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五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续法 译时间:2019-06-25 13:26:06
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三远欲。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疏】 众生发起妄情。能生贪泉爱水。如田间草而滋润者。修道之人根境不偶。贪爱干枯。如彼干草。爱习初干。未与 如来法流水接。是故遇彼欲火淫烟急须远避。设一近之。不唯失通难返。而且疮身坠于狱矣。问。淫怒痴俱是梵行。得失念无非解脱。何必区区对治。迹类 小乘耶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五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三远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疏】 众生发起妄情。能生贪泉爱水。如田间草而滋润者。修道之人根境不偶。贪爱干枯。如彼干草。爱习初干。未与 如来法流水接。是故遇彼欲火淫烟急须远避。设一近之。不唯失通难返。而且疮身坠于狱矣。问。淫怒痴俱是梵行。得失念无非解脱。何必区区对治。迹类 小乘耶。答。此是 大乘根器所行履处。然亦多劫熏成。故能入净入秽。处处无碍。中下之人。垢习尚强。欲累未尽。岂能头头是道。法法圆通。说 空行有其过非细。故曰诸佛深法。不可于初心学道人前说。可不信夫。

【钞】根境不偶者。楞严云。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尘既不缘。根无所偶也。

爱习二句约法明。喻上干草设遇甘露法雨不避火也可矣。

失通难返者。劫拨仙人。得五神通。飞行往返。时王礼敬。积有多年。一日有务远行。令女事奉。彼飞仙至。女以手擎坐着案上。触女柔软。即起欲意。欲心一动。遂失神通不能飞还。疮身者。百缘经云。拘楼孙佛时有长者子。好色。见一淫女。心生耽着。无物可与。遂至塔中盗花与之。夜乃共宿。晓发恶疮。痛不可言。医莫能治。有云旃檀涂疮可得除愈。时长者子。即卖家宅。计得金钱六十万。买牛头旃檀香六两。捣以为末。即入塔中。发誓愿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用香涂塔。以傥花价。唯愿慈悲。受我忏悔。速除此患。疮寻得瘥。毛孔香气。坠狱者。楞严云。阿难当知。是十种 魔(怪。[魅-未+(乏-之+友)]。魅。蛊毒魇胜。厉。大力。川林。山海精。芝草。自在天)。于末世时。在我法中。赞叹淫欲。破佛律仪。魔师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云栖云。莫贪欲染境。地狱根本故。问下。通妨也。法法头头者。净名云。虽处居家。不着 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属。常乐远离。此乃 菩萨家风。如来境界。若是初发意者。必须深厌室家。离欲自净。始得。问。若尽修梵行时。人类不几绝乎。答。如果人人虽欲。清净自居。此界便成安养乐土。莲花化生。何虑人类之绝耶。只是无心求道。真为出世耳。汝忧及此。与杞人何异。

△四断心。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除阴。佛谓之曰。若使断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疏】有下。先明本。淫。欲事也。不止。过度也。患者。有十所以。一邪思(毁戒谤法等)二动火(发热。口干。舌苦等)。三耗精(没神失力。筋战。畏寒。惧暑。悲风。苦雨等)。四损身(皮黄体瘦。腰酸。腿软等)。五招病(痨怯渴痟。生疮。发毒等)。六怠事(好睡。懒行等)。七慢人(傲师。陈友等)。八易老(色灭。血衰等)。九促寿(轻天。亵神等)。十忧死(罪罚。苦报等。略为十。广四十)。阴者。指男根。隐密处物也。不如断心者。阴为末。心为本也。功曹。谓考功之官曹也。从者。谓录福善祸恶之列职也。淫心为因。譬功曹也。淫境为缘。淫方为法。淫根为具。譬随从也。兵随将转。伴逐主行。例今心安阴静。心生阴动。经云。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可见断阴存心。岂非世俗倒知之痴人乎。佛下。次引证。欲思想。所也。于所乐境希望为欲。令心造作业行为思。于境取像分齐为想。意。第六意识。王也。若配 五蕴欲。受也。领纳前境。起爱欲也。思行也。驱役自心。造业行也。意。识也。意即分别事识也。色想可知。谓能动色体。由欲念生。希望欲境。本于意识。与心相应。种种取像。唯以思想二心所生则王所心。为欲本矣。心王心所二法寂时。阴根色体。亦复静矣。到此之际。五蕴皆空。又何色行之有。淫欲之患。从是息矣。佛下。上正引偈。此出说人。梵语迦叶。此云饮光。过去佛也。除欲除心。诸佛同道。汝若修断。此法为最。

