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和谐与觉悟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36:39
“和谐”是事物的一种无冲突的平衡发展的存在状态,也是人内心具有的一种宁静、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精神境界。为构建和谐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心,培育我们的心灵,淬炼我们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归根结底,都要靠人自身的内心和谐来实现,构建和谐世界必须从“心”开始。然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工具理性膨胀,人文价值丧失,道德意识危机,人日益沉沦为物化的存

“和谐”是事物的一种无冲突的平衡发展的存在状态,也是人内心具有的一种宁静、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精神境界。为构建和谐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心,培育我们的心灵,淬炼我们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归根结底,都要靠人自身的内心和谐来实现,构建和谐世界必须从“心”开始。然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工具理性膨胀,人文价值丧失,道德意识危机,人日益沉沦为物化的存在,陷溺于权、钱、势三毒中而不能自拔。由是我们的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常常充满了烦恼,遭遇到痛苦,承受着焦虑,求和谐存在而不可得。

\

生命存在于世界的烦恼和痛苦,乃是根源于生命存在的三大根本矛盾,它们是心与物的矛盾、短暂与永恒的矛盾、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这三大根本矛盾,是人在世界之中的现实存在。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认为,人沉沦于这个世界之中,根本无法超越和解决这三大根本矛盾,人与物、人与人、白为与自在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冲突,它们并不能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因为自为(人)的“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它总是想在与自在(物)的统一中而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存在实体,可它的本性却是不间断地无化自在,蕲向无穷,于是二者的统一就变成了一个永恒的过程,它只能作为最高的价值而使人竭力去追求它,而它本身却永远达不到。但这并不妨碍人在具体的人生过程中满怀希望而不断超越,因存在先于本质,就此而言,他的存在主义是乐观主义的。人生从绝望中开始,绝望引起人的不断行动,不断超越,从绝望中产生希望,在行动中走向未来,然而人生的结局却是绝望,这一切的行动都是荒谬的,因而他的乐观主义最后又陷入了悲观主义。

然而,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结束的地方,恰恰是中国大乘佛学开始的地方。在生命存在的这种荒谬和痛苦中,人乃发出深切的终极关怀之声,要求生命存在的三大根本矛盾得到最终的解决,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拯救的力量!而要解决生命存在的三大根本矛盾,达到生命和谐存在的关键,乃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觉悟。内心痴迷,则遭受忧愁痛苦;内心觉悟,则享受快乐幸福。故心净则国土净,心生则种种法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都在白心中,百事全在方寸间。因而我们既不需要向心外去寻求神助,也不必要到世外去寻找净土,而只要我们一心之转的觉悟,即可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在烦恼中获得菩提,在生死中达到涅粲,在内心的觉悟中构建生命的和谐存在。大觉点燃了生命的火炬,大悟开显了生命的光芒。由此,我们从迷失自我变为找到自我,从茫然不知所措变为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从依赖外力拯救变为自作主宰。如果大树已经生根,它就不会惧怕风吹雨打,电击雷劈。故唐代志勤禅师《开悟》诗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在现代纷繁芜杂的社会中,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恰恰就在我们的心中。

\

心与物的矛盾是生命存在的核心矛盾,因为它蕴含着生命与万物、内心与外境、本体与现象、有与无、一与多等的对立。只要我们内心觉悟,心与物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因为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起缘灭,迁流不断,它形成于空中,亦消逝于空中;生命亦然,人生无常,世事多变,佳期难再,它从空中来,又回到空中去,万事如梦幻泡影,人生似过眼烟云,万物和生命的本来面目都是缘起性空的。生命一旦通过内心的智慧觉悟了这个本来面目,生命就可以把世间上的一切差别,诸如有无、生死、爱憎、善恶、是非、名利、荣辱、贵贱等以及形成一切差别的各种各样的关系,都予以全面而彻底的超越,“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样一来,生命(心)就能转物而不为物转。故东坡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干。八风吹不动,端生紫金莲。”生命之外,再也没有歪曲生命、压抑生命、异化生命的外物了,“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万物即生命,生命即万物。心即是物,物即是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二者的关系乃是体用一如、变常不二的。在生命精神的这种最深层次的觉悟中,我们就能化心与物的对峙为融合,化生命与万物的差别为同一,化生命存在的冲突为事事无碍,从中拯救出完整的和谐生命、完整的和谐心态乃至完整的和谐世界。

短暂与永恒的矛盾是生命与时间的矛盾。从现实存在来说,任何一个生命也超越不了时间永恒与生命短暂所造成的痛苦,人们总是认为生命的生死流转与时间的流逝历程是两件事情,短暂的生命存在与永恒的时间应有分别。然而如果生命一旦内心觉悟,就会发现生命与时间是同步的,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时间原本二而无二。永恒的无住之心,不离开任何瞬间而又不住于任何瞬间,永远呈现在生灭之中。永恒是生灭相继的别名,它永远变化不息,同时又前后延继不断,犹如滔滔不绝的江河、飞流直下的瀑布。永恒即在无数瞬间之中,瞬间与永恒化而为一,没有瞬间就没有永恒,永恒只能存在于瞬间之中,生命只有在活生生的具体瞬间中才能把握永恒,感受永恒,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永恒,获得完整的生命体验。于是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的矛盾和隔阂为之化解,生死即是涅粲,瞬间即是永恒;日日都是好日子,每天都是好时光。正如无门慧开禅师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一方面把生命从感叹人生短暂与时间无穷痛苦中拯救出来,一方面把心态升华到不朽的高度,由是遇生死而解生死,解生死而了生死,了生死而超生死,超生死而任生死。

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是生命与空间的矛盾。人们总是认为,生命永远耶不能超越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和隔阂。然而我们一旦如实地去观照我们的生命,在深刻的生命证悟中,我们就会发现,生命在具体的、实存的、个体的有限中,能够把握到广阔的、整体的、全幅的无限,使有限融合于无限,存有限中获得无限的意义。没有有限就没有无限,无限只能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即是无限,舍有限之外无无限,有限与无限相即不二。这样一来,生命便能在一草一木之中体验到自身的无限伟大,心态也可能在一沙一石之内感觉到世界的无限广阔。故梦窗禅师有偈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只要我们心中清净无事,即使睡在一张小床上,也会感到世界的无限宽广。

生命在内心的觉悟中,超越了生命与万物的冲突,克服了心与物的障碍而进入事事无碍的庄严境界;超越了生命与时间的隔阂,克服了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的障碍而进入瞬间即是永恒的永恒境界;超越了生命与空间的矛盾,克服了生命有限与宇宙无限的障碍而进入有限即是无限的真实境界。在这种深层次的内在超越过程中,天地万物已被点化为庄严美丽的境界,中国大乘佛学上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东坡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禅宗语)、“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天台宗)等,无非都是这种境界的表现。在这种诗意的境界中,宇宙万物不逃于生命诗意的照射之外,天地间无有一物遗之以成其为物。这是生命的价值信念和终极关怀的彻底实现,而生命存在的一切矛盾由之获得了终极的解决,生命存在的一切烦恼由之获得了根本的化解,生命存在的一切痛苦由之获得了彻底的解脱随顺着内心觉悟而成长起来的生命,才有宁静,人有了宇静才有自由,有了自由才有快乐,有了快乐才有幸福。宁静、自由、快乐和幸福使我们的生命能够和谐存在于世界之中,世界亦会因我们生命的觉悟而成为和谐世界。这是我们内心在觉悟之后的一种实际状态,是一种实际地展开着的生命智慧,是一种生命存在展现的终极境界。(作者:王路平)

心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成语名称以私废公成语拼音yǐ sī fèi gōng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