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对初学者的教诲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1-09 09:38:04
对初学者的教诲对初学者的教诲祈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能证悟空性,找到心的本性。对初学者的教诲麦彭仁波切 造慈诚罗珠 恭译 呜呼!轮回诸事无实义,无常浮动如电戏,何时死亡无定日,必死缩短长计议。修持上师之教言,静处抉择心本性。心如闪电似风云,思维一切众念染,详加观察无基根,有如阳焰本性空,空而现乎现而空,自心原状自然住,若修稳固见心性。于师强信得加持,积资净障生悟心,故当精勤而修持。轮回诸事无实义,无
对初学者的教诲

对初学者的教诲

祈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能证悟空性,找到心的本性。

对初学者的教诲

麦彭仁波切 造

慈诚罗珠 恭译

呜呼!

轮回诸事无实义,无常浮动如电戏,

何时死亡无定日,必死缩短长计议。

修持上师之教言,静处抉择心本性。

心如闪电似风云,思维一切众念染,

详加观察无基根,有如阳焰本性空,

空而现乎现而空,自心原状自然住,

若修稳固见心性。于师强信得加持,

积资净障生悟心,故当精勤而修持。

\

应个别初学者“需修行教诲”之请求,

麦彭巴撰此学处。愿吉祥!善哉!善哉!

麦彭仁波切对初学者的教诲

《麦彭仁波切对初学者的教悔》,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修法。它属于显宗修法,不需要密宗灌顶等要求,任何人只要有信心,都可以修。

那么,初学者与非初学者的界线是什么呢?所谓的初学者,就是像我们这样刚刚学佛,还没有什么修证的人。而非初学者,就是不依靠任何药物等外在力量,仅仅通过自己的修证,也能将普通人喝了立即会死掉的剧毒喝下,而没有一点影响的人。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自己肯定不是初学者,因为自己已经学佛两三年了。如前所述,只有具有化解毒性能力的人,才算是超越了初学者的行列,大家自行对照,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了。

本论可分为前行与正行两个方面:

一、前行

1、轮回无义

呜呼!

\

轮回诸事无实义,无常浮动如电戏,

麦彭仁波切告诉我们:严格地说,任何世间的名利等等,除了能为我们提供生存的能量以外,没有更多的意义。不但没有意义,而且还像闪电一样无常,像戏剧一样无实。

虽然古人也说“人生如戏”,其它人也道听途说地跟着照搬,但人生为何像是一场戏,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其实大家还是觉得戏和人生不一样——人生是很实在的,戏曲却是虚无缥缈的杜撰。

大家都了解,世俗人除了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等以外,没有其它的理想,所谓的崇高理想、伟大理想,也就是这些。因为外在的诱惑力相当大,单凭自己的能力,是很难抵挡的,所以,世间凡夫都在这些方面投入了珍贵的生命与时间。只要发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不是滋味,然后就在互相攀比的心态中,拼命地牟取暴利、争权夺利等等。

但佛却认为,世间的名利等等都不值得那么投入,我们应该重新建立生存目标或人生目标。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提升、净化自己。

一些有钱、有势、有名的成功人士也私下告诉我们:他们在众人聚集的热闹场合受到别人追捧的时候,会有与众不同、高高在上的感觉,但真正回到家静下来以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虽然有一点身外之物,但身外之物随时都可能离开,那时自己也跟常人一模一样了。但即便如此,自己还是不能摆脱名利的诱惑。

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观念?这与我们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同事、家人、朋友给我们灌输的,都是这样的观念——要挣很多钱,发展自己的事业,让自己成为社会上的红人,别人羡慕、自己得意——因为身边的人都这样想,所以想转变也非常不容易。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我们自身却没有升级,不但没有升级,还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比一年接近死亡。人体气脉明点的结构、能量,都一年不如一年。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身体,会时常遭到病魔、衰老与死亡的侵袭。一旦死亡,当我们的意识离开肉体以后,身体在几个小时内就会腐烂变质,最后我们的身体就会在地球上消失、毁灭。但通过密宗的一些修法,就可以把我们的身体转变为金刚身。

什么是金刚身呢?

金刚是不变化、不摧毁、不分离、不虚幻等等的意思。

对身体而言,金刚身是佛智的载体,就像我们的肉体是意识等等的载体一样。

从精神的角度而言,我们现在的精神非常不自由、不自在。外界的所有东西一直在扰乱它的平静,一旦遇到外境,内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释迦牟尼佛发现,在凡夫的肉体和精神当中,可以提取佛的智慧,可以体验出佛的金刚身。通过修行,就能体验到佛陀永久不变的智慧。

世间凡夫之所以在轮回中流转,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会弃本趋末,追求外在的声光形色。

当然,虽然佛陀知道轮回毫无意义,但他也不会要求我们立即完全脱离外在物质生活,这是欲界众生不可能做到的。欲界众生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条件——饮食、氧气等等——才能生存。

佛的意思是说,外在的物质,只能作为生存的条件而不是生存的目标。

虽然每个人、每个团体都需要制定这一世的长远发展计划,但这些计划不但对我们没有真正的利益,而且还有可能是欺骗自己的一个游戏。欺骗的结果,就是剥夺了我们自己毕生的自由和时间。

2、寿命无常

何时死亡无定日,必死缩短长计议。

每个人必须得面临死亡,而何时何地死亡也不一定,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人的生命非常短暂,所以不要作过度长远的打算。

其实,死亡并不是所有的结束和终点,而是生命的转折点。生命当中有无数个阶段,死亡只是结束了其中的一段短短的旅途,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该怎样走呢?很多人就没有任何准备了,因为以前我们所有的想法和作法,都只是为了前面短短的旅途着想,其它长远的路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这可谓是真正的失败!

