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巴蜀佛教二题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10 09:41:30
一、四川早期佛教的传入路线在讨论我国现存的早期佛教图像遗存时,四川乐山、彭山东汉崖墓中发现的具有佛像特征的浮雕和陶塑作品,最值得注意。其中,乐山麻濠崖墓享堂门额上的坐佛像,头有圆光,着通肩式大衣,结跏趺坐,右手作施无畏印;乐山沛子湾崖墓后室门额上坐佛像,头有圆光;袁山崖墓所出钱树陶座底部的一坐佛二立侍像,头有肉髻,着通肩衣,结跏趺坐,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似牵衣端。这三处崖墓,从出土陶俑、陶屋、画像

一、四川早期佛教的传入路线

在讨论我国现存的早期佛教图像遗存时,四川乐山、彭山东汉崖墓中发现的具有佛像特征的浮雕和陶塑作品,最值得注意。其中,乐山麻濠崖墓享堂门额上的坐佛像,头有圆光,着通肩式大衣,结跏趺坐,右手作施无畏印;乐山沛子湾崖墓后室门额上坐佛像,头有圆光;袁山崖墓所出钱树陶座底部的一坐佛二立侍像,头有肉髻,着通肩衣,结跏趺坐,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似牵衣端。这三处崖墓,从出土陶俑、陶屋、画像石题材技法和附近相同崖墓所出顺帝永和(136—141年)、桓帝延熹(158—167年)纪年标记看,当属东汉末年遗物。三处佛像年代明确,且皆着通肩式大衣,右手作施无畏印,已具西北印度犍陀罗佛教的仪轨特征。这是目前已知国内东汉末佛教图像遗存,包括沂南画像石墓和尚有争议的孔望山摩崖造像等遗存中,其规范程度和标准样式最为典型的佛像,它们已有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和较多的外来佛教造像作风。饶有兴味的是,这些佛像或刻于崖墓门额之上,取代了原来雕刻东王公、西王母之类神仙的仙置;或塑于钱树底座之上,表明当时的佛教崇拜曾和中国传统的社祀活动结合在一起。国内最早的佛像,混杂于表现世俗生活乃至神仙道术的图像中而出现,这正由于中国佛教尚处于传播的早期阶段所决定。这种情况,也恰好说明,乐山、彭山等地的早期佛像,是由东汉时的当地四川人所创制,而决非舶来品。

\

一般认为,公元一世纪末到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就在此时,四川乐山、彭山一带出现了由当地雕塑的、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佛像作品,这应该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像乃至早期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四川地区在东汉末年已传人佛教,而且在民间有一定程度的信奉,殆无疑义。当然,信奉者的宗教意识尚还模糊,佛陀还依附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和民间祠祀,属于佛教的初传阶段。

问题在于,四川的佛教传自何方?从种种迹象看,来自中原地区的可能性极小,我们有必要考虑自印度输入的途径。《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

及元狩元年(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即印度)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道便近,有利无害。张骞向汉武帝建议:从蜀中经身毒而通大夏,“诚通蜀,身毒道便近”。然而,由于昆明闭道,“身毒道”未能通。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西南夷金部归附汉王朝,汉以其地置永昌都,是为川缅入印度道的最终开通。由四川、云南,即经永昌至缅甸、印度乃至海西(大秦)的交通,也就是从西川南道传人佛教的通路。四川与印度发生联系的这条路线,主要的两途,一条即汉武帝以来试图开通的道路,自四川人云南,走昆明(滇),经大理、保山之间的昆明夷,入腾冲(滇越),再至缅甸,西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腾越)至孟加拉,溯恒河西北到克什米尔(厨宾),复西行至阿富汗(大月氏)。这是汉迄隋唐中印间使用频繁且近便的一条通道。另一条即自永昌郡西行“循海而南”的永路,乘舟行至缅甸出海中,转乘海船由海路至印度及海道诸国。

从四川北道传人佛教的通路,主要指由羌中通西域道,即由益州(成都)上溯至泯江上游后,或傍积石山至格尔木,再西行至鄯善;或北上至西宁,傍西海(今青海湖)至格尔木,再至鄯善。自鄯善复沿昆仑山北麓至于阗,由于阗而至西北印度。此后,南朝联系西域的通路,也是走水路由建康到四川,再走羌中道自青海人西域。

有人根据四川乐山、彭山两地发现的东汉佛像和《汉书》所记张骞在大夏见蜀布、邛竹杖事,论证从成都南下川缅一线的“南藩古道”,是佛教及其艺术传人四川的另一条陆上“丝绸之路”。彭山、乐山属汉末的益州北部地区,据现有实物资料,乐山以南的古道沿线,特别是川缅人印度道上的永昌郡,即益州南部地区,却并未发现早期佛教和佛教遗迹。按南诏立国统一云南(开元二十六年,738),当地主体民族乌蛮和白蛮中流行以巫鬼教为主的原始宗教。关于佛教传人云南的渠道,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印度阿萨姆邦通过上缅甸,进入云南大理地区;另一说是由西藏地区直接传人云南大理。一般认为前一说较为可信。据邓川大阿拶哩(阿阁梨)段公墓志:

唐贞观已丑年(629),观音自乾竺(西北印度)来,率领段道超、杨法律等五十姓之僧伦,开化北方,流传密印……迨致南诏奇王之朝,大兴密教。这是目前所知佛教传人云南最早的记载。但在南诏初期,佛教势力还不大。贞元十年(794)唐王朝使者与南诏王会盟,祭祀天、地、水三官和五岳四渎及管山谷诸神灵,在这种隆重的典礼中还看不到佛教僧侣的作用。云南如此,益州南部地区的情形也大致相类。据《后汉书·南蛮西南第传》等书的记载,以益州郡为中心的滇东、滇西地区各夷人部落,还处于母系氏族社舍的原始状态,当地夷人或“俗好巫鬼禁忌”或崇拜“山神海灵奇禽异兽”。宗教的传播是与传播地区的社会发展状态相适应的。处在原始宗教意识笼罩下的地区和部落,实难接受高层次神学宗教的浸润。具有明显“人为”色彩的佛教,很难与自然灵物崇拜的信仰取得和谐一致。佛教经过这里,至多只是“过路客”而已。

相反,乐山、彭山所在的益州北部地区,早在西汉初社会经济文化已很发达。东汉中期以后,道教也在蜀中流行。这就是佛教传人并得到发展的先决条件。应该指出,四川汉代崖墓这种建筑形式,其后曾对具有地方特点的四川石窟摩崖系统产生过影响。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出土的“西凉曹比丘释玄嵩”所造齐永明元年(483)无量寿、当来弥勒成佛二世尊像以及蒲江龙拖湾发现的西凉嘉兴之年(417)题名碑记,均为西凉遗迹。这就为论证羌中、青海、西域的佛教传人路线,提供了值得思考的新线索。至于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大批南朝佛像以及法国人色伽兰(Segaran)解放前在绵阳东八里平阳汉阙上发现的南朝梁大通三年(529)补凿佛像,也都在南朝一青海一西域的通路上。这都说明,羌中通西域的路线,更有可能是佛教传人四川的主要通路。

二、从五台到峨眉:澄观的“三圣圆融观”和华严三圣像

作为文殊菩萨圣地的五台山,与华严宗历代大师素有渊源。台怀镇大寺显通寺,相传前身为后汉明帝时所建的大孚灵鹫寺(事实上可能为北魏孝文帝时建寺)。到唐武则天时,新译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因经文中有文殊菩萨住清凉山之句,改称大华严寺。而据《广清凉传》,则因澄观在大孚灵鹫寺著《华严经疏》,受敕改名大华严寺。不论如何,今日的显通寺,在唐代是因《华严经》因缘而改名大华严寺的。

澄观{738—839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华严宗的集大成者,被尊为华严第四祖。据说,唐德宗、宪宗因他长住清凉(五台)山赐号“清凉”,遂被称为“清凉国师”,可见他与五台关系之深。现在显通寺门二柱上的联书“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即出于澄观《华严经疏》中序文之一节。显通寺铜殿内,过去还曾祀有澄观像。

大历十一年(776),澄观登谒五台山,巡拜五台,寻访文殊灵迹,遂得拜见文殊菩萨的真容。然而,澄观并不满足。因为,文殊菩萨象征智,普贤菩萨象征理,而体现智理不二的当体是毗卢遮那佛。于是,他离开五台山而参谒普贤菩萨的圣地峨眉山,目的是拜见普贤菩萨。当时,登临峨眉并非易事,山道险峻,但他以极大的毅力登攀,终于得拜普贤菩萨的圣容。由于,澄观豁然悟解到文殊、普贤和毗卢遮那三圣圆融之念。他此后著《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即有可能是他自五台到蛾眉这一段经历的体验。

在峨眉山参拜普贤菩萨后,澄观又回到五台山,住大华严寺,并应寺主贤林和尚之请,宣讲《华严经》。此时已觉悟三圣圆融的他,深感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文章繁杂、文义简约,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于是,从兴元元年(784)正月至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经4年,在五台山寒冷的环境中,澄观完成了六十卷《华严经疏》。此后,他还应贤林之请,在显通寺宣讲新著经疏。澄观后来被称为华严经疏主。

澄观在《华严法界玄境》中,提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念容观的“三观”思想,实际上就是华严宗“四法界”的思想。在澄观以前,自北齐文宣王高洋始立华严斋会,华严信徒设华严斋会行华严忏法,礼拜卢舍那佛和十方佛。称佛名号,修普贤行,往生贤首国。例如,唐益州宏法师,志在华严,劝士俗、清信等五十或六十人为一福社,人各诵《华严》一卷。每十五日,一家设斋。庄严道场高座,供社主升座,余徒复位。各诵其经,毕而方散。又《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有:“真丹国土有菩萨住处,名那罗延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之句。五台山南台有那罗延窟,河南安阳宝山大住圣窟亦名那罗延窟。该处石窟系隋代高僧灵裕于开皇九年(589)开凿,窟门外侧浮雕那罗延神王(右)和迦毗罗神王(左),窟内三壁分别雕凿卢舍那佛(中)、弥勒佛(东)和阿弥陀佛(西)龛像,由此可见当时华严系统佛像之一斑。

但是,自澄观创“三圣圆融观门”说后,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像,开始流行起来。或许是由于澄观自五台至峨眉后才形成这一思想,这一华严三圣题材在四川似乎更为普遍。其中,资中重龙山93龛华严三圣像雕于大中八年(854)以前,属中唐遗物,为此一题材中较早者,窟中毗卢遮那佛螺髻,胁侍迦叶与阿难二弟子,两侧浮雕天龙八部众。文殊、普贤菩萨分镌于左右壁,各骑狮、象,各有一胁侍菩萨。门外侧各雕一身力士像。从雕刻技法和题材布局看,此一窟已呈成熟状态。此后,这一题材广泛见于四川各石窟中,如五代时的安岳圆觉洞49、63窟,宋代的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安岳华严洞等,规模日益宏大,雕饰更加繁丽,内容更为庞杂。关于华严三圣像的分期与内容排比,因本文所限不多赘述,只得以俟他日了。(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