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七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通炯时间:2019-06-25 14:40:25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七  书问  与汪静峰司马  忆昔长安大道。把臂同游。策蹇长驱。风餐旅宿。此段因缘。真两间奇事。朅来倏忽。幻化如斯。惟正眼观之。端若空花梦事耳。惟三昧神力。无不深入诸法梦幻实际也。山僧自入瘴乡。仗光被。诸缘寂静。种种皆为助道具。弥感 圣恩。裂破幻网重重。可胜半生行脚。谅知已必不以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七

  书问

  与汪静峰司马

  忆昔长安大道。把臂同游。策蹇长驱。风餐旅宿。此段因缘。真两间奇事。朅来倏忽。幻化如斯。惟正眼观之。端若空花梦事耳。惟三昧神力。无不深入诸法梦幻实际也。山僧自入瘴乡。仗光被。诸缘寂静。种种皆为助道具。弥感 圣恩。裂破幻网重重。可胜半生行脚。谅知已必不以此为妄语耳。惟马祖唱道西江。而庐阜诸刹。皆从上家传演化地。座下生长于黄梅。开化于青原。今且复为匡山主。此等行脚。皆从马祖解制时来。能不重此本愿乎。闻归宗近蒙 圣恩颁赐大典。今日因缘。大非昔比。地主得座下。则人又非昔比也。西江道法之兴。是有望于座下。愿以金刚心地。为护法檀度。伫看无尽*轮。皆在一微尘内转也。

  又。

  菩提所缘。缘苦众生。惟居士以大悲愿力。置身苦众生界。即梦想中。无非利生事业。知菩提种子。日夜增长。当无量矣。华严五地菩萨。纯以利他。成己妙行。岂坚固我相。及孤调解脱者。而能及哉。是则紫云千峰。未尝不列几席间也。江头晤别。及滨行叮咛首座之言。字字入我甚深三昧。山野二十余年。沉沦苦海。即寤寐山林。如想极乐世界。何幸仰仗慈力摄持。置身万仞峰头。一夕之安。日劫相倍。到此水穷山尽处。岂容更著一毫妄想耶。此吾本分事。是不敢劳多嘱也。仰承檀施。为山林护法。五乳数椽。去冬已就安居。何意余生。得遂高卧。万山积雪。一径云封。不减清凉寒岩彻骨时也。感念护法之心。真不可以言谢。

  又。

  自闻警以来。此心无日不坐驰塞上也。当此小劫。恨无神力。以消众生定业。唯率众日诵华严经以祈边境静谧。切愿老居士。早遂归来之志。同究竟此生净土之愿。新岁闻法驾业已抵家。喜而不寐。此荷 圣恩。恃出望外。诚感佛祖神力加持。以为法门证信耳。岂小缘哉。每思老居士坐此二载。静观一念。不啻铁壁银山。即三十年行脚。未必有如是真得力处。过此一关。则掉臂净土。又超日劫矣。是知此番因缘。皆助出生死海之迅[马*凡]也。何快如之。山野仰仗慈庇。山居不及三载。经营聊尔可栖。即将常住交首座为十方。独此一身。闭关绝缘。随众粥饭。自中秋至今。已及五月。三十年所求难得之缘。一旦遂之。余生岂忍轻放。将一切禅道佛法。置之度外。单修拙度。效远公六时。刻香代漏。日持弥陀五万声。以送余生。所幸衰朽色力。尚可强行。夜坐不卧。精神觉无疲倦。即一日。皆老居士之惠我也。

  与缪觉休

  与居士多世法亲。支离岐路。今他乡蓦直。喜慰何如。西江一带法缘。所赖智椎先白。即以贫道聊尔经过。深仗旁通助显。此其王重仙陀。佛钦内秘。而调应偶会之机。妙在节拍成令耳。私谓在处法缘。假令人人啐啄。同时如居士者。当使法幢光明。照耀大地矣。别后因缘。具悉南皋居士书中。但念居士扁舟东下。见诸故旧。不能无怀。又不知达师锡住何方。可能一亲承接足否。贫道身婴罪薮。难傍孤云。傥杖屦乘秋发兴而来。固所大愿。但跋涉艰难。恐不胜其劳顿耳。若有缘共坐五羊江头。相与披剥万象。亦奇事也。