【钞】心本阴末者。心通受等四蕴。阴即色蕴也。功下。亦可传送之官名功曹。主也。同事之人名从者。伴也。淫心因者。即下生意思想。淫境下。即下欲色。梵网云。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一念本起染污之心为因。瞻视随逐等事。多种助成其淫为缘。淫中资具摩触称叹等事。方则为法。正起作用二相交遘。成就淫事为业。律云。此戒五缘成重。一淫心。二是众生。三众生想等。四是道。五事遂。则知作不净行唯在邪淫心矣。断阴无益者。犹如黄门。尚取妻室。不男不女。还恋欲事。故楞严云。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大慧云。识破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种种殊胜。不求自至。正此意也。二心寂静非色非行者。此修念处乃能如是。人于五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识多起常倒。如来为除四倒。故说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破色净倒。二观受是苦。破受乐倒。三观心无常。破识常倒。四观法无我。破想行我倒。四倒既空。五蕴非有。患从何处而生起耶。又永嘉云。于诸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华茎。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燋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性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惟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皮肤。血肉汁泪。涕唾脓脂。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所以者何。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千生万劫。种种楚毒。痛苦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此亦静心离色之观法也。宜笃行之。

△五离爱。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疏】初二句。本生则末生。后二句。本灭则末灭。境初顺情生欲。欲久贪恋生爱。爱初别离生忧。乐去苦来生怖。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不起爱见。绝于攀缘。憎爱情忘。离我我所。我人尚空。复有何境起忧怖哉。

【钞】爱欲。惑业也。忧怖。苦报也。乐非常住。久必坏生故。忧有七。一身力忧。二疾病忧(人有 五欲七情。病有五痨七伤。又四百四病。多从淫欲而起)。三寿命忧(耗损精气。岁身丧命故。广成子云。无摇汝精。乃可长生)。四罪恶忧(万恶淫为首故)。五殃祸忧(天道福善而祸淫故)。六别离忧(瞥尔睡去。室家男女。便带不去。受用不着。况死亡后。岂能相欢娱乎。复有爱成怨者)。七死亡忧(忘身狗欲。死亡立至。楞严云。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以至殂殁。堕无间狱)。怖有五。一不活怖。二恶名怖。三大众威德怖。四死怖。五堕恶道怖。上爱欲是顺情乐境。此忧怖是违情苦境。则知乐是苦因。怨从亲起。若各异处。何憎何爱。入平等空。非违非顺。如一美色。淫人观之为美。贪爱起欲。妒妇观之为苦。眼不欲见。常人观之。无所适莫。学人观之。成不净观。是故苦乐违顺。境本自空。喜怒哀乐。情亦非有。于毕竟寂灭中。而起忧怖颠倒妄想。岂非是愚人焉。

△次修真四。初明修行法三。初坚心得果。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意若无惧。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疏】先喻。一人喻沙门学道。万人喻众魔军。挂铠喻净戒。骑乘如禅定。利器如智慧。出门如出教门。怯弱喻畏惧不进。半退喻半涂而废。斗死喻被魔缚着。隳宝觉身。无惧喻直破 生死。勇断烦恼如孟施舍之养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得胜喻得道果。法华云。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是也。沙下次法。学道。合与战坚进。不畏。合无惧力强。破魔得果。合得胜高迁。坚心。住理也。精勇。修行也。不畏。明教也。灭魔。证果也。

【钞】众魔者。略则唯四。一天子。欲界顶魔王天也。深着世乐。憎嫉佛法故。生死缘也。二烦恼。染化三界。则有见爱魔王。净化三界。则有二障魔王。受用三界。则有种障魔王。法性三界。则有习障魔王。法界土中。则有无尽执障魔王。生死因也。三五阴四大六根等。是色众魔。违顺苦乐等。是受众魔。无量念虑等。是想众魔。起诸贪嗔等。是行众魔。诸识分别等。是识众魔。四死魔。无常因缘。破相续五阴离暖息识故。后二。生死果也。广有 八万四千。谓十使互具成一百。五根五尘历一千。华严云。眼等于色声香味触境。其内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身口七支为七千。三世共成二万一。贪嗔痴等分四心。各具二万一千。共成八万四千魔数。挂下。铠喻戒者。护持身故。乘喻定者。乘正乘故。器喻慧者。坏诸物故。此三与教。俱通大小。不进。谓中下根。意怯胆弱者。半途。小则暖位尚退。始则性地。终等十信。如四禅无闻比丘。舍利弗六心退等。

