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勇敢心灵的盛宴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2 09:41:32
敬礼无比导师释迦牟尼佛!这里我们要讲述的,是身为修行人的行为和发心准则,虽然在汉地的经典中主要是针对僧人而说的,但是在整体佛陀的教法之中,这是所有的修行人都应该了解并且奉行的,因此在此略说。佛陀在戒经里说,出家人要随缘乞食,但是现在,因为咱们对于戒律了解太少,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说法而已,并不去真正地去遵循,这就导致除了戒律规定的物品以外,聚集的杂乱东西变得越来越多,这对于大多数的修行人来说,实在是

敬礼无比导师释迦牟尼佛!

这里我们要讲述的,是身为修行人的行为和发心准则,虽然在汉地的经典中主要是针对僧人而说的,但是在整体佛陀的教法之中,这是所有的修行人都应该了解并且奉行的,因此在此略说。

佛陀在戒经里说,出家人要随缘乞食,但是现在,因为咱们对于戒律了解太少,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说法而已,并不去真正地去遵循,这就导致除了戒律规定的物品以外,聚集的杂乱东西变得越来越多,这对于大多数的修行人来说,实在是过分贪了些。至今,南传上座部的比丘都是严持别解脱律仪的,例如不坐高广大床等等。那些大德们,国王对他们再尊敬,他们坐的位子也是有规格的,而且身体端正,不论僧俗,全是这样井然有序。更有许多修行人为了尽快调伏自己的烦恼,遵照佛陀的教导而修行十二头陀行。

头陀或者杜多(Dhuta)等都是音译,其内容是指净治和修行苦行,也是禁行。禁行,是禁止了恶业所作,奉行善法的意思,而十二种头陀行,是指三种进食的方法、三种衣服的要求、六种居住的地方。像摩诃迦叶,就是佛陀弟子中的禁行第一,圆满奉行了十二种头陀行,他不收集财物,不过量接受供养,平等接受布施,居住在树下。如:“一坐食”,就是在坐下来接受了一餐饭的供养后,今天便不再接受食物的供养或者布施;还有肋不沾席,常坐不卧的禁行等等。这些修行人真的是非常好的自我调伏者,他们一辈子不持金银,乃至不触及财物,仅仅是托钵乞食,非常地少欲知足,所以得到了佛陀的极大赞叹。

不是说修行人就一定要苦行,但是至少大家要恪守佛陀少欲知足的宗风,不蓄积多余的财产,因为这是修行人道路上的负担和障道。对于修行人,哪怕不是出家人,如瑜伽士,都应该不蓄积财产,敦炯仁波切说,财产是魔王的锁链,会将希求解脱之人的手脚紧紧地囚锢。所以,想要今生解脱的人,就将那身外之物抛弃!

我们要时常培养自己少欲知足的美德,决不要说,“我需要钱,你供养我”,或者以婉转的方式去取得自己心里非常惦记着的物品,这除了和威严的戒律相违背之外,也是造成堕落之因缘的邪命。佛陀喝斥僧人们这么做,为了得到额外的衣食等物品,而向别人去化缘,佛陀痛斥说,这样做是败坏如来的种姓!因为三宝是世间的依怙,三界的最胜福田,而配得上这种伟大的称号的人,只有真实具足功德的佛陀、佛法、清净的僧众,如果因为我们个人的烦恼驱使,造就了玷污清净法流的行为,那么这就不仅仅是过失可以形容的罪业了!所以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做一个至少不再造恶业的修行人,姑且不说我们今生是否成佛,仅仅在因果这个方面,也都是要极大精进才能够不致大咎的!如果我们连自己前进道路中的障碍和险道都不去避免,这哪里是顺利的解脱之道呢!所以微细于善恶因果的取舍,清净地守护戒律,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解脱因缘,因此,如果我们真正地希求解脱道,那就应该认识到清净戒律的重要,并且去学习、奉行,令自己不虚度此生。     

