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呼吸五音念佛一千万与一心不乱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36:55
深信因果无争严持净戒无缺深信切愿无疑老实念佛无辨 这个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既然这样,我们想一想,既然这个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可以争论吗?所以说在因果面前不能争论。释迦牟尼佛动了一个马麦的念头,就受马麦之报,这我们都知道的。那从这上知道,就如同《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也就如同《大宝积经》所说“一切为缘所生”。都是因为这个缘来生,来生法,因缘生法,都是因缘生法,形

深信因果无争

严持净戒无缺

深信切愿无疑

老实念佛无辨

这个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既然这样,我们想一想,既然这个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可以争论吗?所以说在因果面前不能争论。释迦牟尼佛动了一个马麦的念头,就受马麦之报,这我们都知道的。那从这上知道,就如同《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也就如同《大宝积经》所说“一切为缘所生”。都是因为这个缘来生,来生法,因缘生法,都是因缘生法,形成我们现在的相。也就是必须要明白因果,深信因果才能诸业不造。因为深信因果了,所以必须要把目光收回来,不要老盯着别人,我们自己必须要老实念佛,致诚恭敬地来念佛。

也有人说,你看我这个恭敬心怎么就生不起来呢?怎么样才能生起恭敬心呢?这恭敬心怎样发对佛这个恭敬心,这有没有个法呢?没有法,这是善根福德因缘的法。就如弥陀经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个善根因缘就是如母忆子。我们想一想,这个如母忆子的心是内在的功德累积的。

也就是说,我们如母忆子的心,就是孝敬父母的心,是别人教出来的吗?这不是教出来的,这是内在的一种孝顺,就这样说我们就能明白,佛说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真正含义。就这一颗心,真是过去的大善根才能发起。要如母忆子这颗心发不起来,所以我们都是心外求法。老是在外面有法可修、可得、可证,所以在内在的心得上下功夫。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就是如母忆子的心念佛,就决定往生。这也是圆通章里的话,我们发大菩提心,必须待一切众生如同父母,如同佛菩萨。这样,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心里,还有地狱的嗔恨吗?如果一切人都是佛菩萨,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都是父母,你看一看,我们的心地有多么的庄严。必须在这方面用功。来忆念自己的功德,也就是如母忆子,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我们上济忆念佛孝敬父母,如母忆子,忆念众生如母忆子。

这样子,心地上就相应了,一切都是唯心造。在人道也有人见到人不高兴,我看你象鬼似的!他的心里呀就起了鬼的嗔恨。在鬼道也有鬼赞叹鬼,我看你象佛似的。所以也有人问我:“师父呀,你看什么人最好看?”我说有因缘的人最好看!这就是一切唯心造。所以你造了佛国,你就往生佛国;你造了三途,你就受三途。这就是要深信因果,严持净戒。这是为当时的要务。戒律必须要严持。所以这个话是这样说,但这个我们要想修法,也得有个渐次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如母忆子的念佛,也就如同《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说怎样入?这里边方便有多门啊!方便有多门,这个多门,不管哪一门都不要紧,但必须有四依法。

佛陀也在涅盘的时候,说以后由于佛经流布到各地,我们以什么来修行不错?这里边有四依法来印证。那我们大家知道四依法的可依智,不依识。什么叫依智不依识?这里边话的意思就多了。依义不依语这里意思理解对了没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通达了义的人才知道了义,这都是心上话。但必须要拿出引经据典证据说清楚,大家因为有事实的依据,它本身就是四依。如果拿不出依据来,没有理论上的依据,就是在理论上通不过去,它本身在理论上说不过去,这个就不生喜欢心。必须要把理论说清楚。也就如同我们在大众中交流,这个五音念佛这些内容,开始由于时间的关系,一直没有给大众说清楚,但是必须要说清楚,也就是为了不错因果,在我们身边也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 呼吸五音念佛一千万圣号供养见佛往生是记数本清净身口意供养笔记本还有三檀一咒

这是我这些年来向大众所讲的内容是不是呀!那我们现在来看呼吸念佛。这个呼吸念佛,为什么要呼吸?上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印光大师极力的赞叹呼吸念佛。这个近代,很多大德高僧,也都极力的赞叹呼吸念佛的重要性。这是呼吸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连《大般若经》上也说出息入息都要明白了,所以数息对治散乱,摄心散乱。