斗死下。楞严云。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若不明悟。彼魔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孟施舍者。孟子曰。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子龙胆者。魏王操临汉中。赵云将数十骑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且斗且却。操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操疑有伏引去。备明旦。至云营视之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贤圣军者。小则七贤四果等前后诸将。大则十圣三贤等将。阴恼死者。小则界内有漏五阴。分段生死果魔也。见爱烦恼。因魔也。大则界外无漏五阴。变易生死。果魔也。尘沙无则乃至色上□固妄想。受虚明想融通。行幽隐。识上罔象妄想皆因魔也。功勋有三。一灭毒。恼魔离矣。二出界。死魔离矣。三破网。阴魔离矣。故云大功。大集经云。知苦坏阴魔。断集远恼魔。证灭绝死魔。修道降天魔。 涅槃四依品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缚汝。解曰。五系。即五停心观门。治彼五种魔也。灭等三句。谓断贪种习。即出欲界。破阴魔网。转五阴而成法身。断嗔种习。即出色界。破烦恼魔网。转烦恼而成菩提。断痴种习。即出无色界。破死魔网。众生死而成涅槃矣。力强无惧者。戒忍坚进慈悲定慧力也。高迁者。法华云。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如来亦尔。见贤圣军。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末后乃为说是法华。能令众生至一切智。释曰。田喻禅定。宅喻解脱。聚落喻 声闻四果。城喻辟支涅槃。邑喻菩萨净土。衣服喻惭忍善法。严具喻一切助道。珍宝喻七觉支。牛马象车喻三乘观智。奴婢喻神通。人民喻知见。髻中明珠喻如来种智。则知迁中。有小大贤圣道果之不同矣。

坚下。教行理果。亦通小大。小则六识心。生空观。灭苦教。二乘果。大则八识等心。诸法空观。严土度生。教大乘妙觉果。是知坚进勇破。乃为道之当务也。问。何以知然。作此配耶。答。有本云。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欲灭恶尽者。必得道矣。故斯作配。自有凭也。

△二处中证理。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非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调。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疏】先叙其不善用心。夜诵者。 僧则日间辨常任事。夜间修自己行。时刻治心。无少懈也。佛遗教者。乃贤劫中第三佛所遗之经教也。悲者。哀根之不利。紧者。苦经之不熟。悔者。嗟僧之难为。退者。想道之难就。孟云。其进锐者。其退速。故口紧而心悔也。佛问下。次示以适中之道二。初举问令知。弹琴通二喻。对上喻诵经。对下喻学道。调弦亦二。喻调声调心。急缓喻紧慢进懈。中喻不徐不疾。声绝不鸣。喻文义不熟。理性不通。普调。喻文明义显。理穷性尽。楞严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若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动。声震大千。须弥山王。踊没低昂。一切声闻皆起舞戏。则允执厥中之道。真可谓圣贤相传不易法矣。佛言下。二例明学法。先略例。调则不急昏病除矣。适则不缓散病去矣。又调则进而身净。非遽暴也。适则循而心乐。非颓靡也。不躁不懈。于道岂有不得者哉。佛于阿含会上。告耳亿曰。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若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戒无漏人。圆觉亦云。其能证者。无作无任。其所证者。无取无舍。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于道下。次详明。暴者。由其志意太高。工夫急骤也。疲者。奋发之气过激。精神易于衰耗。力已竭而难继。怠惰随矣。意生恼者。急遽无序。还归于废弛故。罪必加者。不责自己不善用心。反谤诵经无功。学道无益。起大邪见。造诸恶业故。此如弹琴弦急声绝矣。于道若因循懈怠。怠亦身疲而昏惰。意即散乱难摄而懊恼。由此毁道难进。怨经难学。起大嗔痴。作诸罪障。此如弹琴弦缓不鸣者也。