以上是大概略述持戒和善巧取舍因果的重要性,而对于专修的人,尤其是依靠他人的供养而从事修行的人们,比如僧人和瑜伽士们,最容易出现误差,并且不易发现潜伏的恶念,这其中就有佛陀所说的五种邪命。我们这里所讲述的方式,是遵照一切有部的戒律,总体上,以所有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供养或者物品,比如说抢来的、夺来的、骗来的等等,这肯定是犯戒的,不用说了。而这里所说的邪命,是因为自己内在的浑然不觉的贪念作怪,在外表上,却展现出看似真诚的“善巧方便”,以对方不知不觉或者无可拒绝的方式,满足了自己贪求的实际目的。事实上,这是变相的偷盗和诈骗,不仅让自己的德行和戒律受损、失坏,甚至连三宝的威名都被出卖和践踏了,这真是非常令人遗憾和悲哀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地知道什么是邪命,从而避开这个令人羞耻和令人恐惧的深渊! 

邪命中的 “暗示他人供养”,现在不这样犯错的人已经很少了,“暗示”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自己拿着一个旧物品,对方也拿一个类似的物品,但是当我发现“我想得到他的那个”的时候,心里会主动或情不自禁地,在对方面前将我的物品和对方的做比较:“哎,你的比我的好多了!我怎么没见过这种呢?”对方说:“是啊,这是性能更好的那种。”“你看我的怎么样?”“你的已经很旧了吧。”“哦,我说怎么搞的用起来不听使唤呢!你的好使吗?多少钱呀?等我有钱我也买你那样的,可惜现在经济比较困难,只能到时再说了!”然后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方一听,这话不是“点”给人家了吗!这怎么办呢,只好或者情愿地或者不得不供养出来:“如果您不嫌弃的话,我这个给你吧,你把你的给我。”你说:“那这个多不好意思呢!”一边看着自己的,一边说:“那多不好意思呢!”这叫暗示别人供养,拿话“点”(暗示)别人,其实自己的心里想:“太好了,怎么还不快的拿来啊!”像这种情况,佛陀说,这就是邪命,邪命的罪业很大,有多大呢?“这就好像是你在受用甘露的时候,在里面加了毒药一样。”你的确在受用甘露,同时也受用了毒药,因此必亡,你一生的慧命就完了。所以别看仅仅是获得一点儿小小的名闻利养,认为是一点儿小事,但你的一生都将背负着破犯戒律和邪命的恶业,所以佛陀一再强调说,修行人要少欲知足。 

在藏地,有很多的大德做得非常好,也决不姑息苟且,不是仅仅口说“我是大圆满瑜伽士,我是通达空性的,一切都是幻化的”等等的借口。像博德瓦格西就属于这种人,他是非常好的修行人,论成就、论功德都非常了得,但他非常少欲知足。在藏地每年有雪顿节,雪顿节就是酸奶宴会节日的意思。因为那个时候正是一年中最新鲜的酸奶刚做出来的时候,人们把酸奶作为首供供养德高望重的大德们,也会供养很多的僧众。博德瓦格西作为大供养处,人们请他去参加庆典的时候,博德瓦格西听到之后,心想:“一年中最新鲜的酸奶,实在是好喝啊!”但是在一瞬间,他观察到,“世间上的人尚且知道用最新鲜的东西来供养三宝,而我作为一个希求解脱的僧人,为了接受供养而生起这样的贪心,真是可耻啊!”于是他猛励忏悔。虽然他仍然去了供养法会,但是人们在给他盛酸奶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喝过了,已经不再需要了。”人们说:“我们还没盛第一勺,您怎么就喝过了?”他说:“因为在我来之前,我的贪心已经得到满足,所以现在不需要再受用了,我来的目的就是为你们祈福的。”

博德瓦格西是这么严于律己。但咱们就不一样了,贪心不得了,这时满脑子想的是怎么想办法从别人这儿谋求点儿什么,“你有多少钱?听说你有些闲钱没用?拿来呀!一切供养中,供养上师最胜,还不供养?!”这样积累财产、贪得无厌,这既断送了佛法的威信,自己也断送掉了解脱的前程。所以华智仁波切一再地喝斥这些人,说:“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仁波切,是大上师,名声越大的人魔障越大!”华智仁波切很厉害,他是宁玛派和格鲁派中非常著名的导师,他喝斥人们的时候,真是入骨三分,所以我们要检查自己,即便我们不是什么有“大”字头衔的人,难道我们就不是自以为是的人吗?

