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巨赞法师:试论唐末以后的禅风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10 09:41:58
禅宗发展至唐末,禅师们在上堂、小参、拈古、勘辨时所用的语句,大都讲究修饰,有时还用对偶很工整的韵文,如唐懿宗咸通年间,有僧问夹山灵泉禅院的善会禅师:“如何是夹山境”?善会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禅境诗情,极为浓郁,因而传诵一时,夹山也被禅子们称为“碧岩”。其后数十年,法眼文益禅师在《宗门十归论》里说: “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未事。任情直吐,

禅宗发展至唐末,禅师们在上堂、小参、拈古、勘辨时所用的语句,大都讲究修饰,有时还用对偶很工整的韵文,如唐懿宗咸通年间,有僧问夹山灵泉禅院的善会禅师:“如何是夹山境”?善会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禅境诗情,极为浓郁,因而传诵一时,夹山也被禅子们称为“碧岩”。其后数十年,法眼文益禅师在《宗门十归论》里说:

“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未事。任情直吐,多类于野谈;率意便成,绝肖于俗语。自谓不拘粗犷,匪择秽孱,拟他出俗之辞,标归第一主义。识者览之嗤笑,愚者信之流传,使名理而寝消,累教门之愈薄。不见《华严》万偈,祖颂千篇,俱烂漫而有文,悉清纯而靡杂,岂同猥俗,兼糅戏谐。在后世以作经,在群口而为实,亦须稽古,乃要合宜。苟或乏于天资,当自甘于木讷,胡必强攀英俊,希慕贤明,呈丑拙以乱风,织弊讹而贻戚,无惑妄诞,以滋后羞。”

一代宗师,这样竭力提倡语句的修饰,自然会影响禅风(宗门的风气),而法眼自己也经常用诗偈说法。如《冷斋夜话》卷一云:

“宋太祖将问罪江南,李后主用谋臣计,欲拒王师。法眼禅师观牡丹于大内,因作偈讽之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后主不省,王师旋渡江。”

这段记载如果是实在的话,则法眼不但以诗偈谈禅,而且又以之论政,在这样的场合,语句当然非讲究修饰不可了。

法眼圆寂之后二三十年,汾阳善昭禅师创为颂古,在上堂、小参等方面所用的诗偈就更多。《补续高僧传》卷六云:

“颂古自汾阳始,观其颂布毛公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获心安。’与胡僧金锡光偈,看他吐露,终是作家,真实宗师,一拈一举,皆从性中流出,殊不以攒华叠锦为贵也。”

其实,在《汾阳无德禅师语录》里,诗歌偈颂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真可以说是“烂漫有文,清纯靡杂”了。

稍后于汾阳的雪窦重显禅师,素以“工翰墨”见称,他在未悟道的时候追慕诗僧禅月贯休,有诗云:“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青山送又迎。”造句清新,意境深密,的是诗中上品。他得法于云门宗的智门光祚禅师之后,意境更高,造句更奇,如他在就任雪窦寺住持的时候,上堂云:“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气韵高卓,似有过于善会禅师的答“夹山境”。

云门宗的开山祖师文偃禅师,气象阔大,机锋迅利。法眼禅师在《宗门十规》里以“函盖截流”四字称颂他。“函盖”就是云门“三句语”中的“函盖乾坤”。缘密禅师(云门的弟子)颂云:“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是就体上说的。“截流”也就是“截断众流”,缘密颂云:“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瓦解摧。”是就用上说的。体上一切现成,用上纤尘不立。云门说法,雷奔风卷,纵横变化,总不出此范畴,而具体表现在他的“一字禅”上。

可是他的语句,有时不免像法眼所非议的“野谈”或“俗语”,当时有人嫌他“太粗生”。二传至智门光祚禅师则有所改进,如智门颂文殊白椎公案云:“文殊白椎报众知,法王法令合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不待眉间毫相辉。”格律声韵都很工稳。

雪窦久受智门的熏陶,又受了汾阳等人的影响,他的文学天才和宗门悟境就融结为《颂古百则》,成为法眼所说“歌颂制作”的典型。《颂古百则》所引用的公案,除《楞严经》二则、《维摩经》一则、《金刚经》一则外,其余九十六则中,以云门宗的公案为重点,云门文偃禅师一人的公案共有十五则,就是一个证明。至于理境,也像他的其余六种著作一样(雪窦有《洞庭语录》《雪窦开堂录》《瀑泉集》《祖英集》《颂古集》《拈古集》《雪窦后录》七种),发扬了“函盖截流”的主旨。所以《补续高僧传》卷七说:“云门一宗,得雪窦而中兴。”