清净。调身不至于急暴也。道自进矣。安乐。适心不至于宽缓也。道自成矣。此如弹琴急缓得中。诸音普调者然。故知学道应效伯牙之善调也。

【钞】夜诵下楞伽云。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声悲属口。思悔属心。

孟下。人之学道。固不可不用心。亦不可太用心。若进而勇锐者。则其气易衰。而其退必速。此则过用其心。功不成矣。不及太过。各有弊也。

进。向也。渐履不急之谓。循。顺也。从容操存之谓。佛于下。阿含经云。有尊者名二十耳亿。昼夜修行。精勤不舍。于欲漏心。不能解脱。而白佛言。沙门甚难。今欲舍服还作白衣持物广施。佛问。在家善弹琴不。对曰能。佛问。若弦太急。音可听不。对曰不也。又问。若弦稍缓。可采听不。又对不也。复问。不急不缓。可采听不。对曰可听。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便堕邪见。若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成无漏人。尔时二十耳亿。思惟佛教。在闲静处。修行其法。如实知之。证 阿罗汉。释曰。调戏。如赶路人。邪见。如躲懒人。故圆觉云。修证妙法。应离二病。一者作病。谓我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二者任病。谓我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沩山云。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时光亦不虚弃。便是僧中法器。则知颓靡自安。固不足以有为而躁暴无序。亦难圆满其功。缓急得宜。终始成也。于道若下。补缺也。经不明者。失在过用心故。疏双出者。急缓皆为弊故。

清净下。上无欣求谓之清。下无厌舍谓之净。外不着有谓之安。内不耽空谓之乐。此皆不偏之中道也。如斯行止。道果可克。伯牙善调者。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连曰。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俱往。至其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汝。伯牙四顾无人。但闻海水汹涌。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作水仙操。曲终。成连迎之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后遇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即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善得其意。又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音曲每奏。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于吾心也。吾何以逃其声哉。设伯牙不善调弦。子期亦不能知流水高山之志矣。

△三去染成行。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疏】先举喻。人。喻学道之者。锻。烧炼也。喻修断。铁。喻道心。滓。渣滓也。喻垢染。器。喻道行。精好。喻清净。学道下。次合法。垢染惑也。粗垢见思烦恼也。细染。尘沙无明也。心垢。则逐情而造业。苦报无量。生死不休。行净。则顺理而证真。住涅槃界。恒受安乐。是故心去垢而成极清净行矣。余如无差别论。

【钞】铁则先烧粗渣令成好器。心则先断烦恼粗垢而成我空澄清观行。铁则次炼细滓令成精器。心则次除所知细染而成法空洁净观行。约教。小乘去粗垢。始分除细染。终相即。顿俱泯。圆融通无碍。约位。不净众生界。染中净菩萨(二乘亦摄)。最极清净者。说名为如来。无差别论者。彼云。舍利弗。即此法身为本际。无边烦恼藏所缠。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流转。说名众生界。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生死漂流之苦。舍于一切诸欲境界。于十波罗蜜及八万四千法门中。为求菩提而修诸行。说名菩萨。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远离一切苦。永除一切烦恼。随烦恼垢清净。极清净。最极清净。住于法性。得无障碍。说名如来应正等觉。解曰。众生界文。证上心垢。菩萨如来证上行净。法身即是心之异名。垢染去心。清净法身成矣。

△二举证难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与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疏】佛下。初举世间果明难。有五。百八十劫。空过无佛。常行不善。多堕恶道。故离三恶道为难。佛问比丘。甲头土多。地上土多。诸比丘言地土甚多。佛言。天上命终生人中者。如甲头土。堕地狱者。如地上土。如帝释天。夜摩天。郁陀罗伽仙等。故知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女有五障十恶。或遇公姑惨毒。夫主狠戾或逢父母恩薄。子媳顽逆。乃至闺阁禁制。生育艰难。男则无此。具四行法。如善旻为董司户之女。海印为朱防御之女。法华尼后身作官妓。可见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亦难得也。虽得男身。癃残百疾。盲聋喑哑。挛躄背伛。则诸根具足。五体端严。非为易也。六根虽具。无诸疾苦。然生边地。或处北洲。不知仁义。不信因果。纵有颇罗堕将弟子住。亦难化导。非如中国南洲。能断淫识念。精进勇猛也。既生下。二举出世果明难有四。身居中土。报在阎浮。其奈佛前佛后不睹色像。过百三十劫。乃能得一见。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法华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诚哉是言也。

设值佛世。若无善友开导。不能见佛闻法。亦为徒然。如妙庄严阿阇世王世智辩聪起大邪见。乃至舍卫三亿家及诸不欲见闻者。可不悲夫。虽遇知识。得闻佛法。不能起四信。行十善。逢恶因缘。即便退失。或得信心成就。非如鸿毛上下。又不能发三心。立四愿。修五行。证二果。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顶礼初发心。则知发心化度修证可谓甚希有矣。既发下。三举世出世间上上果明难。大心已发。万行已修。设毫厘系念。还落事相之功。瞥尔情生。便乖法性之体。有作修证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会一念顿契佛家。 般若云。不住色生心。无住相布施。楞严云。当度众生灭除度相。乃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则无功用道。实为难中难矣。然此十难。亦不为难。华严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