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我的经历也是这样,我也不断地观察自己,很难,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忘失了,忘失之后再拉回来,不好意思啊!我也在观察周围的人,我发现大家好像一涉及这些事情都容易会忘失,除了个别能做到的人之外,多数也都是这样的。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真的是为上师做任何事都是不图报酬的,基本上是这样的。有些人为三宝做事也要把钱算得清清楚楚的,他不管自己有多少钱,除了他自己乐意拿出的钱之外,他做任何事他从上师给他的钱里扣除。咱们是尽量省钱来把事做好,即使我们没钱,不得不用三宝的钱的情况下才会动用,但有些僧人不是这样的,我给上师办事,反正上师有钱,所以我出来之后就要那种最舒适的生活,比如到外地出差,住豪华宾馆,电话用手机,反正上师给报销,就猛打电话。像某些电话卡,漫游状态下一分钟一块五毛钱,人家一打一两个小时,一点都不心疼钱。像这些大多数汉族人做的就好。在居士和僧人来说,许多居士比某些僧人要强的多,因为居士们还真是供养,但某些僧人们不仅不如法布施、供养,还会拿着别人的钱财来挥霍,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所以你们作为修行人,少欲知足是很好的。在家的人是不断创造财富,而我们修行人一边接受别人的供养一边还心无厌足地谋求更多的供养,这太差劲了,非常不好。

邪命的第一种叫“诈现威仪”。就是本来自己是很懒散的人,为了获取别人供养和恭敬,但一看有人来就把最庄重的叫诈现威仪,装模作样。咱们自己想一想会不会这样,相对的来讲,居士大多数不会这样,而僧人们有很多会这样的。诈现威仪有两类,一是诈现庄重,像刚才讲的。另一个诈现颠狂相,就是模仿像济公这类的行为超常的修行人或者成就者,济公自己说过,“学我者入地狱。”济公是他自己的业力、愿力和众生的因缘,于是他就这么颠三倒四的,所以你不能模仿他,模仿他就会堕地狱,因为你不是这么愿力。但是有很多人就装得什么也不在乎,男的女的也无所谓,说话亲亲密密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哪儿有那么多分别,然后吃点豆腐占点儿便宜,自己大大咧咧的什么也不在乎一样,作个成就者的样子,好像成就者都是颠倒的。

在咱们汉地,有两种人很容易被别人误以为成就了,一种是敢说癫狂大话、随便胡言乱语的这种人,容易让人觉得成就了,另一种是诈现威仪的,一问他,“哎,不可说,不可说。”很神的样子,这种人很容易引起一些人的模仿和信仰,这都属于诈现威仪,无非就是为了获取别人的尊重和利养。总而言之,是以一个假相骗取别人的信任。这都叫诈现威仪。我们伟大的导师佛陀对人研究得太透,任何一个小心眼都别想逃过他的智慧眼目。

