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28 09:37:14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午二明归真互用分二。未初证互用之相  此引事实,以证诸余五黏,应拔圆脱,彼此互用之相。前尘,指明暗等十二诸有为相;知见,该括见闻觉知等六根。众生由于明暗等尘,而起见闻觉知等知见,属于妄知妄见,故为尘所限;眼限于色,耳限于声,乃至意限于法。今既一门深入,发本明耀,则属真知真见;此真知真见,无须一定依其本根,而可寄托余根,显发功能,是以六根得以互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17)

  午二明归真互用分二。未初证互用之相

  此引事实,以证诸余五黏,应拔圆脱,彼此互用之相。前尘,指明暗等十二诸有为相;知见,该括见闻觉知等六根。众生由于明暗等尘,而起见闻觉知等知见,属于妄知妄见,故为尘所限;眼限于色,耳限于声,乃至意限于法。今既一门深入,发本明耀,则属真知真见;此真知真见,无须一定依其本根,而可寄托余根,显发功能,是以六根得以互用。汝岂不知以下,是举事实为证。阿难当然应知,阿那律等本事。故佛云:汝岂不知,梵语阿那律陀,译云无贫,是白饭王之子。亦随佛出家,因贪睡被呵,是以发奋,日以继夜,精进办道;致使双目失明。佛教其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自此不用内之眼根,而能洞见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此即见不循眼,寄头发明。跋难陀,译云善欢喜。身为龙王,因耳失聪,用角而听。殑伽神女,是殑伽河神,译云天堂来,以此河发源于雪山顶,阿耨达池,改此主河女寄闻于眼故非鼻而能神闻香。骄梵钵提,译云牛伺,不因舌根而能尝味。舜若多神,译云虚空,以历劫无身为苦,佛放光令暂现身触。其质如风,其体元无,但能觉触。灭尽定,亦名灭受想定。修行比丘以定力将七识受想思三心所灭尽,谓之灭尽定;亦即第九次第定。前八定属有漏,此定属无漏。寂谓灭谛,得寂即已证灭谛涅槃之理,成阿罗汉,故曰得寂声闻。摩诃迦叶尊者,久已灭意根。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因心念。前连举六人,以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六人中三凡三圣。凡夫是业报使然;圣人乃修行证得。无论证得或报得,均可六根互相;况诸佛菩萨,圆伏圆断圆证,岂不互用。

  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未二示互用所以分三。中初示妄体本真

  一根返源,六根清净。既获诸相圆拔,则内心本有智光,即得显发。浮尘,指六种浮尘根;器世间,指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无而忽有谓之变,有而忽无谓之化。即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一切有为苦乐等法,皆随心光之所熔化,还复本觉真体。如汤销冰,冰即成水。众生迷时,如水成冰,碍而不畅,故六根互碍。今既一根返元,六根解脱,心光照耀,六根互用;则如汤销冰,畅通无阻。故得应一念清净无妄之心,而成无上菩提正知正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暗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申二指现量为证

  见性本来周遍法界,但因众生黏湛发光,结色成根;遂聚见于眼,离眼则无所见。若令世人急合其眼,则暗相现前。六根黯然以下有二义:一合眼之人,眼前唯睹黑暗,别无他嘱,其头与足一样不能见物,故曰六根黯然,头足相类。设有开眼之人,以手摩闭眼人体,彼闭眼人,虽不能见,但对方摩头时,知是摩头,对方摩足时知是摩足;头足一一皆能辨别,其知觉与明眼人同。据此可知见性周遍全体。其次是设有一人立于合眼人前,被人因合眼故,对立于前之人六根黯然,头足莫辨。但若以手循著对立于前之身体,外绕一匝,彼合眼人,虽不能见对方,但摩对方之头时,知是头,摩对方之足时知是足,此知头知足之知觉,与未合限时相同。据此可知手能代眼,手有眼用。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申三示以修显性