况今脱离三途。得在人道为大丈夫。身相完具。共住中国。值有道君。瞻对尊像。餮服甘露。亲近善友。远恶知识。起大乘正信。除疑舍邪执。复树良因。发大善愿拔济众生。生人福业。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迹此推之。应自庆幸。当知能以专心为道。又何难之有。不能以道为心。无难亦如何。

【钞】疏有二意。初直释其难以警策。世间果难五中。初离恶难。即八难内三途难也。百八二句。法华东南诸梵颂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常行二句。上方梵颂曰。于昔方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又有经言。蚁子自七佛以来。未脱蚁身。安知何日得人身乎。则离三恶诚为难矣。佛问下。二为人难。诸天退堕尚不得人。况人还复能为人乎。又有经言。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言。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于中国。具足正信。能修习道。修正道已能得解脱。入般涅槃。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恶身。舍三恶身得三恶身。诸根不具。生于边地。信邪倒见。修习邪道。不得解脱常乐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如常释下。正法念处经云。帝释名庵舒摩。作忉利天。福尽退为摩伽罗海大身之鱼。复有三四帝释退堕三恶道中。夜摩天王。以福尽故堕叫唤狱。智度论云。郁陀罗伽仙人。得四空定。生非非想处天。于彼寿尽。报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无色界天乐着定心。不觉命尽。堕欲界中。受禽兽形。色界诸天堕在欲界。六天福尽退堕地狱。

女有下。三成男难。五障者。超日月经云。一者不得作梵天王。清净垢染不同故。二者不得作帝释。少欲多欲差殊故。三者不得作魔王。刚强懦弱相异故。四者不得作转轮王。仁慈嫉妒迥绝故。五者不得作佛身。万德烦恼各别故。十恶者。玉耶经云。一者初生父母不喜。二者举养视无滋味。三者心常畏人。四者父母忧嫁。五者父母生离。六者畏夫喜怒。七者怀产甚难。八者少为父母检录。九者中为夫婿禁制。十者老为儿孙所诃。

具四行者。涅槃经云。具足四法。名为丈夫。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

善旻海印。皆沙门名也。具载乐邦文类六卷。法华尼者。欧阳永叔知颖州。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有僧知宿命。言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问妓云。曾读法华经否。答云。失身于此。何暇诵经。遂与法华。赞诵如流。与之他经则不能读。问。妇女固不及男。设堕其类。如何转舍。答。涅槃经云。是大乘经。有丈夫相。所谓信知自身中有佛性。男若不知即为妇女。妇女若知即男丈夫。又能念佛修行。亦得转女成男。太平府官圩杨氏。秪生一遗腹女。婆媳皆寡居。专心礼念观音菩萨。其女四月后变为男子。又龙施女。

经云。须富长者。女名龙施。于高楼见佛。发菩提心。化成男子出家修道。腹中女听法经云。女人在胎听法。转身为丈夫相。出家证果。

丈夫相者。瑜伽论有七义。一寿命长久。二妙色端严。三无病少恼。四非仆非女。五智慧猛利。六发言威肃。七有大宗叶。具此七法名丈夫相。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问。据涅槃说。虽是女人。能信自身有佛性者。即是丈夫。如何此经去女为男耶。答。女是淫秽之躯。生育之本。虽可作善。不能成佛。男子若修。现证菩提。故身子云。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如须摩提经。八岁女人。转身为男。出家说法。法华经。龙女变成男子。往无垢界。成等正觉。正明女身不能成佛登座说法也。问。胎经云。广梵释女四种。皆不舍分段生身。亦不受实报性身。悉于现身得成佛道。颂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净名经中。天女答舍利弗。男女幻无定相。今乃变男成佛。义云何通。答。涅槃即男。约出世理性。实证也。今经去女。约人世事相。权教也。净名胎经不变。约自行证真如性说。实本也法华变男。约化他 八相成道说。权迹也。若会通之。权实双融。理事无碍。随机设教。无不得益也。虽得下。四根具难。即八难中六根不具癃残百疾难也。