  又。

  贫道以夙业力。随幻化缘。滥膺形服。宾不称实。有点真净。顷荷诸佛慈悲不弃。而投之红炉烈焰中。顿使积习垢缠。销烁殆尽。自庆此段因缘。可超生平行脚耳。近于会城栖迟垒壁间。日惟闭门枯坐。搜究佛祖心印。了未了公案。惟斯末法。苦海波涛。将求自度。安敢望中流转舵。扬帆彼岸乎。以是麈尾堆尘。口角生醭。比幸匀原昕夕往来。可谓世外奇逢。此公天然道骨。凡所云为。皆从金刚心中实际流出。然虽道不胜习。且喜习不障道。更自奇特。此盖般若久熏。根本脱黏。略无沾滞。道品中固称勇猛丈夫。上根利器。若一拨便转。可日劫相倍。此番造物镕冶。成就不浅。观其秕糠荣辱。尘垢死生。顺物虚怀。委蛇浊世。大非畴昔。意与居士再晤之日。或不复以兄事之也。居士东归吴中。计此时返桌南州。傥有达师起居。并诸故人消息。幸示以慰。尔瞻起居何如。闻云居已复。江左祖道中兴。*轮机轴。在此一转。今居士力荷担之。岂非前身为知事。适来了此宿愿乎。右武去就因缘。渠自有报。可省击念。第贫道幻影浮踪。尚托干城。犹然未登初地也。

  与贺知忍中翰

  度岭以来。杳如隔世。道义之知。岂能忘于一日。自癸卯冬。闻达师讣音。则山僧此心与之俱死。法幢既折。有识何归。不止痛心而已。切念达师生死之义。将期解脱之日。亲往致一瓣香。尔后山僧日益多难。足无停影。直至癸丑冬出粤。拟过南岳。一赴故人之约。取道东归。岂期忽忽。又复三载。人生几何。况今年逾七十。目前光景无多。顷闻业已入塔。益增惶惧。恐即填沟壑。何面目见达师于寂光乎。兹将扁舟东下。秋冬可抵双径。以践生死之盟。生前面许塔铭。此愿岂可再违。但达师半生以前。行脚事迹。都所未悉。须与诸法门高第。探讨商榷。以便执笔。达师一座无缝塔样。先从诸公笔尖托出。山僧不妨作依样葫芦也。

  与于中甫比部

  一晤千日。如食顷耳。虽心光洞照。不若时复謦欬为佳。达师西游无问。令人重增妄想也。鄙人去秋以乞法因缘。幻游王城。幸接洞观健斋诸居士。极尽法喜之娱。惟莲华座畔。独少一跏趺人。为缺典耳。想足下入都。法门增色。然长安尘聚。尘尘皆是入正定处。足下一一能入之乎。所云。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是则恐其不坚密耳。鄙人时来痴憨日长。懒惰益增。颓然无事。忆足下定中睹之。未必不熙然一笑。何时暂得毗离。相与默谈不二耶。陆海无涯。愿智楫尝横。无疲津济。是所愿也。

  又。

  往一交臂之顷。鄙人即敢以知足下自许。然未敢许足下知鄙人。既读手书。具见真心。两相照耀。若秦镜交光。肝胆尽露。不独见匠氏作者之妙。盖亦深见足下天然本色。全无刀斧痕也。较之锯解不开。纽理横纹。虽有犯鼻之斤。亦无容施其巧矣。惟念世衰道微。愈流愈下。非特求真实。以生死为急务。以道法为己任。若古之挺然杰出者。固不可得。至若具正信。明白黑。直心热肠。横身以当涂辙者。亦不多见。况夫卓然顿超浊世。若足下与同参大众。一时亹亹者乎。鄙人私谓时虽末法。犹正法也。自尔吾辈有高深坚利。恃为外护。然虽将头不猛。亦足以使魔外丧魄。我此涅槃大城。可保坐令安堵。况复经营日新。有身董其役者乎。吾道之幸。幸何以喻。常窃论。吾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一大事者。果何事耶。古德云。除却死生真大事。其余都是可商量。是知真见生死。了然不变。而不避者。方称堪任大事耳。然能果了生死不变。则余不足论。以此事为大。则他皆细故。是则忘生于道法。与伤生于物欲者。必有辨矣。然用田程之心以为法。则法无不振。使苏李之志以降魔。则魔无不服。则安攘法土之功。莫大于是。此足下深抱。而同参大众共有者。鄙人似深知之。是故荷担之任。不容不属之足下。且令自负之矣。吾辈虽堂堂。直泥木之佛。岂不巍然可观。是足以受烧香散华而作供养。但不能度水火耳。侍者归。极口足下妙契言外。且辱委心相可。是则凡在周防法幢者。足下定以法眼洞照未然。而神运力持矣。兹特遣迎龙华师归窟中。且留达师主寂场。是二老把住放行。又在足下之手耳。呵呵一笑。千里同声。并入慈照。

