有後悔的事。須菩提!菩薩的心的作用,也是不可得和不可知。因此,這個心,不停於任何一物,也才沒有後悔的事。須菩提!如你所說,菩薩應如此修學般若波羅蜜。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也不得菩薩的名,這才真名菩薩,真名般若波羅蜜,這是為菩薩所說之教。』

  須菩提對性空的真理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他解空第一的盛名就這樣在僧團中受著大眾的尊敬。

  論議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尊者在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是論議第一!

  真理不辯不明,迦旃延尊者能用很巧妙的方法,很簡短的言辭,把問難的人說得心悅誠服。

  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缽行化的時候,迎面走來一婆羅門的修道者,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後就問道:

  『迦旃延尊者!今天巧遇到你真是難得的機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希望你以客觀的態度破除我的疑惑!』

  『你對甚麼問題生起了疑惑!』迦旃延問。

  『尊者!我看世間上,剎帝利與剎帝利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這是甚麼原因才使他們相爭呢?』

  『是貪欲在蠱惑!』迦旃延回答。

  『婆羅門和婆羅門相爭,剎帝利和剎帝利相爭,是為了貪欲。那麼,尊者!我再問你,你們沙門和沙門相爭,又是為的甚麼原因呢?』

  『是我見的執著!』

  婆羅門的修道者閉起眼睛來想了一會,很滿意迦旃延的回答,但他又再提出問題來問道:

  『尊者!你的回答很公正,不過,我想知道世間上什麼人才能夠離開貪欲與我見呢?』

  迦旃延毫不猶豫的回答道:

  『現在舍衛城說法的我的老師佛陀,他是應供、正遍知、無上正覺者,他沒有貪欲的煩惱,沒有我見的執著,是人天的師範!』

  婆羅門的修道者很感激迦旃延的說法,他當即要求他介紹皈依佛陀,作在家學佛的居士。

  又有一次,也是有一位婆羅門的修道者,他聽說迦旃延論議第一的大名很不服氣,他從很遙遠的地方特別趕來訪問迦旃延,他想就以辯論來問倒迦旃延,他一見面就問道:

  『尊者!我聽人說,本是婆羅門的迦旃延,現在作沙門,不再拜耆宿的婆羅門,不起座相迎,也不與座,我聽了這麼說,深不以為然。所以我特地來問你,假若是真的這樣,我想這不是正法,是不應該的。』

  迦旃延尊者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回答道:

  『你說的是事實,由婆羅門皈依正遍知佛陀的我迦旃延,是不再向婆羅門的耆宿禮拜,這是很合乎法理。已經證得聖果的我,你不可用年齡的老少來衡量,假若是一個年齡八十或九十多的婆羅門,耽於愛欲,陷於貪瞋邪見之中,年齡雖長,這樣的年齡有什麼用呢?』

  婆羅門給迦旃延這麼一反問,無話可對,深感羞愧,他也捨棄邪見,請迦旃延介紹,皈依到大覺佛陀的座下。

  迦旃延就是這麼一位善於議論和巧說的尊者,和他談話,不要幾句,總會叫你心悅誠服的相信他的說法。

  很多當時的外道,在迦旃延巧妙的議論之下改邪歸正,接受佛法的信仰。

  有一次,迦旃延在阿槃提國宣化佛法的途中,遇到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啼哭,迦旃延看了後很不忍,怕她因為什麼失意的事想不開而投水自殺,因此就上前去問道:

  『婦人!是什麼事使你傷心,在這裏啼哭,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幫你解決問題!』

  婦人更是放聲哭道:

  『你是不能幫助我解決困難的,告訴你有什麼用呢?世間是不平等的,貧富如此的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是受苦,我給貧窮的苦折磨得真不想活了。』

  迦旃延很同情的開示她道:

  『婦人!你不要傷心,世間上窮人很多,不僅是你一個人。同時,窮人並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也不一定是快樂。你看那些擁有奴婢田宅的富人,他們仍然天天為貪欲煩惱受苦。為人只要能夠平安的生活就好,貧窮有什麼值得悲傷呢?』

  婦人不耐煩的哭著說道:

  『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門,你能看得開世情而我不能。你要知道,我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奴婢傭人,窮年累月的做著苦役,衣食不周,自由沒有。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慳貪暴惡,沒有絲毫慈心,我們做事稍有差遲,打罵交加。想到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些痛苦都是由於貧窮所致,你想,我怎麼不痛哭我的苦命呢?』

  『婦人!』迦旃延說道:『既然如此,你不用悲傷,我告訴解脫貧窮發財的方法,這個方法很簡單,你既是為貧窮受苦,那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

