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对佛教振兴之展望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10 09:34:28
佛教与儒、道之比较佛法精妙绝伦,如一剂良药,不仅治人,而且治世。与此同时,佛法又如大海般博大精深,我们都如盲人摸象般,只能对她做片面的认识。因此,人们对她的评价有褒有贬,并不相同;但是当你真正深入到佛法之中,并且对她有了正知正见,你会发现,她处处都闪烁着智慧与真理的光芒。我们不妨试着把佛教与儒、道做个比较,从而对佛教做一个较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东传华夏,经过传播、发展、壮大,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

佛教与儒、道之比较

佛法精妙绝伦,如一剂良药,不仅治人,而且治世。与此同时,佛法又如大海般博大精深,我们都如盲人摸象般,只能对她做片面的认识。因此,人们对她的评价有褒有贬,并不相同;但是当你真正深入到佛法之中,并且对她有了正知正见,你会发现,她处处都闪烁着智慧与真理的光芒。我们不妨试着把佛教与儒、道做个比较,从而对佛教做一个较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东传华夏,经过传播、发展、壮大,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冲撞,于唐宋时期,学术界便普遍流传着三教合一的说法,但三教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

\

儒教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积极涉世,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完善自我价值。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佛教与之相比就显得消极黯淡了许多,其实这是对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思想没有正确认识而产生的误解。真正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独善其身,而是提倡人间佛教,要求所有信众都要以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做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佛教的出世是为了完善自我能力,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我们不难发现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后面有着浓重的功利思想,而佛教所做的一切都是慈悲心的体现,这种完全不计自我得失的行为比之儒家思想更让人感到亲切。

儒家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只注重人生,不注重人死。“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对生命的认识,远没有佛教严谨、深刻。因此儒家为约束人们的行为,把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三纲五常,鼓吹成不可违背的自然法则,其约束力仅仅靠个人道德修养和良心反省来维持,势必显得脆弱无力。而佛教在缘起法则上建立起的因果说,比之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和真理性。佛教提出在轮回的基础上因果是通三世的,并且倡言一切行为都是自 作自受,否定并批判了宿命论、神意论及断常二见等。因果说以简明的思维方式,严密的推论逻辑,很容易被众人接受。为使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佛教大力宣扬如五戒、十善、慈悲、报恩,乃至大乘菩萨救拔众苦,甘于投身地狱的精神。这些行为准则,对完善人格、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秩序,无一不起着积极作用。

道家更注重自我意识。其主旨是“与道合一”、“清静无为”,追求一种“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生活方式,要求个性彻底解放。其纵情于天地之间,放荡于形骸之外的作风的确让人心动。但道家这种逍遥洒脱,总让人感觉是一种因为没有彻底了解生命本质而表现出来的无奈与迷茫,因此很容易发展成为为我主义的纵欲思想,佛教与之相比就理智得多。学佛之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认识和自我内心的主观思考,彻底证悟生命本质,从而了脱生死,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这一切都是通过实践和反省才能参悟到,更显得可靠,并且佛教不光要求自度,更希望能让众生都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这就比道家不理世俗的清高要有意义得多了。

以上的比较,虽然粗糙而浮浅,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到佛教对个人、社会所起的积极意义。在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振兴佛教有百利而无一害,相信又一个佛教昌盛的时代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佛法无失,失在人心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佛教在沉寂中渐渐复苏。但佛教文化毕竟经历了几十年的停滞,由于人们对佛教知识的缺乏,在信仰修持过程中难免走入误区,阻碍了佛教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们在学佛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讲实际、求实惠的倾向。庙堂上的袅袅香烟,更多的是为了求福、求财、求运、求安。清朝学者纪昀有过一段非常精妙的评述:“佛劝人为善,为善者自受福,非佛降福也;若供养求佛降福,则廉吏尚不受赂,岂佛受赂乎?”如果佛接受你的供养便降福于你,那连尘世的清官都不如,就算庄严的光环,也掩盖不了满面庸俗。这本是显而易见的,但很多人还是乐此不疲。

其次,有些人把修学佛法当做一种时髦的消遣,闲暇之时,携三五朋友侃侃而谈,很有些魏晋清谈之风范,与口头禅一脉相承,以惊人的热情做着文字游戏,说起话来云缠雾绕让人摸不着头脑,同时自己也沉浸在刻意编织的所谓“禅机”里不能自拔,这种言而不行、行而不果的作风为正信者不耻。

还有一些人迷信神通,希望通过修得神通来满足自己的实际利益。更有甚者,坚信自己具备神通,与众不同,这不仅扰乱了视听,而且误人误己。先哲们对此早有告诫:“学佛不必神通,专尚神通,一心求用,妄念滋多,实足害人,陷入左道。”神通只不过是“术”的一种方便,并不是“道”的最终归宿,切不可以术害道。

此外还有不少阻碍佛教发展的因素存在。要想使佛教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这些四众弟子要完善自我,必须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克服和改正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要了解佛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她是佛陀为人类解脱生老病死而慈悲宣说的一种智识引导,其主要目的在于洗心涤性 ,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行为准则,摒弃小我,融入大我,利己利人,以顿忘人法。善恶俱消的妙湛圆明境界为最高追求目标。如果我们能了解并做到这一切,佛教兴盛就在眼前。

平常心是道

十九世纪以来,物质文明加速发展,在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人类开始面临了新的挑战。那就是精神的空虚、欲望的增长及人际关系紧张、环境状况恶化等等,改善这一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仅靠某一团体或个人的能力是不行的。但佛教在这场精神领域的战争中,不失为一支强有力的主力军。在佛教振兴的同时,这些问题就算不能迎刃而解,至少也能控制与缓和。但振兴佛教的道路在何方呢?

\

其实佛陀早为我们指明了道路,那就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把佛法与生活完美地融合起来。《妙法莲华经》上有这样的话:“一切治生产法与实相不违。”从而肯定了社会生产的意义,并且指出一切俗谛都是佛法的一种体现,佛陀还指出“方便多门”,提倡学佛者以不同身份出现在人世间,工农官学商都不妨碍学佛,任何人随时随处都可以证得佛性,学佛者不光是那种古刹孤僧的清静与玄妙,他更是扶危济困的义士。一个正信佛法的人不光要在修持上精进,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尽量使身边的环境更为祥和。佛法的根本是慈悲,我们就算不能去救度众生,也要真诚地去爱他们,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在学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乐观地承担起对社会的义务,不要时刻把自己打扮得清高绝俗,只求独善其身的做法于此娑婆世界有何益处?

佛法其实很朴素,正如马祖大师所言“平常心是道”。我们应当从眼前做起,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这是振兴佛教的正确道路,也是唯一的道路。愿大家都以地藏菩萨为修行之楷模,为把我们这堪忍世界变成美丽、富饶、安祥的佛国净土而精进不息。(信息来源:摘自《甘露》)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耳代目 以耳代目

以耳代目成语名称以耳代目成语拼音yǐ ěr dài mù成语...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成语名称以紫为朱成语拼音yǐ zǐ wéi zhū成...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成语名称以绝后患成语拼音yǐ jué hòu huàn成...

以肉喂虎 以肉喂虎

以肉喂虎成语名称以肉喂虎成语拼音yǐ ròu wèi hǔ成...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