  又。

  山野以业风南吹。初拟过故都。见故人。岂意溯流而西。竟失良晤。幸江头与达师抵掌。信宿而别。屈指倏忽。几四年矣。世相迁流。刹那不住。惟道眼谛观。了无去来之想耳。始至雷阳。以有漏之躯。水火似不相入。第以性融之。则平等寂灭。及回五羊。得右武为侣。朝夕无闲。此君光明种子甚深。第为习气所蔽。山野时时针札不透。直至临行。痛下毒手。顶门一针。渠自谓一札到底。始知回头转脑。因赠之曰。觉非居士。又为铭以铭之。渠亦自发大愿。此后若不痛自策励。则不当以人数目之。此语出自痛肠。第此事须时与善知识。决择提携。乃能合辙。否则恶习一发。不觉堕在黑山鬼窟。此从来学道人所难者。要在金刚心地。立定脚跟。方不被他掉弄耳。比得手书。知座下年来所遭忧患如此。人所难堪。苟非以理折情。何以过此一关。此中波澜。皆性海汪洋。料沐浴洪流。优游巨浸。而无涯之量。自能饮缩百川。吞吐日月耳。即以来札示右武。读至叮咛语。不觉舌短。盖真气逼人。自当点首。即宇宙内。以此实事倾倒者。亦不多见也。顷楞伽已成。特遣侍者。赍往请正。但此经境界。非攀缘可到。座下当哀毁之余。理极情忘。必于此门深入。傥有一语当心。愿告同志。广其法施。惟此不独区区报 君恩。即座下亦可酬罔极矣。

  又。

  别来忽忽。如许岁月。不知落向何处。世闲梦幻。亦至此耶。瘴乡炎蒸毒雾。冒触难禁。所赖一点清凉地。作隐身草耳。炎荒朔雪。火水异势。自古皆然。独去冬寒气不减蓟北。新岁南征。宿新兴旅邸。寒凛肌骨。冻不能寐。夜半扣门惊起。则见大义持北来诸古人书。首函达师。及尊札。读之。恍若冰雪堕床头。举身毛孔清彻。宛在千丈寒岩。破衲蒙头睡醒时也。四月。自雷廉回时。法音再至。手之。字字心光流溢。迸洒夺人。居士坐此忧患病苦中。而细细作书如此。足见三车长者之心。无时不在火宅中也。年来生事何如。令甥成就何似。惟此末法。劫火洞然。此中能得一片清凉地。即火里莲花也。右武自珠江临别。顶门一锥。透至脚底。赖此机缘。即年来居家。杜门谢客。修忍辱行。皆仗此法门威力也。第习气勇猛。不能顿入微密耳。刘贻哲根器近道。颖悟快便。第般若不深。天壤闲此等奇气。目所稀睹。每相见。但说眼前淡话。从来未敢举著此事。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料不负雅望耳。得达师长安消息。甚慰鄙怀。从前门庭。亦折合过半。惟此不独为达师福。亦是法门厚幸。末法中有此宗匠。可追像法。第丛林凋弊。后生薄福。不识可能蒙化否。曹溪倾颓之极。苦心欲为料理。去秋入山。略为整顿。似亦可观。所谓水月道场。空华佛事。触处皆然。何必以有所住心。作无相福田乎。此在护法心精所乐闻者。赘发一笑。

  与吴本如祠部

  奉违光相。倏逾一纪。别来。法门日见凋弊。知识星散。痛念法幢摧折。慧日西沉。言之腐心。想在同体。可胜悲怆耶。昔称寂音为法。有程婴公孙杵臼之心。今于阿师再见之矣。贫道庸鄙。愧无荷法之责。而有破法之愆。然在金刚心中。不知作何忏悔也。浮沉瘴海。不敢有负本怀。所幸诸苦能安。足慰慈念。向在曹溪。作六祖奴郎。以供洒扫。为净心地。仰赖法庇。诸略有序。唯念业系未脱。初服未遂。不敢安心寂定耳。傥如所愿。得以休老。埋骨此中。足了生死大事。斯实惟天能育。惟慈能赞之也。不识文殊右手。能伸过此百城乎。