可是雪窦的《颂古百则》得到临济宗杨歧派圆悟克勤禅师在住持夹山灵泉禅院时,加上评唱,组成《碧岩录》(或称《碧岩集》),而被当时的禅僧们称为“宗门第一书”。

这一事实说明,禅宗从唐末发展至北宋,不但在语句的修饰上达到了空前成熟的程度,而且在宗派之间也倾向于合流。《续传灯录》卷七《杨岐方会禅师传》中云,“其提纲振领,大类云门”。

又,宋高宗绍兴三年耿延禧《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序》云,“佛以一音而演说法,故一切法,同此一音。三世诸佛此一音,六代祖师此一音,天下老和尚此一音。……昔杨岐以此音鼓簧天下,至圆悟大禅师,此音益震”。

可见,临济宗的圆悟禅师,根据云门宗雪窦禅师的颂古,加以评唱,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续传灯录》卷二十五《克勤禅师传》云:

会部使者解印还蜀,诣祖(法演)。

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提刑应,喏!喏!

祖曰:“且子细。”

师适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

祖曰:“他认得声。”

师曰:“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甚么却不是?

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

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

祖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圆悟从小艳诗悟人,悟后诗偈深得诗中三昧,可见也是一个极有文学天才的人。他引雪窦为同调,评唱《颂古百则》,当然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

圆悟在雪窦《颂古百则》的每一则公案和偈颂的前面加上总论式的“垂示”,又在公案和偈颂的每一句下面附以短小精悍的“著语”,然后分别在公案和偈颂的后面,用大段文字拈提宗旨和交代公案的源委,给予参禅的人以很大的方便,所以当时用“丛林学道诠要”、“留示丛林,永垂宗旨”、“欲天下后世知有佛祖玄奥”等语赞美它。

禅宗五宗七派的祖师们本来各有机用,不易“凑泊”,自《碧岩录》出而有“敲门砖”可寻,禅风又为之一变,因而引起当时一部分禅师们的愤慨,《禅林宝训》卷下引心闻昙贲禅师之说云:

“天禧间,雪窦以辩博之才,荚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当世学者,宗风由此一变矣。逮宣政间,圆悟又出已意,离(厘)之为《碧岩集》,彼时迈古淳全之士,如宁道者、死心、灵源、佛鉴诸老,皆莫能回其说。于是新进后生,珍重其语,朝诵暮习,谓之至学,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学者之习术坏矣。”

心闻禅师和道宁禅师等虽然不同意《碧岩集》的作法,可是“新进后生”护拥它。据延佑年间径山住持希陵的《碧岩录后序》云:

“大慧禅师(圆悟的弟子)因学人人室下语颇异,疑之,才勘而邪锋自挫,再鞠而纳款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记来,实非自悟。”

这大概就是“新进后生”护拥《碧岩录》的原因,也由此而发生了弊病。又《禅林宝训》卷下云:“今人杜撰四句落韵诗,唤作钓话,一人突出众前,高吟古诗一联,唤作骂阵,俗恶俗恶,可悲可痛。”

这或者可以说是更大的一种流弊了。因此大慧禅师要把《碧岩录》的刻版毁掉,企图杜绝“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舌”的禅病。不过,大慧禅师并没有能够杜绝这种“禅病”,因为毁版之后不久,就重行刻版,而且在重刻的《序》《跋》上有这样说法:

“圆悟顾予念孙之心多,故重拈雪窦颂;大慧救焚拯溺之心多,故立毁《碧岩集》。释氏说一大藏经,末后乃谓不曾说一字,岂欺我哉。圆悟之心,释氏说经之心也;大慧之心,释氏讳说之心也。禹稷颜子,易地皆然,推之挽之,主于车行而已。立语虽似调和,而用意则为《碧岩录》张目。”

说明《碧岩录》的影响并未因大慧毁版而有所动摇。为什么?我以为应该研究一下心闻禅师所说的“笼络当世学者”一语。禅宗的集大成者惠能禅师(即六祖)本来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出世之后,为了直指心性,语句都很质朴平实,后来的禅师们如青原、南岳、马祖、石头、百丈、药山等等,都亲自开山种地,参加劳动,所用语句也大都开门见山,质直无华,所以只要机缘凑合,村姑野老也可因而悟道。如马祖位下的凌行婆和以后的台山婆、烧庵婆等,见地透彻,机锋灵活,并不让得道的高僧。可见当时的禅风,比较接近于人民大众。