那我们笨想如果念佛相继不断,自然呼吸均匀。如果选佛号,再配上呼吸,念起佛来真的不容易伤人。因为呼吸均匀,而且人不累,不喘。如果说佛号太短,这个念的急促,我们成了倒气,紧倒,这个也伤人。所以这个念佛的调子很多,原则只有一个,就是上口、摄心。要的是伏住妄想、执着、分别,它的根源在这里。它要的是因病施药,我们清楚,所以这个呼吸呀,能增强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人也自然健康。这个呼吸念佛,真的是非常好!这也就是从佛到祖师都公认的呼吸念佛。而且呼吸是六字洪名,呼气长,自然深入吸,深呼吸,深入吸,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方法,这个太好了,真的非常好!这一点我们要深信印光大师,赞叹呼吸念佛就可以了,我也就不说多了。

至于五音念佛,这个五音念佛呀,真的很上口。这个五音声,因为在《无量寿经》上说出五音声。出五音声那我们从理论上讲,那就是五种声音,入其心发其音,入其耳摄其根,清其念净其心。就与《阿弥陀经》自然相合了“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就是说这五音声呀,念佛打成一片,然后念念相继,非常不可思议的。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这个确实,这个五种音声真的非常摄心。有没有功夫,妙不妙,一念就知道了。所以这个是无智亦无得,必须要智取,这个方法是智取,也直言的说,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五音念佛真的受持不了。我们想一想,放下一切人我知见,一句佛号十年不变心不变调,怎么能不往生?如果一个不小心,十年就过去了;那一个留意,十年就过来了。我们自己智慧自己掌握。但是必须要把这个理论说清楚,然后不错因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里我们不说五音念佛的事了。

下面关于说为什么要一千万,一千万圣号中见佛往生。为什么说一千万固定个数,说固定这个数,首先要说对不对?说你这个方法怎么知道?说固定个数,念佛对不对,是不是呀!这个无量寿真言那,念十万遍得见阿弥陀如来,这是一个固定的数。还有《念佛直指》云:三十万遍往生咒阿弥陀佛常驻其顶,决生净土。这呀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最近见到法王,晋美彭措法王传,也倡导一百万说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有人问法王,你这个一百万是不是妄语呀?法王说:“即使我个人的品行怎样的卑劣,也不会拿这个来欺诳世人。我有佛陀与上师的教言为证”。所以希望大家应该好好地祈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看来呢,固定一个数念佛这是对的,希望大众正确认识。再者说来,一千万中,一千万中从第一音开始算,一百,一千,一万,一百万,五百万,八百万,都是一千万中,那你无论怎样念佛,你也都从第一声开始,甚至超过了一千万,这都是方便说一千万。记住,这个方法呢,即使就是一千万,佛在经上说(念佛直指中)三十万遍往生咒,他还没有说三十万遍往生咒中。三十万遍往生咒,这样说,也是如法的,也是有因缘的。这一点我们要正确认识。

另外呢,就是说供养就是属于修行供养。这个修行供养,究竟对不对?实际说来诸佛菩萨应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所以你说啥佛都欢喜。众生欢喜佛菩萨就欢喜。这个供养我们再引经来说,《胜天王般若经》大王菩萨行般若波罗密多,以法供养如来,名真供养,自利利他,平等心,如是修行供养佛。这样是说就是行平等心,就是修行供养佛。还有《大般若经》说:“为护正法供养如来,种种供具供养如来,如实修行供养如来。实修行,说这个我们发愿那,念佛一千万,然后呢自利利他,实修行来供养佛,佛是欢喜的。我们必须要放心,这就是说阿弥陀佛有誓愿,乃至十念,你念十声佛,我就接引。

这是最低限度了,何况我们发愿一千万供养呢!所以自己必须要有信心。这个绝对不能怀疑,因为由不了你怀疑,他是事实为证的,这个就是说供养。修行供养用这样的方法来,修行供养。这个一千万总数呢,它这个总数,我们刚好呢,总方向明了了,天天念,不执着天天念佛。只有天天念佛,没有执着天天念佛,还能使我们有精进心,拉着我们来念佛。这个方法呀,真的很微妙,有多微妙就不细讲了,你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这一千万呢也不要因为念佛去争论了。