  与曾金简仪部

  那罗延窟。古佛道场。毗卢亲口授记处。沉埋海隅。千百年为蔑戾车之所倒置。山僧初以避魔至此。然不知撞入魔界。信乎业属前缘无逃者。此时更无神通。法力可使。唯只抛掷身心。随顺忍受。不与魔冤作对耳。又何敢夸禅定解脱。融通理事无碍哉。尝思法华嘱累。末世利生。第一当起大忍力。大精进力。悲夫黄面老。深有惧于此时也。然山僧自揣非大忍力。大精进力。又何以拔魔帜。树法幢哉。承足下见示。缚解之意。信乎法性原无彼此。尝谓世出世闲。乃生与无生之异耳。然日用现前。种种业幻。诸流转者。皆生死因。若不为所转。不忘境界。有可忍者。谓之生忍。不见可忍。亦无忍者。为无生忍。若忍至无生。则无不忍矣。心境如如。亦为寂灭。然所称魔业。不独冤对为然。即凡当人起心动念。不顺解脱。戕害法身。逼恼正性者。皆魔属也。吾人有志做工夫。出生死者。不能忍此。又何以称有力大人。我辈生居堪忍中。若此处不破。则无可破者。固当直以大忍力。大精进力。为第一义谛耳。无论道缘。前定不前定。功力齐不齐也。足下其信然之耶。见面为难。不觉漏逗至此。

  又。

  昔承蜚光照临海印。真不世良缘。顿成金刚种子。永劫不磨。终当透骨而出。此大丈夫之能事。非居士大力量人。一肩担荷。孰敢正视。别后因缘。无从委悉。起居之状。谅已深入如幻三昧。当动静不二也。贫道向为山鬼所弄。加之夙业障缘。致兹严谴。是虽有玷法门。且幸增上道力。所云大火所烧。此土安稳。非妄语也。古人每以苦事。为助道增上缘。得力处正在于此。居士闻之。将为涂毒鼓耶。今业已荷戈半载。适当岁时大凶。疫疠交作。民物凋残。良可悲愍。是故于菩提心。转更增胜。第此幻化空身。居然火宅中也。毗耶法会。对谈不二。端在何日。惟同体之悲。定惟此枯朽头陀。时时瞥兴妄想也。

  与冯启南孝廉

  老人与足下游。将二十年矣。如在水月光中。一切逆顺境界。光中之影耳。诸子同入。而受用不同者。正似天人一器受食。而精粗各别。此其佛性贵缘种也。老人与足下诸子。多生一遇。犹时雨也。各各种子。因而发生秀实。存乎人耳。今老人去粤。则似未至之时。幸有足下为之灌溉。不至焦枯。此段因缘。诚非小小。二乘但畏众生难度。故绝分菩提。足下岂存众生于目中耶。大段此事在人之自肯。肯处便是入处。古人拼舍身命。只是一肯心耳。但愿足下。以肯为人。则无不肯者。但思今生错过。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此则不容不肯耳。老人心知法缘为难。此行盖为山林狭习所使。及至狂心顿歇。观南岳之灵。为诸祖所拔。今已竭矣。生气为难。今寓湖东。如生公住虎邱时也。善孙从北回。不久将同蠢禅入粤。可一悉也。知足下善病。此是足下惯熟法门。愿室中不少师子座。令诸来者。同入幻病三昧。则此病为精进幢也。

  与龙元温

  老人初入粤时。足下最先入法门。为居士长。同游二十年来。不在音声色相闲。老人今去粤。赖足下居然为法门长也。惟足下护法精心。如金刚幢。但以护念付嘱为怀。种种方便。引摄有缘。直使慧命不断。为第一义。妙在离言之指。自有撩天鼻孔。岂为老人一茎眉穿却耶。昔世尊不许阿难以缘心听法。宗门不许语言转正。要显出当人作略耳。奚以实法缀人哉。老人感足下殷勤为法。惓惓苦心。岂忍忘情。但愿此道不坠。即千载如一日也。又何有于去来。南岳山灵已竭。一切道场。皆委荒榛。殊为酸心。恐诸老复起。亦未易举也。嗟乎。道与时也。安可强乎。