第二种叫谄媚奉承。这很多人都会做,就是通过赞扬别人有多好,实际上是谋求自己得到利益的,赞扬“你这手机好啊,……”这就是谄媚奉承。说得你高兴了,“算了,给你一个吧,我再买一个。”“哎,你这人布施心可真大!”咱们佛教界这种人很多,居士们中也很多,比如说,别人帮着出了些钱,“你真是一个大菩萨呀,你真是发大心了。”有的居士见面,“你修得好啊!”“我哪儿修得好,你修得好!”让我说了一顿,我说,不要盲目地赞扬别人,你并不了解别人的真实情况,你的赞扬会带来很多误区,比如说一个真有修行的,你一赞扬他会很舒服,为了谋求你下一次的赞扬而做作地修行,从此之后,他的修行就毁了。如果他的修行不好被你赞扬的话,他会变得很虚伪,故意装模作样。除此之外,你自己赞扬别人又是什么发心呢?看到功德还是看到了过失?还只是一种假设呢?所以不要盲目地赞扬别人,如果你觉得好你自己去学习,如果觉得不如你的话,你千万别犯你认为他存在的错误就行了,何必嘴里说出来去惑乱别人的心呢?古人有句话,“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不要让人心里感觉自满或自卑,这都不好,这都是阿谀奉承这范畴中的,所以我很讨厌人们阿谀奉承。我不会奉承别人,也不喜欢别人奉承,在被人所奉承的不是我的境界的时候,我就搪塞过去,如果是我需要有责任调服的,我就会喝斥他一顿,就像对待自己家的孩子就管一管,对别人家孩子就只能“气沉丹田”了。

第三叫旁敲侧击。刚才说了,拿话点别人自己现在没钱,让人感觉到他现在需要钱,会让人觉得:“人家都把我说的那么好了,我不表示表示怎么行,总得要表示才行啊”!这一表示,表示少了也不好意思,就得多表示表示,世间上的人就是被这种面子上的名利所累。乞讨的人,有些说,“你们都是有钱人,你们的零花钱就够我吃一辈子了,你就行行好吧,给我几毛钱!”他嘴里这么说,心里想的是,“恭维你还不是为了让你给我几块钱!”我在香港的一家餐厅吃饭,付完费用,在找钱的时候,服务生托来一个盘子,都是拿硬币,但是如果你在请人吃饭,当着客人的面一个一个往起抓,这很失身份,所以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说,“算了,给你作小费了。”“谢谢!”他就走了。其实这有可能是故意的,他们故意不给你整钱,按道理应该找客人好拿的才对,这就是大家都不说的规矩。这是一类人,学佛的圈里类似这种人也是很多的,想谋取别人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自己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向别人暗示一些事情? 这是很容易造成的错误,因此,一定要发自内心地观察自己的不足,无论如何都要避免贪心的增长。 

第四巧取讹诈,就是有欺骗的成份。我在藏地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有个人,拿你需要的一点小东西送给你,然后他能到你家把你重要的东西搬走,他会说:“你需要的东西我给你了,我觉得这个东西好,你应该给我。”因为这个原故,我养成了个习惯,别人给了我点儿东西,我会掂量着点要还是不要,我可能接受了你一张纸,你可能拿走我一本书,我不想给你一本书,我也不用这张纸。这样很辛苦,但是我们的东西本来不多,已经是精挑细选保留下来的,当然希望发挥他们的用途,而不是为了面子被别人拿走了!这就属于巧取讹诈这一类的。

第五赠微搏厚,就像刚才说的,给你一张纸为了一本书,就好像是咱们说的“抛砖引玉”。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人为了谋取别人的供养,这个东西可能你在街上一买一大把,你想谋取供养,你说:“这个是某某大上师亲自加持过的,这东西了不得,吃了之后消灭罪障增长福报,获得悉地,我很舍不得呢。”看上去没什么,一讲历史就厉害了。“我不舍得,但看在咱们有缘的份上,送给你吧。”这样一来,别人说:“这哪好意思,我出钱买吧。”“这价值连城的,而且这位大上师都圆寂了,上哪儿去买去,我送给你是因为我认为和你这个人有缘。”你一听,“真是,你对我真好!”怎么办呢?慷慨解囊吧,少则数百,多则成千上万,像这样的情形都是属于邪命。