象我刚才所说的念佛为啥要争论呢?那有人辩论我们自己的父母,我们能认可吗?是不是,这个不能辩论的,念佛就是念佛,念佛还用争论吗?争论出个道理来干啥呢?就是以孝为主了,那不是争论,那这个法,象我们孝敬父母一样还用争论吗?那孝顺就对了嘛,尽到心嘛,这不是外面用法上论出来的,这个佛法也是从心上来的,所以这个在圆通章上说如母忆子。

\

这个记数本,前面我也讲过,记数本的因缘。如《大宝积经》上所说,禅波罗密多,就是心缘一境,所以在印光大师说古德抄《法华经》一心专注,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你看一看,这就是心缘一境,以参话头、持咒、念佛都同一,专心志致,至于功夫成熟,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专一定能入门。

这就是说,用心缘一境来用功夫,这记数本呀功夫就在这里,就是把你种种的杂念归成一念,归成最后就是耳根念念听的清楚,要有这个功夫。如果没有记数本,实话说,你真的过不来念佛这个不间断这一关,因为你的昏沉就没有办法。要不你不相信用各种办法,你就试。因为你的眼睛不行,你的眼睛拿着念珠就睁不开嘛!捡豆就是祖师承认的了,这不要争了,那我们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说句实话,这个就是记数本呀,真的摄心。因为它能把你的眼睛支上,亮亮堂堂的念。念佛就亮亮堂堂的念,你还想那些干什么?念佛就念嘛!念佛呀,就是念佛,专念佛六字洪名,不生别的念头,说这个记数本是方便,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次因缘,因为这个事情呢,真的不好得,有些事情呢,都是随着因缘,可遇不可求。所以就要看自己了,心归一境呀,就是心归一境的方法,也就是说身口意打成一片,然后达到这个禅定,一心不乱,达到一心不乱念佛,这是非常好的了。而且还能配上呼吸。

在《圆觉经》中也有说若诸众生修诸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这是《圆觉经》里的话。这个佛陀以先取数门,知道心中生住灭念,分齐头数,这样子,在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都要清楚。所以说,我们现在五音念佛持名,来依佛陀经的意思,就是把这个念数分清,分齐头数,然后正好一二三四五,在出入往返当中念佛不间断。就这个样子,不管走路啊,还是做饭啊,切菜洗衣,上街买菜,种田锄地,不管你什么工作,都是在动中,四威仪嘛。行住坐卧当中,使这个五音声分齐头数,分别念数,无不了知,都清清楚楚。那你念念清清楚楚,那就是佛陀的境界。不昏沉,不掉举,不失念,不无记。你看看这个法还得了。

但你借助一个方法,说要我们不借助个方法,那怎么能先取数门,分齐头数。说我们对外边的因缘幻化的假相迷恋不舍,必须借助一种力量,然后达到清净心。这就是在四威仪中,就是五种声音,抓住耳朵,不管多忙,南无阿弥陀佛。。。。。。不管有多忙,不管做了什么,还是走路,种种生活吧,都配合五音念佛。

这样,就是与《圆觉经》这个因缘在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所以,印光大师也有十念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记清楚,然后这也是摄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也都是有理上的。当然了,自己试一试还是这样讲。但是身口意供养,我们发愿,以清净身口意供养阿弥陀佛,那就是十善业具足。这个理论上必须要说清楚,这供养佛了,那你一切行为造作,就受你供养佛誓愿的约束,所以诸业不造自然成道。

在《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说阿难发愿身口意慈业供养佛。佛说:“汝是我弟子,所应作者,汝已作竟。阿难,汝用身口意慈业供养我,亦常如我意无有违失”。那这个慈业不离清净。佛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中说“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清净才能算真慈业,那不清净怎么能算慈业呢?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因为是诸佛菩萨应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所以说,我们以清净身口意供养法界藏身阿弥陀佛,这个理有多深,用语言说不清楚!所以说,这是一个上济下化,上供养佛,下化众生。我们要看佛怎么说的。

佛在《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说:“不可以贪而修供养,不可以嗔而修供养,不可以痴而修供养,不可以嗔心恼心散心而修供养。身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可以悭贪破戒嗔恚懈怠乱痴而修供养。