  与元温起南

  足下念老人与诸子周旋。十八年来。大似幻师于四衢道作诸幻事。虽有种种妍丑欣戚之状。总之皆归幻化人。今日观之。又梦事也。老人初心。妄意南岳为大休歇地。及至。乃知山不宜老。种种不易。皆为身心之累。且衰朽又无行脚济胜具。只得随缘放下。将就湖东。幸一二檀越。助营菟裘。去冬诛茅结庐。于逼除日。已就安居。当下狂心顿歇。生平所志愿者。一旦得之。二十年中。跉竮辛苦。化为无上妙乐之境矣。信乎净秽随心。苦乐在己。一切处无非寂光真际也。最可喜者。已蒙 圣恩浩荡。还我本来面目。无复他慕。其山门应接。赖有湛公荷担。老人自此闭门饱食高眠。一切禅道佛法。束之高阁。今日乃为天地闲一无事人。即此一日之安。尤胜碌碌一生也。诸子闻之。岂不为我大生欢喜乎。修公同居。时时提撕此事。恨不与诸子共之。古人谓道路各别。养家一般。诸子果能日用于一切处。以老人之乐为己乐。则老人所有。亦诸子之所有。老人所无。亦诸子之所无也。所谓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语岂黄面老子自道哉。莫谓老人今日之事。与诸子绝分。但于日用妄想交错烦恼固结处。便是老人现前时节。若当面错过。即隔粤山楚水也。今岁正是诸子愿力成熟之时。尝忆文殊窟中一万眷属。常空数十座。且人人脚下一片云。岂肯让人乘之耶。但有疲于津梁者。启南上座。当为大众白椎耳。

  答李湘州太史

  贫道一入空门。即抱向上志。十九披缁。遂弃笔砚。单究己躬下事。荏苒十年。未有开悟。遂匿迹五台冰雪中。刻苦身心。甚至一字不识之地。忽然四大脱落无依。回观从前山河世界。皆梦中事。由是得大快乐。一切应缘。如镜中像。了无滞碍。如此八年。先是诸经实未通达。因思佛楞严。以一心三观为宗。向以文字障碍。贫道澄心谛观。只以理观为主。理观一通。余文可略。嗣隐东海。潜心力究。忽然有得。遂直述此书。自为必信。即法门疑者不无。久慕玄解。特请印正。当有面决处。此时苦以病魔作祟。傥秋爽有期。当与掩关十日。一决生平之素。庶此道寥寥。天壤不孤耳。明发溯流。回首徒有瞻依。

  寄高瀛台太守

  顷时事惊心。公壮心勃勃。读尊草。委悉近况。然臣子为国摅忠。固本分事。第非其时。似违用舍之戒。况当垂老之事。居固穷之地。正壮士失色之时。岂不为身心大累乎。杜智者之于重轻。必有一以审处矣。山野年近八十。衰病日至。幸藏迹空山。苟延一息。待死而已。枯朽之怀。无以为知己道者。傥公能降心寂寞。享清修之乐。作出世一段因缘。大为奇事。古云。生平无限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此实意之所望者。

  答谈复之

  顷就湖东尺地。结庐于灌水之阴。业幸就绪。于月之十八日。入室高卧。梦想顿空。足可娱老。且喜得如足下信道之士。相与精神流通。可谓不索寞矣。行者来。得足下书中语。似于知见上做工夫。此足下信向之笃。故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此谓众祸之门也。又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谓众妙之门也。此中云知见。大非凡情妄想思算境界。皆从实际工夫。真参实悟处做出。殊非口头戏论。当作佛法也。足下信心固笃。入法未深。便作如是种种知见语。皆成戏论。其在善知识分上。不是以佛法作人情。便以冬瓜印子许可也。老人所云。众生知见。即佛知见者。盖推本未迷以前言之耳。不是迷中妄想知见。当作佛之知见也。若以妄想为佛知见。则大地众生。皆已是佛。又何用修行耶。若以寻常妄想情虑。当作受用境界。则一切世闲淫杀未除。贪嗔放逸者。皆是佛矣。若作此解。即是魔说。岂可以邪见作正悟耶。来语种种。皆非真实受用处。足下但将从前知见一切刬去。纤毫不留。于一念不存处。稍见影响。方可以言个中事。若以聪明伶俐知见。把作正解。恰似认驴粪作明珠。若在善知识门下。存此知见。则善知识亦成邪魔种类矣。老人于足下。大生法爱。故不惜眉毛。以酬来意。足下试自点检。果于知见上有何实际。当不落此戏论场中。以为入道真种耳。深切思之。

