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居士入寺经常易犯的规矩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10 09:36:46
进入寺院或道场 不论是常住还是外来参学者 一切随众是第一原则 第一戒律 随众就是不破坏六和 不破坏僧团的根本 即使这个寺院有一些你认为 或者大众都认为是错误的不如法的规矩 你都必须按照这个集体的要求去做 假如觉得这里不适合您 以后不再来这里就是啦 这很正常无可厚非 这就是随众的意思  一 不许在各处佛菩萨尊像前 经书法器 大殿偏殿 厨房 斋堂 寮房等处放屁  二 入寺拜佛 当天不得吸烟饮酒食肉 小
进入寺院或道场 不论是常住还是外来参学者 一切随众是第一原则 第一戒律 随众就是不破坏六和 不破坏僧团的根本 即使这个寺院有一些你认为 或者大众都认为是错误的不如法的规矩 你都必须按照这个集体的要求去做 假如觉得这里不适合您 以后不再来这里就是啦 这很正常无可厚非 这就是随众的意思
  一 不许在各处佛菩萨尊像前 经书法器 大殿偏殿 厨房 斋堂 寮房等处放屁
  二 入寺拜佛 当天不得吸烟饮酒食肉 小五荤等 参加佛事佛七法会 更应提前多日沐浴更衣吃全素 以免身体的气味影响他人集体共修
  三 在寺院食宿 必须交食宿费 不可蓄意白吃白住 即使寺院许可不收费用 也当尽力如数交付 除非自己福薄无力 又实有诚心而为修行 必须如实告明 征求当家师父同意 这种情况下当以修行为重 也不要因为面子而耽误修行 原则是修行第一 修行最胜
  ,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
   成熟的稻穗向下垂----拜佛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这样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不了解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
   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
   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
   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 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第二节、 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第三节、 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

\

、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具体称呼如下: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号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

\

,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第四节、 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第五节、佛门日常礼仪
  一、入
   1、消假--回寺院后,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三、 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四、 斋堂仪规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为过堂。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五、 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第六节、供僧
僧者为众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称为“福田僧”,能令众生植福故。昔日目犍连尊者,为求亡母脱离饿鬼之苦,佛陀告之于 七月十五日 结夏圆满之佛欢喜日,设大斋会供僧,以盂兰盆盛物,等心供之。以此供僧功德,目犍连母得脱恶道,此是七月盂兰盆会之由来。故知以神通著称的目犍连尊者尚须假供僧之德度脱亡母,更何况一般凡夫;故佛弟子亦应修供僧法以积己之福。
供僧除于盂兰盆会行之以外,可随时于所知的僧寺供养,或平时、或节日、或僧做大斋会集百千僧时,佛弟子均可随喜参与,随力供养。供养物以斋饭菜茹、水果、衣服、日用品、金钱等皆可。(关于寺院只收食品物品,不收金钱供养的说法,是没有戒律依据的,僧人有 手不持金钱戒,并不存在寺院道场不许接收众生金钱供养这一条。手不持金钱这条戒律也是在有大量居士护持寺院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居士发心代为管理财务,或僧人外出时随从而行,则无法圆满此戒。)
供僧宜以僧团为单位平等布施,不应单独私自供养僧人,私自供养与私自接收供养,都会破坏僧团的六和,于现前僧众不论僧尼、老少,学问高低,皆以平等心供养之。供养时,亲手一一奉之;若女众供男众或男众供女尼,则应以小盘垫之,勿亲触,以表对僧戒恭敬之心。若供僧斋饭居士宜随待在旁,待僧食毕祝愿后方离。所余饭菜,若僧舍 于白衣 居士则可共分食之。
供僧重在以恭敬心供养,供养物则随力所能,若多亦无妨。然而最为如法的供养,是直接表明供养常住三宝,任其所须随意使用,因为在寺院一切供养都是专款专用,这样更为有利于寺院把钱用在道场的急需上。既以供养之物则随僧受用,因佛弟子发心供养,则功德已成,余则不应妄动心念过问僧众之使用。第七节、放生
放生是佛弟子履行菩萨道的方法之一。佛门对三恶道众生 种种济度方法,譬如饿鬼道众生,以焰口、蒙山济之;地狱众生有地藏法门度之;而对畜生道众生,最直接的方法即时给予生命的救度——放生。虽然畜生身苦,但蝼蚁尚且贪生,侳生对生命的执着,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被宰杀的痛苦,可说是世间之至苦。是故佛弟子应常行放生,以免畜生受于极苦。
入生应于有因缘时随时力为之,如遇畜生受缚或将被杀,应及囬救之。若举行放生法会,则应避免商人事先大肆搜捕供用,而失放生之精神。放生时,先为其说三皈依及简白的佛法开示,令其种下佛法种子,而后携至适当场所放之。
佛弟子常行放生可长养慈悲心,不仅能对亲人眷属慈悲,对人、乃至广及一切众生,皆能以悲心待之而消除嗔恨、恶念。并以是善法得善果:长命、少病、身体健壮、精神充沛之报体,所以佛弟子应常行放生。
今世人以环保之事而抨击放生者,实失大利,并误导于人失大慈悲心;;须知放生是于众生将被杀戮而解救之,既免众生之苦痛,又增吾人慈悲福德,其利大哉大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成语名称以胶投漆成语拼音yǐ jiāo tóu qī成...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成语名称以肉驱蝇成语拼音yǐ ròu qū yíng成...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成语名称以能问于不能,...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