\

我们汉地的大藏经里翻译的是四种邪命。这四种邪命有像算卦占卜,故意说的很玄乎,“你有灾,我给你破。”然后挣点钱。这全部属于邪命。

邪命的果报,即使你用这些钱修行善业也会在恶趣中受生,比如说福报很大。转生为猪,但你是宠物猪,同样是狗,宠物狗。或者你转生成虎头鲸这一类的,个又大,谁也伤不了它,人类又不能捕杀。据说英国有一个老太太,她给狗买了三千五百万英磅的保险,保险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每天跟着狗,看护它。这只狗可能过去世曾经做过什么善业,或者曾经以不净布施供养过佛菩萨、大成就者,然后因为这种不净的布施而得来现在的果报。这是布施,如果骗来的钱是为了自利会怎么样呢?地狱、饿鬼道受生,痛苦无量无边。

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最简单的事就是不要存在非份之想,要这样想:“我就是修行人,不论是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自己坦诚一点、简单一点儿,不做非份的事,能做的我就随缘而做,不能做的我就放下,但有一件事不能放下——就是修行。任何时,无论如何,我都要好好地修法,活着就要修行,大不了死了,如若死亡,只要心中有佛法,通过修行善业和持戒的力量,死后也可以生于天界或者得到一个暇满人身,接着来修行。但如果是一旦苟且谗诳,那就坏了——不仅这辈子没有解脱,来生更没有希望。福报只有越来越消减,不会增长,所以既然获得暇满人生的修行机缘非常之不容易,就决不能令之无益空耗!何况是如来亲口宣说、厉令严禁的恶业呢!”

因此,我觉得,和人们的交往就要少一点儿。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咱们就是一般的交往,我对你没有什么所求,我们交得来就交往,只有小人之交才甜若甘,没事如糖如蜜的,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大家非常地明白,简简单单的非常好。

不要随意地耗费自己的福报,有福报很好,比如我们做事,我们尽量去做好,做不好也没办法,比如年龙上师要建经堂,上师需要三百万,我是没有这么多,我自己也这么多事,我只能发愿,供养上师一个黄金法座,十万大圆,这我可以做到的供养,我就尽量完成这样的事,三百万不是我的境界。我们把自己能干的干好。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就是修行。自己把法修好了比什么都好,把塔盖好了还会塌,但把法修好的话,可以对所有的众生都有利益,没有比这更好的事。因此把自己管好,不要随便地跟人去交往。对于钱上,要仔细一点儿,要精简自己的生活,多余的东西尽量不要,自己能修法是最好的。修行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要是有些钱的话,攒足了作为自己修法的资粮,不要拿出去挥霍,所以这上要好好地考虑。

\

现在有很多人,不论是出家、在家,思想不一样,没有经历过对于佛陀的思想准确的思维。觉得越有钱,人家供养我的钱就会越多,他供养我越多,我就会更有钱,然后就会挥霍,可以摆身份、摆架子。有人说:“师傅!我有点儿钱给你拿去用吧。”“不用不用,那天有人供养我两万块钱,我都说说什么也干不了呢,不用了。”这话不是点给别人听,你少了两万别拿来嘛,是不是这个意思?

佛说,“所谓布施者,必得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任何人布施和供养,他一定能得到布施的福德果报,这是肯定的,如果是因为欢喜心的缘故而做的布施的话,那他的来生必然会得到安乐。暂时的安乐生于天界,最终的安乐解脱成佛。这是肯定能够。“若为乐布施”,你是不是因为欢喜而布施,还是因为有其它的目的,那得自己观察。所以佛陀对我们的剖析非常地细致,想一想,我们所有的坏心眼都逃不过他的观察,他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所以以后要知足一些,知足者常乐,简单一点,就能把法修好。

但我看到有些修行人,在关房里本来是闭关,但是却没事总想着改善生活,今天一顿包子,明天一顿饺子,这不是来修行的,简直是来过日子的,像在养老院、离休所。其实不该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当年抛弃了作为太子的荣华富贵,日食一麦,受持苦行来精进修行,尽管我们不用受持那样的苦行,但也不能过分地贪求,为了饱自己的口食,嘴里觉得好吃一点儿,于是去花那么多的时间,外边喊的口号是我在闭关,其实在改善生活呢。我们也不是要找苦,修行就要把生活搞得简单才好。我们即便没有地方去乞食,但至少自己能少欲知足一些,不能对自己苛刻,但也决不能挥霍。