  又。

  向上一路。亲近者稀。不是真正奇男子。决不能单刀直入。此事决不是世闲聪明伶俐。可能凑泊。亦不是俗习知见之乎者也。当作妙悟。亦不是记诵古人玄言妙语。当作己解。只须真参实究。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若有志参究。只须将从前知见。尽情吐却。即上大人孔乙己字脚。亦不许存在胸中。吐到干干净净。一物不留处。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方是入手时节。此时正好著力做工夫。做到做不得处。如壁立万仞。才是得力时节。如此用心。辟如逼狗跳墙。定有从中迸出一段光景。方是真受用处。殆非泛泛可到此地。苟非真正丈夫。有决定之志者。不能至也。世闲多少聪明伶俐汉。都纳降款于五欲场中。高者纳于功名路上。如此而已。几曾有自己活计哉。以足下之根器。加之笃实信心。已具根本。最为难得。若效当世口鼓子禅。但资说铃。不究实际。岂不孤负己灵哉。以足下信老人心。决定无疑。故不敢负足下归心之望。前书僭妄。以恃知己。故不惜眉毛。不是披剥足下。愿足下诣真实际。不欲向门头户底。堕恒品耳。足下自谓向棒喝下承当。足见大力量处。要知古人棒喝不轻施。即承当亦未可草草。愿足下从今一切知见。尽行放下。就放下处提撕。便见真实受用。以所望足下不浅。故不惜忉怛。政以足下有此大力量。故以千斤担子累足下耳。读书之下。试请大慧书问一看。便见老人不妄与也。

  与穆象玄侍御

  山野向有休老南岳之志。去冬杖策而来。山居之缘未就。顷者暂寓衡阳之湖东。亦古道场地也。勤公来。得悉明公。比来大作佛事。顿开人天眼目。闻之喜不自胜。尝谓古今豪杰之士。一段般若光明。多被世缘盖覆。尽力纳向功名富贵门头。肯于自己性命根宗。向上一路著脚者。甚自难得。以此大事因缘。乃大丈夫究竟归宁之地。明公顿能向此。回视功名事业。特尘垢秕糠。欣羡何如。第恨不能相与决择向上事。以此为阙耳。闻明公精持金刚般若。顷有决疑一本。奉为法施。

  答刘玉受缮部

  芜关幸入维摩之室。自尔音问时通。第未酬公归命之念。此为抱愧。别入匡山。栖迟六年。壬戌长至月。复有岭南之行。辱惠辛酉闰月书。至癸亥二月。方得开诵。一书之达如此。况人生多世之缘乎。所示病纪。细细披读。虽是病态。要自参究习气中发。非业习也。就中见公欢喜不无。但以为实证。则未可也。且楞严明训。若从真实参究禅定中来。亦不敢作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况病态乎。虽然。过此一番。公当自信其心。埽除从前知见。不患不到家邦平贴地耳。

  答杭城诸宰官

  山野自愧薄劣。为法门罪人。漂流瘴海。二十余年。骨殒神销。仅存一息。将匿影穷山。毕命斯世。第以法门之故。与达师有死生之义。悲莲师有慧日之沉。特不远数千里。持瓣香以吊。兹已了双径之愿。拟过残冬。有云栖之行。必取道钱塘。一入毗耶之室。何意辱诸大长者。先施慈命。晤玄津法师。委悉法会之盛。何幸余生。再见今日。感不能言。捬惭无地。谨此致谢。容当敬受弹呵。以销狭劣。

  与蕲州荆王

  恭惟贤王殿下。睿德天成。灵根夙植。内蕴真慈。外现国主。身处尘劳。心存净土。山野枯朽山林。仰德钦风。为日久矣。自分无缘。一餐徽问。去秋游目匡庐。滨行。适归宗老纳。持令旨至。伏承香积之惠。匆匆行脚。未遑启谢。今夏复还匡山。拟休老计。幸故人汪司马公。以法眼相看。愿结十贤。同入莲社。欲贤王为上首。曾托左右致意。想未达睿听。然惟匡山即灵鹫。蕲黄犹舍卫。岂舍贤王于法门乎。将期始终金汤耳。顷拜使者之辱。兼领法施。深感慈念。致谢无量。且闻冢嗣之变。知贤王。以天伦至情。难免忧苦。但人生修短。各有定分。本属前缘。往者既不可留。来者尚图厚望。岂可以不作之魂。而伤生者之性。此在达人以理自遣。万无以痴念。重劳玉体也。唯望三宝慈悲。足以利存亡耳。愿贤王厚自保爱。

  答荆世子

  先王上御。国事多艰。殿下冲龄。方在勤学。其内外事体。皆在国太一身担荷。忧劳之念。又当何如。山野以此不忘于心也。然须自知保重。节忧省恼。以静持心。以慈御下。以绥天宠。万无过伤。以慰群望。其于念佛诵经礼拜。乃切己大事。又不可以艰难退心。舍此一念。无可以感佛天加护者。惟有至诚。可以格天耳。

  答无锡翁兆吉广文

  公道念精纯。人伦师表。愿开示来学。务真参实究。不堕光影门头。为第一义。大抵圣学一宗。果能参究禅门工夫。方有实际。且近习。多好谈宗门爽悟语句。大为流弊。误人不少。以在口头。非真知见也。至若楞伽楞严金刚三经。乃发明最上第一义。顾以文字视。非正眼也。愿公留心。时时披究。当得真正路头。以末世无明眼人。赖此为印证耳。