\

你想一想,如果这样一发愿供养,你还敢放逸吗?说你勤修六波罗密门,所以这样就十善业具足。那我们再想想,如果发愿,那你身供养佛了,那你肯定不去杀生,不去偷盗,不去邪淫。那身就清净了,你马上一做,唉呀!供养佛了,这个可不敢做,那你口业自然不造了,一说是非人我,唉呀不行!供养给佛了,这不清净不行,口业自然也不争了。那你这个意业贪嗔痴,那你念念要克住自己的念头,对供养佛了,这个念头不清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念返照自己,念念关照自己,这就叫克念作圣,把念头克住了。如果你没有个方便,你怎么能管住自己,这个发愿真的非常好的。也是阿难一发愿慈业供养佛,用身口意说是有个方便的,那我们再笨想一想,我们这个念佛求生净土,全凭信愿有无,这全凭信愿有无就是全凭真诚心和恭敬心,那这个真诚心和恭敬心还有什么能比供养身心更真诚,更恭敬呢?说把我的身心全部供养给阿弥陀佛了,那你想一想,这还怎么能不往生呢?那我们笨想一想,所以佛在经中也有三德六味供佛及僧。就是有清净德供养。这些也都是有例证的。

还有《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说“为身无所作,口无所作,意无所作,于身口意求不可得,是名为供养如来”。这一段说的意思,就是虽然不杀生了,但也不要执着。如果一执着,心里想你看我修的多好,不杀生了,这就错了,要依意不依语。这个供养啊,要依他的意思,不要依他的语言,如果依他的语言就错掉了。说我们这一段啊,自己呢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供养到底对不对,你自己来看。

这个还有《笔记本》啊也有争论,这个谤净土,但这个《笔记本》又有哪一个地方说是净土了?我们必须把根源找到,要不然你往谤净土上拉,它没有说净土,你说谤净土。这个笔记本呀,缘起是这样的,我这个依止恩师呀,他说这个虚云老和尚,这个参禅的条件非常的高,要屏息诸缘,返念起疑参念佛是谁,他这个要求条件,要参念佛是谁?谁,要依他的意思,他这个先决条件,要屏息诸缘,所以我的恩师说呢,我们现在学他老的法资粮一般的不够。来果老和尚参念佛是谁,直参好入门。但是我们这里文字都写的很清楚,禅净双修就文字都写的清楚,禅和净双修啊!就是念佛成片,念佛成片,这个就是一个方便多门。

在莲池大师传记当中,我们也可以看一看,莲池大师本身就是一个参禅的,莲池大师所以他对禅净双修是非常有心得的,所以莲池大师的传记我们不妨也多学学,对我们念佛也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当然了,老实念佛,念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也是最深层的禅定。这都不是分别而来的。但我建议大家,就是老实念佛,也不要去起疑,就是生信,生信愿见阿弥陀佛,一千万中见佛。这个法也不去论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去求生净土了。也就是说,不管你的法有多高,不适合我,我就放下来,然后我就走老路。规规矩矩的,诚诚恳恳的,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也就是以后我们就依印光大师的教义,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老实念佛,再不管了。

说至于笔记本这个境界能学则学,不能学则放下,也不要因为这个大家争论一些无益的东西啊,没有必要。因为这个呀,当然了时间已过去几年了,也就是因为这个没有跟大家解释,因为也没啥解释的,随缘去了。只要不错因果,这样只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可以,这就是说,五音念佛这个缘起。

还有三檀一咒,这个三檀一咒就这个“般若波罗密多”这佛在《大般若经》中称大神咒王。这个大神咒王装香袋,这是佛认可的。我也希望你们好好的流通,这是非常有因缘的,这么一个方法,而且呢,咒子装香袋戴在身上,这是佛陀认可的。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也提到,如果佛像带在身上,那出入一些地方,多有一些不恭敬,但是咒子带在身上,这可佛都说了,我们都知道,楞严经,楞严咒,佛说带在身上,那这是佛说的,我们这一点就放心了,所以咒子带在身上是恭敬,非常如法的。我认为我们用这个方法跟大家广结善缘给他一个小香袋,送给一个手珠很好哇,这个很好,真的呀很方便,而且还非常的恭敬。而且这个缘非常大,我们想一想,将来龙华三会,弥勒菩萨有多少弟子,多少亿,我们要广结善缘,这要智取啦!这不是分别出来的,这要心里有个数,心里必须有个数。这就是我们交流的全部内容。