  『貧窮可以賣給別人?』婦人奇怪得叫起來,他問尊者道:『貧窮可以賣給別人,那麼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有什麼人肯得買窮呢?』

  『賣給我!』迦旃延回答。

  『貧窮可以出賣,而且也有你肯買,不過世人不懂出賣貧窮的方法。』

  『要布施!』迦旃延開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有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賣貧買富最好的方法。』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從此明白了致富之道。但她又苦著臉向迦旃延尊者問道:

  『你說得不錯,我的確明白了發財的方法。不過,我極其貧困,我是一無所有的人,今此水瓶,還是我那愛財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麼好布施呢?』

  迦旃延尊者把自己的缽交給婦人說道:

  『你持此缽,取一點淨水布施給我。』

  婦人如教奉行,歡喜踴躍,後來婦人即升忉利天享樂。

  迦旃延尊者長於議論,感化很多的人皈依三寶,奉行佛教。

  頭陀第一大迦葉

  大迦葉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的頭陀第一!

  頭陀就是修習苦行的意思,凡是修苦行的人第一要選擇空閒的地方,第二要過托缽乞食的生活,第三要常居一處,第四要一日一餐,第五要乞食不擇貧富,第六要守三衣缽具,第七要常坐樹下思惟,第八要常在露地靜坐,第九要穿著糞掃衣,第十要住於墳墓之處。修學頭陀苦行的人就是要過這樣簡單的生活,也是清淨的生活。

  這樣理想的頭陀修行者,就是尊者大迦葉。

  大迦葉還沒有皈依佛陀以前,他就被人稱讚是志氣清高,不著欲染的青年,即至父母為他娶親,他竟和他的妻子分床而臥。後來在竹林精舍聽聞佛陀說法,生大信心,皈依佛陀,佛陀曾說過若非明徹宇宙的大覺者,是受不起他稱老師的。

  大迦葉尊者是過著捨富乞貧的托缽生活,有一次他在王舍城行化的途中,見到一位貧困的老母,窮得衣不遮體,食不解饑,臥在街巷陰暗的地方,大迦葉尊者很憐愍她,就向她行乞說道:

  『老母!我看你窮苦的情形,心中很是難過同情,你為什麼這麼窮苦,都是你過去慳貪沒有布施的關係,我是佛陀的弟子,是人間的福田僧,現在望你多少布施一點食物給我,讓你種種福田,將來免除這貧困的生涯。』

  窮苦的老母回答道:

  『呵!你是一位尊者,我很榮幸得你向我說法,不過你要我布施供養你食物,這是叫我感到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出來不怕尊者見笑,我三日來沒有粒米充饑,現在所有的是很少的米汁,臭惡難聞,人家將要棄去而為我討來,這怎麼可以用來供養你尊者呢?』

  『這是沒有關係的,』大迦葉說:『你就把米汁給我一點吧,我是捨豪富乞貧窮的大迦葉,我很歡喜的接受你的供養。』

  貧窮的老母,聞言大喜,即刻取出米汁供養,大迦葉恐怕老母不信,就當著老母的面前,把米汁一飲而光,老母後來以此功德,壽終之時即生天享樂。

  大迦葉尊者利人的悲心很值得人敬仰,但弘法的熱情,比起舍利弗和目犍連等顯然不如,當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沒有涅槃前,就常勸說他忘去自我,來從事弘法利生的真理運動,大迦葉尊者總是堅定的回答他們道:

  『我實在是不行了。弘揚正法,教化眾生,全不是我的分內之事了。忘去自我,多麼不容易啊!我充其量頂多在自己的生活中,豎立起更艱苦卓絕的修行榜樣,讓後來者對於少欲知足的頭陀苦行,知道尊重與實行。弘法利生那些艱鉅的任務,全賴你們去擔當了。』

  舍利弗和目犍連聽了這些話,並不感到失望,反而稱讚道:

  『長老能夠在這一方面樹立法幢,也是非常難得,佛法是多方面的,各人可以依著自己的志趣去實踐自己的理想,我們為長老祝福。』

  長老大迦葉對於他的頭陀苦行,任何人的勸說,他都不會停止。

  大迦葉尊者,不懼狂風暴雨,不怕日曬夜露,總是住在深山叢林的樹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塚間,他的年齡逐漸的衰老,佛陀很同情憐愍他,有一天當他到祇園精舍的時候,佛陀就勸他安住在祇園精舍。

  可是,他反而向佛陀說道:

  『佛陀!不行,我不能住在祇園!佛陀的慈悲,弟子深深瞭解和感激。不過,弟子住在這裏,一定非過團體的生活不可,那時我的頭陀苦行,是會感到很大的不便。這裏無論是靜坐、經行,聞法,樣樣都合乎理想,清風明月,鳥語花香,環境真是太優美了。但我修頭陀行者的人,住在這裏是十二分的不宜。這裏聞不到一點屍臭,看不見半根白骨,生活過得是這麼適宜舒服,對於修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無論如何不適合。我很樂於塚間的生活,那裡,長年累月的獨自一人,或在樹下,或在露天,或經行觀屍,或補破衲衣。歡喜乞食行化,得自由的進城,不願意乞食行化,得隨便找些野果草根充饑。我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我只感到清淨解脫自由。

  『當然,有人會說我這樣的生活太過於自利,像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迦旃延尊者等,他們負起代佛陀宣揚的任務,不懼阻難,不惜身命,推動著真理的法輪,讓眾生普沾法味,同獲法樂。我雖然沒有那一股勇氣和毅力,但我不會忘記佛陀給我的恩德,為了報答佛陀的恩惠,我才更要過頭陀的生活。因為眾生能否得救,全靠僧團的弘法,僧團中佈教的弘法者,是人民的親教法師,他必須自身要健全,才能擔當弘法的工作。僧團的本身如何才能健全呢?當然只有從嚴肅的生活中去培養自己的德行。頭陀的行門,就是一種最嚴肅的生活方式,如能習慣於這種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不貪名聞,不求利養,一心一德,為法為人!佛陀。我為了直接的鞏固僧團,間接的利益眾生,所以歡喜願意居住深山叢林,或是塚間,決不捨棄苦行,決不能長住在祇園!懇求慈悲的佛陀,能夠原諒我大迦葉的固執。』

  佛陀聽完大迦葉的稟告,很是歡喜同意,看看大迦葉,又看看諸比丘,說道:

  『好得很啦!你們諸比丘聽到長老大迦葉的話嗎?將來佛陀正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壞,而是在僧團的腐化與崩潰!大迦葉的話說得很對,要弘揚佛法,讓真理之光永照著世間,則必先要鞏固僧團。要鞏固僧團,就必須嚴肅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葉尊者,就能負責住持。』

  大迦葉尊者的修行,給佛陀稱讚,從此,他在僧團中受著普遍的尊敬!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比丘弟子的天眼第一!

  阿那律和摩訶那摩(摩訶男)是兄弟,同是甘露飯王所生的王子,當初他弟兄二人約定,兄不出家,弟即出家;弟不出家,則兄出家。後來阿那律和跋提王子等七人同時皈依佛陀,披剃出家做了沙門。

  阿那律長得很英俊,沒有出家時就有很多王族的少女希望嫁給他,但阿那律卻不易為愛情女色動心。

  出家以後,有一次阿那律從祇園精舍往拘薩羅國去的途中,路上沒有比丘的宿處,沒有辦法,他只好向民間投宿,這人家有一位年輕的少女。

  阿那律走到少女的門前說道:

  『天快黑了,路很遠,想在貴府投宿一夜!』

  少女一見大喜,即刻迎接阿那律入其內舍,阿那律尊者沒有想到其它,他在內舍中結跏趺坐,一心的念佛念法念僧,希望早點天明,以便趕路。

  夜半,燈光漸漸的黯淡,朦朧的月色照在窗前,門聲響處,年輕的少女走到阿那律的床前,溫柔多情的說道:

  『你是一位沙門,我知道,但我見了你,怎樣也壓制不住我對你的愛情。近來有很多有名有財的長者婆羅門,向我求婚,都為我一一拒絕,但我看到你端正秀麗的容貌,我不怕羞的自願將身許你,你就住在我的家中不要他去。』

  阿那律尊者雙目閉得緊緊,像高聳的山岳,巍然不動,少女即以手向前推動他,阿那律嚴肅的把眼睜開,他就莊嚴的訶斥欲的種種不淨,少女生大慚愧,當即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作了在家優婆夷。

  阿那律尊者雖然不為愛欲所迷的美名令人敬仰,但有一次當他聽聞佛陀說法因疲倦而打瞌睡,遭受到佛陀的批評。

  佛陀講法以後,把阿那律尊者叫到身邊,問道:

  『阿那律!你出家學道是為了畏懼王法恐怖盜賊嗎?』

  『不是!』阿那律回答。

  『那麼,你為甚麼要出家學道呢?』

  『為著厭離生老病死,解脫憂悲苦惱。』

  『我看你出家學道的信心很堅固,但是當我在說法的時候,又看到你在睡覺。』

  阿那律跪下來,合掌說道:

  『佛陀!從今以後,盡形壽,我也絕不在佛陀的座前睡眠,希望慈悲的佛陀原諒我一次懈怠的愚癡。』

  從此,阿那律從清晨到黃昏,從黑暗又到天明,他都用功辦道,絕不睡眠,經過一段時間,阿那律的眼睛壞了。

  佛陀很掛念,有一天佛陀找到阿那律,告訴他道:

  『阿那律!修行不及固然不行,但太過了也是同樣的不行。』

  『我在佛陀的座前已經宣過誓,我不能違背我的誓言!』阿那律恭敬的而又堅決的回答。

  『你不要掛念這個,眼睛是大事。』

  佛陀雖然慈悲的這麼告訴阿那律,但阿那律仍然不肯睡眠。

  佛陀又再叮嚀勸說道:

  『阿那律!一切眾生為食物而生存,如果不食就不能存在,眼睛也要飲食,眼睛的飲食就是睡眠。所以,阿那律!你去睡,不要掛念其他,就是涅槃也要飲食。』

  『涅槃吃甚麼?』阿那律懷疑著問。

  『不放逸!』佛陀回答說:『不放逸能夠到達無為的境界,但是在這以前仍然睡眠。』

  『佛陀!眼睛是以睡眠為食物,不過我不睡眠沒有關係,請佛陀放心!』

  就這樣,阿那律的眼睛不久就瞎了。

  佛陀想到以自己對阿那律講了一句話,能使他精進修行以至雙目失明,阿那律對佛陀尊敬的心,到達甚麼程度不難想像而知。

  佛陀打算著如何才能令阿那律重見光明。

  有一天阿那律想縫衣服,但因眼睛看不到,無法把線穿進針孔,他很希望有一個人幫助他。

  佛陀知道他的心意,走來說道:

  『阿那律!你把針線拿出來,我來替你穿。』

  阿那律很惶恐、驚慌,佛陀為他把針線穿好,看不見東西的阿那律,眼眶中浮出幾滴晶瑩的感動的淚珠。

  佛陀把針線穿好,阿那律想請人來做衣服,佛陀阻止著他道:

  『你不要煩心,我來替你做就好。』

  在一天以內,佛陀就為阿那律把三衣縫好。

  佛陀和失去肉眼的阿那律坐在一起,慈悲的安慰他、並教他如何修定就可以見到光明。

  阿那律信任佛陀的話,他不久就得到天眼,不分遠近,不論內外,他都能看到,在佛陀的弟子中,從此阿那律是有名的天眼第一!

  阿那律很歡喜感激,佛陀的歡喜更是難以形容。

  有一次,阿那律走到佛陀的座前,頂禮佛陀後說道:

  『佛陀!我常這樣想,少欲知足,常行精進,這是我們修道者必備的條件;忘記小我,弘法利生,這是我們弟子應盡的責任。佛陀!關於我們如何修學覺道,進取涅槃,懇求佛陀多予慈悲開導!』

  佛陀很歡喜的說道:

  『你說的都是實在的話,你所掛念的問題是學大人(菩薩)的問題,我為你說八大人覺,你可於晝夜至心誦念: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無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阿那律!前面所講的八事,這是諸佛菩薩大人的覺悟,修學覺道的人,要用慈悲的心,多來修福修慧,乘著法身的船,划到涅槃的彼岸,再來人間,廣度眾生,就能脫出生死,永遠安樂。』

  阿那律含淚聽著佛陀說法,更增強學道的決心,佛陀的愛,深深的藏在阿那律的心底。

  持戒第一優波離

  優波離尊者是佛陀弟子之中的持戒第一!

  優波離還沒有皈依佛陀以前,是出生在首陀羅種姓的族中,他本是理髮匠,靠著替人剃除鬚髮,維持生活。

  雖然優波離是一個理髮匠,但他心地純良,本性忠厚,故能得到剎帝利的釋迦王族的信任,著他在王宮為跋提王子等理髮。

  跋提王子因見優波離工作細心,很是喜歡他,優波離對跋提王子也很尊敬。

  當初,佛陀成道後回到故鄉迦毘羅城的時候,跋提王子等因為給佛陀德慧的感召,都毅然的捨棄虛妄的王子的尊榮,皈投到佛陀的座下出家。

  尊貴的王子身份可以跟佛陀出家,優波離很悲哀,他怨恨自己不幸的命運,生在下賤的首陀羅族中做人,他不敢妄想,下賤的首陀羅是不會有資格皈依大聖的佛陀出家做弟子的。

  所以當跋提王子等七人去出家披剃的時候,優波離除了傷心啜泣以外,他實在不敢說一句不平的語言。

  適巧,他的哭泣給舍利弗尊者看到,舍利弗問明原委,就對優波離說道:

  『優波離!請你不要傷心,佛陀之法是不分智愚、貧富、以及身份的,關於這些,不是問題,請你不要掛在心上,佛法如大海,不厭眾流,不棄涓滴,無論什麼人,只要他信仰佛陀,他就有資格接受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庇護。佛陀的教示是持戒最要緊,證得涅槃正覺是第一!你跟我一起到佛陀的座前去,佛陀一定很歡喜的准許你出家。』

  優波離畏縮的迷糊的走到佛陀座前,佛陀很歡喜就安慰他說道:

  『優波離!我知道你的根器不小,過去在迦葉佛時,你就是在他的持律的諸弟子中最為第一!在我的教法僧團中,將來仍是你持戒第一!在你來此以前,跋提王子等七人向我要求出家,雖然我准許他們做我的弟子,但他們要經過七日的修行,我才為他們剃度。經過七日,等他們忘記王子的身份,知道是我的弟子,他們才有禮貌和你見面,我現在先許可你出家。』

  優波離出家後,先知先覺者佛陀所說的預言沒有錯,優波離嚴持戒律,而且更懂得持戒的意義。

  多聞第一阿難陀

  阿難尊者是佛陀十大比丘弟子中的多聞第一!

  阿難尊者在當時的僧團中年齡最輕,相貌非常端嚴,聰明而多聞,佛陀很歡喜他。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當初要出家作比丘尼,佛陀的僧團制度,本來是不允許女人加入,就是因為阿難一再的為她們請求,佛陀想到事實不可違背,只得方便允許,用八敬法來補救僧團中容納比丘尼加入的缺點。

  因為阿難對女子的出家,很是盡心的幫忙,加之他的人緣很好,女子對他非常的恭敬。有時,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的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們總是請阿難最先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可是論大迦葉的年齡、法臘、戒行,總是強過阿難,而比丘尼們總是不管這些。

  阿難很得到女人的歡迎,他有一次托缽途中,曾給摩登伽女迷惑,佛陀很關心他,用方便叫摩登伽女也出了家。阿難常有這些事給佛陀麻煩,但阿難有善良的心地,強記的智慧,肯得幫助人,所以很得到佛陀的歡心。

  佛陀常常單獨的和阿難說教,有一次佛陀住在跋耆國重閣講堂的時候,曾教阿難對三寶要有堅定的信仰,不壞信仰比嚴持戒律更是要緊。又有一次,阿難遵照佛陀的指示,禮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曾見阿彌陀佛大放慈光,他真是幸運的寵兒,他比別人更易受到佛光的庇護。

  阿難是佛陀的侍者,他常常親侍在佛陀的左右,當初大家請他出來侍奉佛陀,他曾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絕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他不能侍奉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

  目犍連尊者把阿難的希望轉呈給佛陀,佛陀很歡喜的讚歎道:

  『阿難真是很有品格的比丘,他所提出的要求,都是避免譏嫌的預防。因為阿難是怕比丘們批評說,阿難是為了穿衣才侍奉佛陀的,或是阿難是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預防,才有這樣的要求。信者來見佛陀的時候,佛陀說法的機緣是否成熟的時候,阿難都能夠知道,他實在是一個很聰明賢能的人。』

  阿難做了佛陀的侍者以後,他就經常的跟隨在佛陀的身後到各地弘化,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

  佛陀的年齡漸漸的老了,有一天在佈教的途中,佛陀坐在一棵樹下休息,對阿難說道:

  『阿難!為了挽救沈淪在苦海中眾生的慧命,佈教家是什麼辛苦都不應該推辭的,你和我常在各地行化,你已逐漸養成信心、慧心、慈悲心。我現在渴得很,想喝一點水,你把我的缽拿出來,到那邊的河流中盛一點水來給我喝。』

  阿難走到河邊,過一會,空著缽回來,稟告佛陀道:

  『佛陀!我到那邊的河流中看過,河水很混濁不清,我聽人說,今天有很多車馬在上流渡過,所以河流中的水,盛來洗腳是可以,但絕不能夠吃,拘孫河離這裏並不遠,到那邊的地方再喝水、洗浴也可以。』

  佛陀又再威嚴的吩咐道:

  『阿難!拿水來!不要緊,你就把那樣的水拿來!』

  阿難沒有辦法,只得再去取水,不可思議的,這時候的河水澄清得如明鏡一般,阿難一見大喜,他很為佛陀的威德神力感動。

  有一天,阿難在一夜之中夢見七項希奇古怪的事,心中很驚慌,他走到佛陀的座前,照實的稟告道:

  『佛陀!我的心中有疑難的事要想請佛陀開示,昨天夜裏,我做了一個夢,夢本是獨頭意識的活動,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本不必為夢計較。但我昨夜夢見的七事,都是很奇怪的,所以現在要懇請佛陀慈悲為我解說。我所夢的七事是:

  『第一、我夢見大江河海,都給烈火焚燒起來。

  『第二、我夢見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上一片黑暗,我吃力的頭頂著須彌山峰。

  『第三、我夢見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

  『第四、我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

  『第五、我夢見繁茂的旃檀大樹,有很多山豬爬掘樹根。

  『第六、我夢見年幼的象子,不聽信大象之言,踐踏青青的綠草,攪濁清清的河流,大象無法,只得避而遠去,獨至清水美草之處,象子遨遊不知,等到水草乏絕的時候,都因饑渴而死。

  『第七、我夢見百獸之王獅子死去,飛蟲鳥獸不敢接近侵食,但從獅子的身內,自有蟲出,還食獅王身上之肉。

  『佛陀!這都是些奇怪的夢,我真不明白,怎麼會做這些怪夢呢?』

  佛陀聽完阿難所講的夢中七事,像有很多憂愁似的,不勝感慨的回答道:

  『阿難!夢境由心造,但有時夢境確是未來事情好壞的徵兆。你夢中的七事,早在我意料之中。我現在分別為你解說:

  『第一、你夢見大海江河都為烈火焚燒,這是象徵著未來僧團中的比丘,違犯佛教,取得供養,復起鬥爭。

  『第二、你夢見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一片黑暗,你吃力的頭頂著須彌山峰,這是說佛陀九十日後,當入涅槃,大眾比丘,諸天人民,將要你來為他們啟受經教。

  『第三、你夢見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開演說經大會,持著佛陀深法,口頭宣講而不奉行。

  『第四、你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這是佛陀涅槃以後,未來世中,有很多比丘沒有法衣,穿著俗人的服裝,棄戒樂俗,育養妻子。

  『第五、你夢見繁茂的旃檀大樹,有很多山豬爬掘樹根,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不發心宣揚佛陀正法,只顧為自己的生活打算,販賣如來,以經懺佛事為生。

  『第六、你夢見年幼象子,不聽信大象之言,踐踏青草,攪濁河流,最後反而饑餓而死,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僧團中有持戒長老,明經比丘,教誡年少後學,講說罪福,追人如影,但年少後學之人不肯信受奉行,死後墮入地獄。

  『第七、你夢見百獸之王的獅子死去,飛蟲鳥獸不敢接近侵食,後為獅王的肉身之內,自有蟲出,還食獅王身上之肉。這是說佛陀住世廣說甚多經法,佛陀涅槃以後,沒有外道能壞佛陀正法,但由我的在家出家七眾弟子,自壞我法。

  『阿難!你夢中的七事就是未來佛教的癥兆。』

  佛陀說後,那佛陀之光好像都要黯然的樣子。

  多聞的阿難,聽佛陀敘說未來聖教的前途,心中很難過!

  密行第一羅侯羅

  羅侯羅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密行第一!

  羅侯羅是佛陀在做太子時所生,他是淨飯大王的王孫,佛陀離國出走,終於成就正覺的佛果,未來迦毘羅衛國國主的王位,本可以由羅侯羅繼承,但在有公天下主張的佛陀,對年幼孩童做萬民之主,很不以為然,所以佛陀就方便叫羅侯羅出家。

  幼童出家,佛陀的僧團中當初沒有這樣的情形,為羅侯羅出家才開出沙彌的制度,佛陀並叫羅侯羅禮拜舍利弗為師。

  羅侯羅出家只有十五六歲的年齡,佛陀的說法,他還不能完全領受,因此他還沒有到達悟道的境界,對於新的僧團生活,他並不感到快樂,但也沒有說過不滿的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對父親的教示,唯有尊敬服從。

  羅侯羅每天早晨打掃庭院,清潔環境以後就研究修習佛陀的言教,有一天羅侯羅將外院掃除以後,回到自己的室中,就在這時,他自己的寢室為一個作客的比丘佔去,把羅侯羅的衣缽都拋在門外。