  与闻子与

  念足下为生死心。真实如救头然。五欲泥中。不若是坚强勇猛。诚难顿拔其根。若于热恼中。发一念清凉。便是火里生莲。但惜足下禀气柔弱。心力骨刚。第色力不充耳。居常善病。足下识此病源乎。他人之病。从世闲贪痴起。足下之病。从为道贪痴起。病虽不同。为病则一。足下愤愤要出生死。将谓脱尘网。为出生死。不知离妄想网。为真出生死。况父母之恩。未能顿报。若以远离为报。则重增父母之忧。是返苦于亲也。何报之有。以不得脱离。日夜痴痴妄想。以为不遂其志。则道未办。而苦芽先增长矣。岂非大痴耶。足下当自思维。妄想乃生死根。即于病中。觑比妄想了无根蒂。则念念顿拔生死。即此坐进此道。法身日健。心地日明。不待脱而自脱矣。老朽感足下信心。时不能忘。闻足下病尚未安。故以此奉慰。

  与金省吾中丞

  在昔豪杰之士。负经世之材者。但知建功立业于不朽。岂知真不朽之业哉。以不达本有。舍己从人。故功未必成。即成而未必不朽。即有虚名。垂之后世。名存无益。而黑业随之。因果昭人之耳目者。古之将相。类堕于此。孰能如裴张白杨诸大老。在世出世者乎。是知有先具性真。而推绪余于功名者。亦有功成身退。而归根于性命者。虽蚤晚不同。而超然独得。世难与比者。则一也。惟翁当功成身退之日。即能放下诸缘。潜心一真之地。其所谓至乐于己者。九鼎不易也。岂非大豪杰哉。惟翁即在放下处著力。放到无可放处。自然不被生死业系矣。即修净土一门。最要放下染缘。而净业方成。然于放下处。求生净土。是以彼易此。博换之法耳。云栖道场。清规肃静。如金刚圈。但愿大众一心。依教奉行。即莲师法身。俨然踞狮子座也。唯众护法大檀。时时加被。以增精进耳。复何所云。

  与严天池中翰

  还山后。业已具报。奉慰慈念。山居卜地。最为幽胜。拮据诛茅数椽。十月望后已就。安居将三月矣。岁穷则无所不穷。唯有千峰积雪。万壑松涛。盈耳眩目时。皤然一老。须发鬔松。颓然兀坐。拥衲围炉。烧榾柮火。邈焉不知有人世。而人世亦不知乾坤之内。有此物也。积劫尘劳。可一洗殆尽。况二十年炎蒸毒雾乎。想老居士闻此。必无一抚掌。

  与王季和

  居士言近来日多懈怠。无精进力。此自知之明。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以知为懈怠。则定不为懈怠转矣。古德云。心不与世情和合。是真精进。近闻同元初读书洞庭山中。尘境远离。六根无据。置身于三万六千顷。寒波浩渺之中。如坐大圆镜里。且与胜友对谈不二。此中何处更容懈怠乎。第恐妄想不休。如白日作梦。自生颠倒耳。

  与顾履初明府

  居士天然道骨。禀出尘之度。养素山林。固称高尚。但于性命根宗。超出生死一著。似未留心。居士根器已具。所欠知识与之切磋。盖亦时节因缘未至耳。山野卜居匡庐之南。七贤峰下。与五老相对。揖让云中。吞吐彭蠡。波光云影。不减太湖。虽花果难争邓尉。而幽胜过之。山野幸托栖迟逸老。且愿效远公东林遗事。将期遨域内高贤。同修莲社之盟。居士肯留心此中。幸约同契胜友。各标志愿。俟结构道场落成。他日归来。如久客还家。共老烟霞。同归极乐。岂不为最上因缘乎。居士若果惠然以为先导。无俟山野饶舌也。

  与虞素心吏部

  往晤公于东禅。睹其道貌天形。敦笃厚重。心知其为有力大人。所为公惜者。有道器而未闻道。恐临大事。人不胜天耳。苟不奋发真实信心。于佛法中精心著力。深穷超生死之学。为真实处。世俗口耳。皆非究竟地也。出世真修。唯楞严一经。应世之妙。无逾道德一书。愿公早发信心。于此用力。久之当有自得处也。