六根下。五中国难。即边地长寿天二难也。人间北俱卢洲。边那小国。天上无想。或长寿天。不得值佛。受圣人化。佛告文殊。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大论云。南洲以三事故。尚胜诸天。况北洲耶。一能断淫欲。二识念力。三勇猛精进。因本经云。诸天及三天下。各有三种。胜阎浮提。一者长寿。二者色胜。三者地胜。南阎浮提有五种。胜三天下及余诸天。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佛出世处。四者是修业地。五者行梵行处。故涅槃云。下下因缘。故生北洲。上上因缘。故生南洲。何者。若论果报。南洲为下下。若得值佛。南洲为上上。是故诸天下来听法。又发愿言。愿生南洲为人。出家礼佛诵经。毋受此乐报。不得于圣化也。

纵有下。通妨也。难云。圣人于北洲。不出其中而阐化。云何宝云经明。颇罗堕将弟子六百人。住郁单越。故通云。虽不生彼。非不居彼。虽住于彼。亦难阐化。分别功德论云。婆拘罗尊者。长寿第一。于百岁中又加六十。阿难问曰。尊者长寿。何以不生三方。答曰。诸佛不生三方。以其人难化故。此土众生。利根捷疾。精进勇猛。取道不难。是故往古诸佛。皆生此中。身居下。一值佛难。即生于佛前或生佛后难也。百三十者。法华南方诸梵颂曰。世尊甚难见。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如优昙钵华。优昙钵。此云灵瑞华。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举此以喻佛待时出难值遇也。法华下。后有颂曰。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设值下。二遇道难。即生邪见家世智辩聪难也。妙庄严者。法华云。净藏净眼二子。劝母听经。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着婆罗门法。二子白言。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即为其父。现诸神变。父见欢喜。出家修道。时妙庄严王白佛言。此我二子。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住佛法中。是我善知识。佛言。如是。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菩提心。阿阇世者。此云未生怨。以未生日。相师占言。此儿生已。定当害父故。观经云。王城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次执利剑。欲害其母。时臣月光及与耆婆白言。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闻无道有害母者。王今为此。臣不忍闻。我等不宜复住于此。阇王惊怖。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敕闭深宫。涅槃云。一切众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何以故。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是故近因。莫若善友。普超经云。阇王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则知识中善者成福。恶者成罪。一得一失。在亲近间。访友者可不慎欤。然欲辨别。如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自难匿矣。

虽遇下。三兴信难。四信者。信论云。一者信真如。是法根本。二者信佛。有无量德。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或得下。四发心难。鸿毛者。不信因果。名邪定聚。决定不退。名正定聚。欲求大果而心未决。或进或退。如空中毛。名不定聚。今是正定。断疑深信者也。

三心者。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悲心。欲拔众生苦故。四愿者。一愿度众生。二愿断烦恼。三愿学法门。四愿成佛道。五行者。一布施门。二持戒门。三忍辱门。四精进门。五止观门。二果者。一转烦恼而成菩提果。二转生死而成涅槃果。然此下。次转示不难以劝发三。初引证。海水是龙。畜生趣摄。劫火是天。火灾初禅。生在二禅长寿等天。火不及者。于此得闻。人天道中。已兼北洲辩聪。亦不拣根缺。聋者目视。盲者耳闻。佛会之上神鬼得听。地狱蒙光。堪受必闻。何有佛前后难。故清凉云。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彼后颂曰。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则知舍卫半亿人与佛同居而不见佛。非难成难矣。况今下。次举明。八难中。三途为三。我等相与各获人身。脱此三难。即为自三庆。人中有四。相具。脱癃残。中国。脱北洲。对像。脱佛前后。善友脱邪见家。即为自七庆。天上唯一。起信愿等。脱长寿难。即八自庆。依今经脱十难。即十自庆。如是庆事。既有多种。云何还不越生死海。进涅槃城耶。当知下。三结示。可知。

△三示依教妙三。初顺戒得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疏】学佛道者。名为佛子。然在始觉中也。

报恩云。戒有三品。五戒为下。十戒为中。具戒为上。又有经云。戒如平地。万善从生。戒如良医。能疗众疾。戒如明珠。能破昏暗。戒如船筏。能渡苦海。戒如璎珞。庄严法身。智度论云。破戒者。堕三恶道。若下品持戒生人间。中品持戒生欲天。兼行四禅八定生色无色界天。上品持戒有三。下等持戒清净。得阿罗汉。中等持戒清净。得辟支佛。上等持戒清净。得佛道果。是故千里忆戒。即为常在佛前。疾成道也。设纵五根入五欲中。意念分别诸邪非法。众善功德。皆不得生。犹如恶马无辔。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犯人苗稼。丧人善事。此则虽在佛之左右。戒心不具。与佛无缘。可谓阶前万里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