佛陀认为,真正的明智之举,是把下一世,再下一世的生命旅途,纳入自己的长远计划当中,至于现世的生活,就不要过度执着,要知足少欲地生活。

少欲知足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所有人通通都要到山洞里去,像米拉日巴那样吃粗粝的饮食,穿破旧的衣衫。只要不过分地浪费自己的精力、生命,能够在比较平稳的生活水平上简单、朴素地生存。既不用太穷苦,也不要太奢侈。不走极端,就是理想的生活。

首先,不过分奢侈浪费不仅对本人的修行解脱有帮助,对整个社会也是一种奉献。世人皆知,现在全球所谓的发展经济,大多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人的欲望、需求越多,能源的开发与消耗就越大。知足少欲可以避免开发过多的能源,从而减轻对大自然的破坏。

其次,不刻意节俭,强行去过太苦的生活,也可以避免在修行过程中产生烦恼。

佛陀规定,即使是出家人,只要心里没有贪欲心,不认为身外之物是了不起的东西,若能以前世的福报及种种因缘,不需要努力奋斗,自然而然就能享有五百间像五星级宾馆那样豪华的楼房,也可以随意享用,不是必须要住在破破烂烂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相对在家佛教徒来说,佛陀对出家人的要求已经是最严格的了,既然出家人都可以享受如此待遇,在家人过好一点的生活就更没有问题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华智仁波切去拜访一位上师时,在上师家里看到很多东西。

华智仁波切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在嘀咕:虽然上师是一个少欲知足的人,但他家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那位上师了知到华智仁波切的想法,便切中要害地说道:虽然你认为我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但实话告诉你,我对所有这些东西的执著,也没有你对你那个木碗的执著强烈。

很多人知道,华智仁波切有一个根本上师留给他的木碗,他非常执著这个碗。

话说回来,除了极少数前世积累了极大福报的人以外,一般的在家人并不具备不劳而获,无需勤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正常生存的条件,所以佛陀允许我们适当地投入,适当地努力。

但如果满脑子都是钱,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解决了,至于伦理道德、因果取舍、亲情良心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大错特错的价值观!

我学习佛学已经二十多年了,物理学、天文学、西方哲学方面的著作我也看过,并与有些物理学家进行过讨论、交流,最后我得出结论:只有释迦牟尼佛的理论,才是唯一的绝对真理。这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就自我吹嘘、自卖自夸,本来也没有任何人强迫我一定要跟着佛陀学。如果用尖锐的理论来推测,可以发现佛教见解、行为、修法等方面一系列的漏洞,我也不会盲目地相信、夸耀佛法。然而,在学佛以后,我不但没有找到佛教的瑕疵,而且还从中获得了真正的智慧,知道唯有佛法才是能全面地解释世界和人生的学说,所以才希望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事实的确如此,虽然其它学科,比如哲学、科学等等里面,也有很多真理,但谁也不能称之为绝对的终极真理,也不能对其全盘接受。科学家们自己也承认,科学一直都处于发展过程当中,目前还不是绝对的巅峰。

而释迦牟尼佛却已经抵达了人类智慧的巅峰,他以高瞻远瞩、卓尔不凡的视角洞彻了宇宙、轮回的本来面目,并总结、归纳出自己的经历,然后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凡夫怎样才能把自己提升到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聆听了佛陀的教诲后,沿着佛陀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也同样获得了佛的智慧,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谁也无可否认的。

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在整个世界东西方的文化中,都没有一个能够彻底升级自己的教育和方法。我认为,释迦牟尼佛的理念的确是跨世纪的思想。不仅目前如此,再过一百年左右,人类更会发觉到,佛陀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理想的标准生活方式。

虽然在整个生命当中,人类显得比较有智慧的,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人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在精神升级以后,它又可以变成怎样的。科学家最多能知道一些物质方面的知识,能创造一些新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已。

有人认为:佛教是迷信、是教条。

判断任何一件事情,赞扬也好,诽谤也好,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证据。如果根本不去研究,不加思维,只是信口雌黄“这个是迷信”、“那个是迷信”,实际上他自己已经是迷信了。

世间人就是这样——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大家不觉得是迷信,而认为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能力;对自己一窍不通的东西,却不负责任地将其贬为迷信。这都是对佛法根本不作研究的门外汉的一派胡言!

有人认为:佛教很消极。

这也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徒在干什么的浅薄表现。佛教徒有度化一切众生的崇高目标,有乃至轮回未空永无止尽的长远规划。世俗人即使再积极,也只不过是追求一世的名利而已,不可能考虑所有生命的幸福,更不可能为众生的解脱而努力;世间人的目标再长远,也充其量超不过几十年的光阴,所以,佛教不仅不消极,而是非常地积极。

作为佛教徒,首先我们要建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