修行,还得是专注地修,从前行到正行,按次第来。很多人喜欢听一些稀奇古怪的咒语,一听这个咒语很好,我就要念多少遍!你不能说念多少遍不好吧,但是你的目的呢,如果你为了能够解脱的话,那就不能光为了念一句咒语。我建议人们的想法不要太多。就像我说修完了前行别忙着求大圆满口诀,你最好踏踏实实地如量生起功德,不如量是无法成就正行的。别人想:“他得到了,我为什么不得到!”于是刚修完了前行,就跑去求口诀,听了,说:“上师讲什么呢?”因为没有前行的地基,是无法建立起成就之高楼的。虽然很多人说听懂了,而且在听到大圆满教言的时候,当时还大哭了一场。哭完了说:“上师说的真好,就是没听懂。”为什么没听懂?他知道上师在讲口诀,但是听不懂。也有人把听懂了当成“成就了”,但是这就像懂得了吃饭能够解决饥饿和已经吃饱的差别一样,其实是有天渊之别的!有些人说:“上师讲的很有道理。”上师在传口诀,谁说有没有道理的事情呢?知道口诀是什么意思吗?口诀就是窍诀,如果产生真正的效益,是能够藉此而出离轮回的,但是,你听了半天,“不错,有道理!”这是没有真正地明白法义,很可能就擦肩而过了!所以不管是修行还是为人,一个人要简单、诚实、包容,为人要坦荡,这就非常好。但是如果一个人变得很复杂,很功利、很是故,这就坏了,距离解脱又遥远了一步。

什么叫善知识?什么叫恶知识?自己去感知就知道了,非常喜欢恭维你的人善不善就不知道了,首先我们要提防的是,千万别让内心习气的恶知识冒出来,如果我们喜欢被恭维,可能就已经有问题了,而且可能已经非常地严重了。

贡唐仓上师说过,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小心点儿,小心点儿,什么事都小心”到最后他什么事也不会发生;有的人“无所谓,无所谓……”,到最后出现的麻烦就是大麻烦。现在有些修行人口不对心,即便下定决心到山里去闭关了,但是因为断弃不了对世间的贪恋,所以就像狼一样,身体是在山洞里,但眼睛看着村落里——因为在琢磨羊呢。有些人像这样的狼一样,开始闭关的时候,就想着出关的时候,然后,今年计划着明年,吃这顿饭时想着:“现在吃点苦是值得的,等我闭完关,镀了一层金光之后,回去我就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了!”

我过去碰到一个老僧人,他不怎么信佛,什么也不学,问他为什么到藏地这么艰苦的地方,他说:“我只要在这儿呆着,人们就知道我到这儿求法来了,这儿越冷越苦越好,等我呆几天回去之后,人们会把我好好地供养起来,我以后再也不会愁吃穿了。”这种人还是坦诚的,因为我就是为了获取供养,话说的很明白,但有些人不是这样,虽然嘴里反复强调说,“我什么也不需要,我不要供养!”其实他对供养的贪恋却是最难以抵挡!

虽然我想到了这些,但自己也只是个是凡夫俗子,走在浊流当中,难免被其污染,所以我想,一定要跳出来。我厌倦名利场,所以不会与人交往,也少跟人们交往,最好是能够仰仗上师三宝的大悲加持,让我自己堪能老老实实地在山里把法修好。我们有饭吃的时候,自然是三宝的恩德,如果没有饭吃,那便去乞食,这就够了,要不然跟人们往来应酬,会把我变得很虚伪,我很不乐意听到虚伪的话、见到虚伪的事,更何况掺杂其中呢!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简单一点儿,坦诚一点儿,把法义弄明白之后,好好修行,不要被这些无意义的琐事障碍解脱的道路,遵照至尊敦炯仁波切实修的宗风,在生命没有结束之间精进于自他二利的法行!(信息来源:心地家园)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