  世人皆比能缘之见,必因于外境日月灯光之明,有明方见,暗时无见。但彼合眼之人,眼前黯然无明,但以手摩,仍能自然而发觉知,然则虽灭明尘之缘,又何碍于见,故曰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此恐凡夫,忧虑圆妙未发,先销根尘,岂非空无所有?故佛举合眼人,以验见性,即在凡位,不假日月灯光之明,亦能心光自发;外境暗相,实难遮障本有心光。何况进修之土,既能根尘俱销,本具觉净明心,岂有不成圆妙之理。故曰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此中根尘俱销,即前内莹发光,所有诸相,如汤销冰。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即前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庚二决通疑滞分二。辛初明因果俱常决通初疑分二。壬初疑问

  初五句是按佛说二决定义中,初决定义。前文佛言:汝等若欲捐弃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今阿难按佛语谓:如佛言要以常住因心,方证常住妙果,因地与果觉,名目要相应。若以生灭心而求佛乘,则不相应。世尊以下,是引常住七果,皆如来果上所证,非众生因心本具。菩提,是能证之智,涅槃是所证之理,菩提是离二障而成之究竟智德,涅槃是断三惑了二死所显之理体,是究竟断德。真如,亦佛果所证真如理体,无妄曰真,不动曰如。众生迷之若失,诸佛悟之能称体起用,若得。佛性,是本觉真心,虽生佛体同,但众生迷而不觉,故为五蕴所缠,今诸佛悟证,故本觉出缠,即妙而明,即明而妙。庵摩罗识,译云白净识,又名无垢识,有人立为第九识。迷位名阿赖耶,佛位曰庵摩罗。即因修证之功,将阿赖耶中,生灭灭尽,所显真如佛性,善能分别一切诸法,而不为一切法所染。谓之白净。空如来藏,谓诸佛返妄归真后,唯一真心,更无他物,故曰空。迦叶佛云: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仁王般若经云:一切众生心性清净。六祖坛经: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皆约空藏。但属因中,今显果位之空藏。大圆镜智,是转第八阿赖耶识而成。能洞彻万物,与庵摩罗识无异。八识规矩颂云: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无垢以分别一切而无染著;大圆镜智以圆照万法而不起分别,二皆唯照俗谛理。菩提智果,则圆照三谛理。前举七种,皆佛果德,名称虽异,体性无殊,本来清净,永无垢染;本来圆满,万德俱备。体性坚固而不可坏,其性凝然不动,犹如金刚王之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故曰如金刚王,常住不坏。今欲证此不坏之常住果,必须以常住心为因,方能相契。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此疑因心无常。前佛言:离明离暗,无有见体,是指揽尘所结之根相,非指黏湛所成见闻觉知之性。见闻觉知,若离揽尘所成六根之相,便归入湛圆妙觉之性。喻除器观空,名空为同。实则空体,既不因安器成异,亦不因除器成同。阿难误解佛意,疑根之性,离尘断灭;虽然,佛于第三番破妄时曾说:识心乃前尘分别影事,离尘毕竟无体。但识心岂同于根性。阿难竟以识为性,故曰:犹如心念离于前尘本无所有。然则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之识心,作为欲获如来常住七果之修因。此岂非与佛前说,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相违?

\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

  阿难误认识心以为根性,因疑佛语相违,再求佛开示。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是按佛语。但举一根,该括其余。阿难以为眼等根性,若离尘无体,则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分别?我今进而思,退而想,前后反复,循环不断,精详微细,推究研求,既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则将谁立因,以求无上菩提。湛精圆常,是根据前文: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而按佛说,六根常住。违越诚言,终成戏论,有二义:一、在阿难之意是,佛说六根湛圆常住,而今推求本无我心及心所,则我说生灭无常,佛说是常,岂非违越诚实之佛语,而成戏论。其次是,佛最初说六根常住,今又说六根离尘无体,自语前后相违,终成戏论。云何可说,如来是真实语者?我实不解,唯愿世尊,垂大慈悲,开示我等愚顽无知,犹如童蒙之吝执。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

以胶投漆成语名称以胶投漆成语拼音yǐ jiāo tóu qī成...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成语名称以肉驱蝇成语拼音yǐ ròu qū yíng成...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成语名称以能问于不能,...

以耳代目 以耳代目

以耳代目成语名称以耳代目成语拼音yǐ ěr dài mù成语...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成语名称以紫为朱成语拼音yǐ zǐ wéi zhū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