至于大众怎样来接收,我想呢,这就是大众的事了,啊,大众的事了,你怎么来接收,这就是看自己的因缘了。这个事情呢,也都是直言的说呢,放下挂碍,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如果有挂碍,不管你挂碍啥,任何事物都是为缘所生的,有生就有灭,有挂碍就有执着,有执着就有妄想。说不管都要放下,通通都要放下。不是有心息妄想,只是无事可思量。就是老实念佛,只有这句佛号是念,老老实实念,所以念到功夫成熟,打成一片,一心不乱。

就如印光大师这句话说:我们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你看一看,这是祖师说一句佛号概不许心生诸念。要不我们再想一想,实际直言的一句话说,我们有啥好争的呢?就这一句五音佛号,黑天白天就是这一个调,不管早起晚睡,都是这个,干啥都是这个调,那可真是大善根哪,十年下来不变心不变调,所以一句一个字都不从耳边空过,十年如一日下来,哪有不成功的呀!还有那么多事情,哪有那么多事情呀!正人持邪法邪法亦正;邪人持正法正法亦邪。你这个方法就是邪的呢,到我这里来,我也给你持正了,这就是智取了。

如果是正的到了邪见人身上也说邪了。他心不正嘛,心不正你装什么也不正。关键是在心地上,功夫是心地的功夫,所以佛法是心法,要不是心法,就不能说三藏十二部教典。因为心法太多了,关于这几方面呢,大家呢,大家来看至于怎么来用功这都是自己的事了。

那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发愿,一千万中,一千万见佛,那一千万见佛,你说这佛能不欢喜吗?如果你把愿退了,说我发愿我把愿退了,一千万愿我都发了,把愿退了,那你退了,阿弥陀佛来问你,说弟子呀,你不想在一千万中见我吗?你想在一千万以外见我吗?那你怎么给人回答?那你不想在一千万里见我,你念佛圣号不想在一千万里见我,你想在一千万以外见我吗?你说你给阿弥陀佛回答回答,你怎么给人回答,说他不是固定数呀,他是记数本上写的清清楚楚的,一千万中啊,一千万中,他没有说你供养一千万,他说是一千万中,一千万中,那么多少数都是中。说你要求往生啊,因为你自己有个方向,你就会给自己增加压力,那给你自己增加压力了,那你就绝对会成功了。这句话呀,佛来问你,回答不上来的。你怎么回答一千万,一千万中见佛呀!真的是非常善巧的入门。

再一个清净身口意供养,我们能返照一下,真正能约束我们的恶业,要不然,我们都没边了,造的,造的都没边了,这就是依法不依人。要不这个《华严经》上说“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者学证涅盘。愚者学增生死”。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说,我们都知道《金刚经》是法平等,《大宝积经》也说平等即是涅盘。看我们能不能心平等,平等就是涅盘。这里边呀,就如同印光大师所说佛法的秘诀,诚敬心是呀,诚敬心是呀!一分恭敬一分功德,十分恭敬十分功德。特别念佛,修何法都是必须要恭敬。因为在因缘中受报,一因一缘,因心成体。所以不恭敬,所以你不恭敬向哪去得佛法去!这就是这样子。

再一个呢,我们这个关于学习身边诸大德的法,我们要带言,带一句,我们当前净土的大德,有净空老法师对我们这一代众生真是沤心沥血!是他老人家讲的法呢,我们要勤学学,勤看看,对于发心大众,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就这样子。

至于这个怎样来选持名念佛,我一直主张,就是说,我们称呼妈妈,或者叫妈,关键在于孝顺。就如莲池大师所说的“诚无别焉”。诚敬,都是一样的。就是说,叫“妈妈”我们这个例子最明显了,孝顺自己父母,也不论叫妈妈还是叫妈,甚至不叫,也都有这颗心!这就是心上有了,心上有佛了,那佛就有了。如你在念佛,心上没有佛,那你这个佛也没念出来,心上必须有佛。佛在心中,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成语名称以管窥豹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bào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成语名称以终天年成语拼音yǐ zhōng tiān niá...

以肉啖虎 以肉啖虎

以肉啖虎...

以耳为目 以耳为目

以耳为目成语名称以耳为目成语拼音yǐ ěr wéi mù成语...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