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人若无心处处闲”的禅者心境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08-09 09:56:38
“人若无心处处闲”的禅者心境  龙牙居遁禅师(835―923年)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诗僧。禅师俗姓郭,抚州城南人。龙牙禅师曾跟随良价禅师学法,得到良价禅师的真传。龙牙禅师悟道之后住持长沙龙牙法济禅寺,故人称龙牙禅师。后唐同光元年八月示疾,九月十四凌晨,结跏跌坐入化。世寿89岁,戒腊69夏。  作为一个诗僧,龙牙居遁禅师写了很多阐释佛理,劝人看淡名利,轻松度日的诗歌。他的《人若无心处处闲》就是
“人若无心处处闲”的禅者心境

“人若无心处处闲”的禅者心境

  龙牙居遁禅师(835―923年)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诗僧。禅师俗姓郭,抚州城南人。龙牙禅师曾跟随良价禅师学法,得到良价禅师的真传。龙牙禅师悟道之后住持长沙龙牙法济禅寺,故人称龙牙禅师。后唐同光元年八月示疾,九月十四凌晨,结跏跌坐入化。世寿89岁,戒腊69夏。

  作为一个诗僧,龙牙居遁禅师写了很多阐释佛理,劝人看淡名利,轻松度日的诗歌。他的《人若无心处处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云:

  粉壁朱门事甚繁,

  高墙大户内如山。

  莫言山林无休士,

  人若无心处处闲。

  在这首诗歌中,龙牙禅师将朱门富贵之人的富庶繁华生活与在山林中修身养性的修行之人清净悠闲的心态作对比,意在说明富贵并不值得人去羡慕,处于山林中心无挂碍的生活才是最惬意的。诗歌前两句说,那些被粉刷一新的墙壁、漆着朱红色大门的院落,通常都是豪门巨富所居之所。在世俗人眼中,这样的高宅大院是令人羡慕和向往,但是生在富贵之家的人,他们身心并不安闲,他们每天忙于应酬各种事务,有时忙得连饭也来不及吃,觉都睡不安稳。有很多人看到有钱人高高华丽的围墙,觉得很羡慕。殊不知,在这高墙大院内,人我是非,猜疑妒忌、权势争夺、贡高我慢等心态就像层层的山峦一样阻碍着人们,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真情可言。

  在说过高门大院的纷争之后,龙牙禅师接着把话题转向深山隐居者。禅师劝人不要认为人人都像富人一样贪图名利。其实在山林之中有很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万事都能看破放下的休士。他们因为心无挂碍,能够过一种朝逐野鸟去,暮伴白云归的悠闲生活。他们心中没有俗世的名利之争,不会患得患失,心境清净悠闲,这才是一种悠闲自得的人生境界。

  龙牙禅师这首诗歌的中心就是人若无心处处闲。诗中的无心是劝人不要执着于外物,不要被外境所转,不要计较是非恩怨,不要在意名闻利养,做到少欲知足,心境自然悠闲自在。这种悠闲是内心的清净无染,也许此时你自己在做各种事务,身体是忙碌的,但心境却是宁静愉快的。这种心境正如唐代的庞蕴居士在诗歌中所说: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铁牛不怕狮子吼,恰是木人见花鸟。

\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

  心境如如只个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庞蕴居士在这首诗歌中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与影响,即使各种繁杂的事物都围绕在你的跟前,你也会视而不见,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任何影响。这种无心的心境就像一个没有任何感情的铁牛,丝毫不怕狮子怒吼一样。又像花鸟遇到没有情识的木人一样,一点也不会感觉到害怕。庞蕴居士认为,一个人的心境若能达到这样不被外境所动,就用不着担心成不了佛道了。

  佛教的修行,其实就是在让人修心,即让学佛者那颗烦躁不安,向外驰求的心安住于道上,从而不被外境所转。龙牙禅师诗句中的无心与庞蕴诗歌中的无心一样,都是借禅意来表达禅者无所挂碍的心境。这种心境就是佛教中所讲的无心,即心无所取、无所住,排除一切欲念,悟得我、法两空。心不执着于外物,才能体会到佛家的智慧,达到禅的境界。实际上是借此强调一种任运随缘的生活,表现诗人的超世脱俗之趣。

  龙牙禅师的人若无心处处闲中的无心其实就是一种心闲,心闲了人就会活得轻松自在。宋代高僧法演禅师在《心闲到处闲》的诗歌中也表达了这种心境:

  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

  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

  法演禅师这首诗歌是一首劝世诗,诗歌多用俗语,使人一读便知道其中的禅意。首两句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劝告世人不管是在闹市中生活还是隐居在深山之中,只有心无挂碍才会过得轻松自在、心情舒畅。如果心中有挂碍,放不下世间的功名富贵、名闻利养,即使你躲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之中,也会整天烦恼重重,身心不得自由。反之,如果你能够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人我是非,那么即便你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生活,内心也不会受到尘世喧嚣的干扰,与生活在没有人烟的深山一样。

  法演禅师的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两句诗,告诉人们如何做到心闲到处闲。法演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能生活得任运逍遥,是因为常常被人我是非和功名富贵等虚无缥缈的东西充塞了心田。心中有挂碍的人,会时刻都在计较着。因为他们心中有永不满足的贪心和嗔心在支撑着自己,他们就会整天为本可不去贪求的世事而奔忙,永远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法演禅师认为,是非功名都如梦幻泡影,纵然你在人我是非中取胜,你除了对别人造成伤害之外,对自己没有一点益处。其实,是非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事情,当你面对是非时,如果对之置之不理,这些是非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宋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也劝人要做到心中无事,认为这样才能生活得心情舒畅,轻松自然。禅师在《春有百花秋有月》一诗中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是佛门中最为流行的诗歌,也是劝人看破放下心中痛苦烦恼的最好的劝世诗。禅师认为人世间随时都可以发现自然的美景,春天有百花争艳的美景,可以陶冶情操;夏天有习习的凉风,给人带来凉爽:秋天有皎洁的月光,令人心旷神怡;冬天有白雪皑皑,给人以冰雪高洁的遐思。一个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种心境。如果你的心情好了,心中没有烦恼挂碍了,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欢乐,你也会感到在世间处处都充满温馨。

  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了。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在的生活。

  日本著名高僧梦窗国师(1275―1351年)曾开创了位于京都岚山山麓的天龙寺,闻名于世的日本相国寺奉梦窗国师为开山祖师。梦窗国师在佛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在中日禅宗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梦窗国师毕生憧憬自然,酷爱深山幽谷,培育了众多禅门弟子。他曾作有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心头无事一床宽》的诗歌: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诗歌的意思是说,人间沧海桑田,世界成住坏空,人心生住异灭,人生生老病死,一切都在变异,就像青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黄山一样。如果一个人能够证悟真如本性,找到自我,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那么无论世事再怎么样变幻无穷,都不会干扰你的清净之心。诗歌最有哲理性的诗句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眼中有放不下的世事,没有宽容之心,即使给你整个世界,你还会生起种种埋怨。如果对世事看不破,放不下,你会生活得十分痛苦。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看破、放下一般人所放不下的各种烦恼痛苦时,他才会活得安闲自在,心无牵挂。这样即使他的生活很清贫,所生活的环境十分狭小简陋,他依然会感恩知足,能够活出安然的境界。

  总之,只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心中不挂碍于身外的各种世事,做到内心清净无染,你就能享受到人若无心处处闲的禅者心境了。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成语名称以私废公成语拼音yǐ sī fèi gōng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