  与熊芝冈侍御

  前过武昌。得瞻光霁。辱不鄙而厚遇之。饱餐香饭。深领至言。历谈处辽一段精神。所谓威行蛮貊。气欲吞胡。载戢干戈。婴儿强虏。事事全出大光明藏金刚心中。听之不觉毛孔熙怡。私谓菩萨现宰官身。定国安邦。尽属神通游戏。尝闻其语。今见其人。即以此心成佛。真能一超直入。诚雄猛丈夫哉。别后。光仪时现心镜。顷闻潜心佛事。此又超出世闲一步。古语有之。生平无限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惟此空门。实豪杰退步。若肯放身此中。以大智火。销镕意气。畜此无生利器称师。倚为剑天长剑。把定乾坤眼睛。他日神通。回视向者。直一唾耳。实所望焉。高明其有意乎。

  与蔡五岳使君

  往幸有缘。一接光容。即辱法门心契。承为六祖护法。虽阐提作障。而金刚种子。已不磨矣。既而曹溪因缘。亦以狮虫噆食。竟违本愿。又作未来公案。山野亦脱然谢去。未几即蒙 恩度岭。初拟南岳休老未遂。复有双径之行。了达师未了因缘。所经丛林。处处皆公心光照耀。而禅宗向上一著。莫不推为上首。末法宰官。能真参力究如公者。指不再屈。想年来履践真切。当过关掉臂。逢缘自在。一切幻化。皆张般若智灯矣。

  答王于凡

  昙公来。辱惠手书。以生死一事。拳拳于心。发此大心。甚为希有。但以念佛有渐次。欲求顿悟之说。此乃近世士大夫学佛者。喜为爽口之食。非应病之药也。以未实有为生死心。但徒说玄妙道理。口说为生死。且亦不知何者为生死根。所言生死根者。即是吾人日用种种妄想。人我憎爱。贪嗔痴等。诸烦恼业。此业若有一丝不断。即是生死根本。如今说要参禅顿悟了生死。请自讨量。果能一念顿断历劫烦恼。如斩乱丝否。若不能断烦恼。纵能顿悟。亦成魔业。岂可轻视哉。从上诸祖顿悟。亦从多生积功渐修中来。故顿悟一著。说则似易。其实为难。苟无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热恼中一念顿悟。亦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至若念佛一门。世人不知其妙。视为浅近。其实步步踏著实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来。念念妄想攀缘。造生死业。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断烦恼。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若此一念不乱。到临命终时。恶业消灭。佛境现前。一念随佛往生净土。永超生死。登不退地。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又何必论顿论渐。又管甚三品九品哉。譬如世登黄榜。即末后一名亦可。又何必要鼎甲哉。苟如所云。参禅彻首彻尾。则五浊十方。无非净土。此语甚痛快。第恐不能如此。岂不自误此生。又堕长劫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其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换之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其实心心念佛。心心不昧。此心妙乐。有不可言者。足下请试为之。幸无以老朽为劣解知识也。此不欺之言。惟心谅之。净土三品之说。尝备净土会语论中。足下无惑于邪说。请细披之。无俟多赘。

  谢吴曙谷相国

  顷承翰教。知明公时中以楞伽印心。昔张方平偶得其本。恍是前生手书。此亦明公怀中故物耳。但此经文险义幽。山野不揣。妄为注记。不能发挥万一。承问此经。何以不立九识。盖佛应机说法。教有权实。以初出世时。化机未熟。不堪受大。姑为小乘劣根。说六识三毒为生死本。即八识秘未敢说。直至三十年后。根机渐熟。方说唯识。以八识为迷悟生死之本。犹恐不信佛性。故于八外。又别立第九名无垢识。以引进之。此亦未尽大乘了义。过此以后。观机已熟。乃说楞伽。直指识藏即如来藏。为顿教大乘。此经不立修证渐次名位。但了一念无生。顿同佛体。故经虽有种种言说。都是破外道小乘执言之病。只教离言说妄想。顿契本心。故达摩西来。以此经为心印。全不同余经之说也。明公但观经中。识藏即如来藏一语。便是究竟极则。不必更求九识为实法也。大段此经。只是要离言说妄想。为入门工夫。开卷即一切俱非。便是佛祖正令。妄意如此。惟明公留意焉。

  答阮澹宇太守

  客岁闻挂冠东归。喜慰无量。惟菩萨度生。固是本行。当劫浊时。众生垢重。即释迦不免蹙额。奈何能尽愿力乎。静山白云。晚年清福。较之尤多。若精修净业。以长揖堪忍。又为丈夫最上缘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成语名称以私废公成语拼音yǐ sī fèi gōng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