  佛陀的僧團中,是有一人一室的規定,別人把自己的寢室住去,應該怎麼辦,羅侯羅感到茫然無措。不過幼年的羅侯羅,很懂得佛陀忍辱的教示,他沒有辦法,就癡癡站在庭院之外。其時忽然落起滂沱大雨,羅侯羅沒有去處躲藏,他就進入廁所,雖然空氣不好,他也安靜的端坐著,那時正有一條黑色的毒蛇從洞中爬出在廁所的上面,羅侯羅一點也沒有留神注意。

  佛陀在靜坐中忽然想起羅侯羅,很快的就走來羅侯羅住的地方看他,室內沒有羅侯羅,只見到一位旅行雲遊的比丘,佛陀就走到廁所的地方,先咳嗽一聲,裏面也咳嗽了一聲,佛陀問道:

  『裏面是甚麼人?』

  『是羅侯羅!』

  『出來!我對你講話!』

  羅侯羅想不到這時能聽到佛陀的聲音,趕快從廁所中出來,不知不覺的就抱住佛陀,雙目滔滔的流淚,但又知道自己用手拭去。

  佛陀明知故問羅侯羅為甚麼坐在廁所裏,羅侯羅照實的稟告,佛陀就叫他到自己住的室內。

  羅侯羅的歡喜,像是在地獄裏見到佛陀。

  年幼的沙彌,確確實實要年長的比丘照顧,佛陀以此因緣就規定沙彌和比丘可以同室。

  以後的羅侯羅,常常跟隨在舍利弗的身後,舍利弗帶著羅侯羅托缽乞食,曾給佛陀批評是不淨食,因此舍利弗後來特別關懷到年輕沙彌所受的供養。又有一次,舍利弗帶著羅侯羅在王舍城中乞食,路上一個惡漢用沙投入舍利弗的缽裏,並且用棍棒打破羅侯羅的頭。

  舍利弗回過頭看看羅侯羅,羅侯羅現出咬牙切齒的面容,鮮血一滴一滴的流出來。

  舍利弗安慰他道:

  『羅侯羅!如果是佛陀的弟子,應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懷瞋恨的毒,常以慈悲心憐愍眾生。佛陀常教誡我們,對於個人的榮辱毀譽,要能忍辱的才算行著佛陀之教。所以,羅侯羅!壓制著憤恨的心,嚴守忍辱,世間上沒有比這更有勇氣。天上人間,不管如何大的力量也不能勝過忍辱!』

  羅侯羅聽完師父舍利弗的開示,走到水邊,水裏現出他的顏面,他默默的掬水洗去血跡,見到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很安慰又很難過。

  羅侯羅忍耐著走到舍利弗的身後說道:

  『我想到剛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他放在心中,不過,這個世間上有著太多的惡人,到處都佈滿了可厭的事物。我並不對世間生氣,只想到這世間上沒有辦法的人太多。佛陀開導我們對人對世間要有大慈大悲,但世間上狂暴的人就輕視我們。沙門比丘守忍辱積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輕蔑我們,他們反而尊敬那些殘酷的人。佛陀真理的慈悲教示,他們倒反而以為是臭的死屍。天降甘露給豬,豬還愛在臭的地方。佛陀宣講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對那些凶惡的人來說,也沒有甚麼效果。』

  舍利弗聽後很歡喜,把羅侯羅說的話回來告訴佛陀,佛陀也很高興,很稱讚羅侯羅今天很好,說的話很對,佛陀又再說道:

  『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見到佛陀,是背法遠僧,常墮於惡道之中輪迴。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有智慧的人,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義,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間上認為珍貴的而佛法認為下賤。忠與佞不能相容。邪是嫉正的,惡的不喜歡善的,貪欲的人不高興無欲之行。在這情形之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緣,可使你早得解脫證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夠渡一切災難;忍又是病者的良藥,可救人生命之危。我能夠成就佛陀,獨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我心能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

  舍利弗和羅侯羅聽佛陀這些法音,都含著眼淚,感激佛陀。

  到十七八歲的羅侯羅,性情很溫和,品行很端正,但十七八歲的少年最喜歡調皮,羅侯羅有時候也常和人開玩笑。他雖不是害人,但講虛妄的言語是真的。佛陀明明不在,國王大臣信者來拜訪的時候,羅侯羅告訴他們說佛陀在那裏,等他們去看佛陀時,羅侯羅就很開心的嬉笑。有一天,佛陀知道以後,特地走到羅侯羅修行的地方來。佛陀叫羅侯羅盛水洗腳,羅侯羅奉命把水拿來,佛陀洗後,指著水對羅侯羅說道:

  『羅侯羅!這盆裏的水可以喝嗎?』

  『佛陀!洗過足的水很污穢,不能喝的。』

  『你就是同這個水一樣,水本來是很清淨的,好比你本來是王孫,遠離世間虛假的榮華,出家做沙門,可是又不精進於道,不清淨身心,不守口慎言,三毒的垢穢填滿在你的胸中,等於清淨的水裏有著垢穢一樣。』

  羅侯羅低頭不敢仰望佛陀,默默的不作聲,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等羅侯羅倒水回來,佛陀問他道:

  『你拿這個盆盛飯來吃可以嗎?』

  『不可以的,佛陀!洗手足的盆是不淨的,這上面有垢穢,不能裝東西吃!』

  『你就是和這個盆一樣,雖然做了清淨的沙門,不修戒定慧,不淨身口意,大道之糧怎麼能裝入你的心中呢?』

  佛陀說後,用腳把盆輕輕的一踢,盆就滾滾的轉起來,羅侯羅很怕的樣子,佛陀問道:

  『你怕盆子壞了嗎?』

  『佛陀!不是!盆是很粗的用物,壞了也不要緊。』

  『羅侯羅!你不可惜這個盆,正等於大家也不要愛護你一樣。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這個行為的結果,是誰也不愛護你,不珍攝你,就是到命終的時候也都不能覺悟,迷中更增加迷。』

  羅侯羅全身流汗,他努力的想以後要來改變改變自己的心。

  從此,羅侯羅一改既往調皮的習氣,嚴持戒律,精進修道,每日勤於密行,但始終不能開悟。比丘們很覺不可思議,就問佛陀道:

  『佛陀!羅侯羅熱心修道,小罪都不犯,怎麼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呢?』

  佛陀堅決回答道:

  『守戒淨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證道,獲得解脫。』

  佛陀對羅侯羅能否覺悟的問題,沒有掛在心上。

  羅侯羅二十歲的時候,已經取得比丘的資格,有一天他和佛陀同去乞食行化的時候,佛陀告訴他說道:

  『世間上森羅萬象的事物,以及人的身體心念,甚至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都要作無常之想,千萬不要執著。』

  羅侯羅聽到佛陀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廓然大悟,好像心地豁然開朗了。他告別佛陀,一人回到精舍中坐禪思惟。

  佛陀行化乞食歸來,走到羅侯羅坐禪的地方,佛陀又對他說道:

  『用慈悲的心來對人對事,心量就可以大起來,把一切眾生容納在心中,就可以滅惡,數息觀心,可以獲得解脫。』

  機緣成熟的時候,羅侯羅從此就覺悟了。

  對於羅侯羅的覺悟,佛陀很歡喜,很安心,好像肩上放下了重荷!

  佛陀是人間最圓滿的人,不是顛倒人情的人,佛陀實在是有高度情感的聖者!

  佛陀的大弟子實在不止這以上敘述的十人,而且這只限於比丘,茲再將佛陀最負盛名的四眾弟子列之於下:

  負有盛名的比丘:

  法臘第一──憍陳如    姓貴第一──迦利豪陀子跋提

  美言第一──羅鳩吒迦拔提 獅吼第一──賓頭盧

  解脫第一──周利槃陀伽  無想第一──摩訶槃提

  禪定第一──疑者離婆多  精進第一──蘇那考利毘沙

  美音第一──二十億耳   所得第一──斯波離

  信心第一──婆迦利    得解第一──俱絺羅

  幸運第一──鳩吒陀那   詩才第一──婆耆沙

  領眾第一──優樓頻羅迦葉 交際第一──迦留陀夷

  無病第一──薄拘羅    記憶第一──優婆離

  教誨尼眾第一──難陀迦  教比丘第一──劫賓那

  負有盛名的比丘尼:

  法臘第一──摩訶波闍波提  智慧第一──計摩

  神通第一──蓮花色     持律第一──波吒遮羅

  說法第一──法與      禪定第一──難陀

  精進第一──蘇那      天眼第一──古俱羅

  捷慧第一──跋陀若陀羅   信心第一──芝伽羅摩多

  負有盛名的優婆塞:

  布施第一──須達    說法第一──質多

\

  供養第一──郁迦    醫護第一──耆婆

  信實第一──那鳩羅   不壞信心第一──修羅庵婆多

  負有盛名的優婆夷:

  布施第一──毘舍佉   多聞第一──鬱多羅

  看病第一──須彼耶   信仰堅固第一──迦帝耳

  傳三寶第一──迦利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以肉餧虎 以肉餧虎

以肉餧虎...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成语名称以管窥豹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bào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成语名称以终天年成语拼音yǐ zhōng tiān niá...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