后来禅宗的影响不断扩大,士大夫们逐渐被吸引到禅宗方面来。冠盖莅临禅门的次数愈多,村姑野老们自在参禅的机会就愈少,到了北宋,禅宗门下,除了禅和子以外,就只见士大夫们憧憧往来,很少有村姑野老们的足迹。翻开《雪窦禅师语录》,就可以见到雪窦禅师和曾公会学士的交谊之深,和驸马都尉李文和、于秘丞、沈祠部等也常有往还,他的荣任雪窦寺住持,就是出于曾公会的推举。

圆悟禅师和士大夫们的来往更密,他经常为运判、侍御、待制、朝散、安抚、少保、典御以及贵妃、郓国大王、莘王、济王等达官贵人上堂说法;历任名刹的住持,也都出于士大夫们的推举。

士大夫们鄙视劳动,爱好“斯文”,所以禅师们就不得不抛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锄头,拈起吟诗作赋的生花之笔来了,所谓“笼络当世学者”似乎可以从这里去体会。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禅宗史上的这一个发展,而是说明,自唐末至北宋,由于禅师们逐渐脱离人民大众以笼络士大夫们,禅风由质朴而变为讲究修饰语句,影响所及,极为深远,愈到后来就愈甚。

这里不妨再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一个例子是:著名的禅师舞文弄墨,一般禅和子们也依样画葫芦。

如雪窦禅师在杭州灵隐寺上堂说法,有僧问:“宝座先登于此日,请师一句震雷音!”师云:“徒劳侧耳。”(僧)进云:“恁么,则一音普遍于沙界,大众无不尽咸闻。”

圆悟禅师在成都万寿禅寺上堂说法,有僧问:“宝剑出匣,海蚌初开,向上宗乘,乞师直指。”师云:“横按莫耶全正令。”进云:“恁么,则坐断十方去也。”师云:“七纵八横。”进云:“宝藏拨开于此日,五叶千灯事转新。”

宾主问答,都在造句用语上费了推敲,是否可以说是“老实商量”,我以为是有问题的。大慧禅师虽然毁了《碧岩集》的版子,可是在他的语录里,宾主问答,也是如此。如他在临安明庆院开堂说法,

僧问:“人天普集,选佛场开,祖令当机,如何举唱?”师云:“钝鸟逆风飞。”进云:“遍界且无寻觅处,分明一点座中圆。”师云:“人间无水不朝东。”进云:“可谓三春果满菩提树,一夜华开世界香。”

这说明风气已成,无法改变,明知流弊甚多,也不能不随波逐流。其实大慧禅师提唱“参话头禅”,也无非是以“敲门砖”给发心参禅的人,首先欢迎的,可能是士大夫们。

“朱熹《答孙敬甫书》中有云:见《杲老(即大慧宗杲)与张侍郎(无垢)书》云:左右既得此把柄入手,便可改头换面,却用儒家语说向士大夫,接引后来学者。后见张公经解文字,一用此法。……但杲老之书,近见藏中印本,却无此语,疑是其徒已知此陋而阴削去之。”

朱熹所说的是否真实,又所谓把柄是否指参话头而言,固然犹有待于研究,但大慧用儒家言语向士大夫们谈禅,则是屡见不鲜。

如他有一次用佛教哲理对张无垢谈《论语》上的“吾无隐乎尔”,张无垢初不相契,继在游山之时闻到木樨花香,大慧随口念了“吾无隐乎尔”,据说张无垢因而豁然大悟。

这一事实,不但说明大慧禅师善于用“敲门砖”,而且把“合流”的倾向扩大到佛教以外的儒家去了,似乎比他的老师又进了一步。所以《碧岩集》的版子实际上并没有毁掉,毁掉的只是某一寺院里的木板而已。

\

另一个例子是:《碧岩集》之后,颂古、评唱的著作很多,如宋投子义青禅师颂古、元林泉从伦禅师评唱的《空谷集》、宋天童正觉禅师颂古、元万松行秀评唱《从容庵录》等,也都非常有名。

此外如宋法应集、元普会续集的《颂古联珠通集》四十卷,汇集了四百二十六位禅师的三千多首偈颂,几乎对禅宗门下流行的公案都有了解说。元道泰编集的《禅林类聚》二十卷,把禅宗丛林里所接触得到的人物、法事和用具等等都系以历代禅师们举唱的偈颂和法语,给了丛林负责人应用上很大的方便。清代集云堂编次的《宗鉴法林》七十三卷,收集更广,方便也更多,禅师们一篇在手,头头是道,几乎可以不必参禅了,宗门自此而衰。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成语名称以终天年成语拼音yǐ zhōng tiān niá...

以肉啖虎 以肉啖虎

以肉啖虎...

以耳为目 以耳为目

以耳为目成语名称以耳为目成语拼音yǐ ěr wéi mù成语...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