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汇编 有关如何辩论的重要开示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41:24
喇荣五明佛学院诸上师有关如何辩论的重要开示:   丹增活佛对网络论坛佛弟子如何参与讨论的简要开示大致如下:   1、要如理如法辩论,让自己和他人能够从中有所受益;   2、不清净地讨论问题容易引起自己和别人烦恼,辩论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说过分的话;   3、佛教徒应该是世间的表率,不该让不是佛教徒的人来了一看,佛教徒就是这样天天互相争斗。对佛教造成不好的影响。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第一:探讨或辩论
喇荣五明佛学院诸上师有关如何辩论的重要开示:

  丹增活佛对网络论坛佛弟子如何参与讨论的简要开示大致如下:

   1、要如理如法辩论,让自己和他人能够从中有所受益;   2、不清净地讨论问题容易引起自己和别人烦恼,辩论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说过分的话;   3、佛教徒应该是世间的表率,不该让不是佛教徒的人来了一看,佛教徒就是这样天天互相争斗。对佛教造成不好的影响。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第一:探讨或辩论佛法时,最重要的是发心清净。   探讨或辩论佛法,目的是为了澄清我们对佛法错误含混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修行。所以在探讨或辩论时,在自己的心中不应搀杂了贪、嗔、痴等烦恼的动机。

  第二:双方的言论应节制如法,语言要文雅。   在讨论过程中,不应有讽刺、挖苦、诽谤等言语出现,而要使用尊重、礼貌的语言。

  第三:内容上不要对密法等甚深法义过深的探讨。   探讨或辩论佛法时,要以共同的基础为主,应主要讨论有关因果观、出离心、菩提心等问题。网络上不应该探讨甚深密法的见解。普通修学者是不可以随意探讨密法的,较密较深的问题也不宜在网络上讨论!对于这些甚深的法义,只有依止具德善知识,次第闻思、修证才能逐渐明白。且讨论时,一定要依据佛教的经典和论典,一定要有教证和理证。否则,若只是信口雌黄,一切立论便没有了成立的基础,一切讨论也会因此没有了意义。

   索达吉堪布开示:   佛教徒在现实和网络上应发挥的社会作用

  环顾我们周围的生存现实,世间凡夫的愚痴可谓比比皆是。那么佛教徒的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   现在只要你打开电脑上网浏览一番就会发现,网上每天都集聚着一群皈依或未曾皈依过三宝的人在那儿吵得不可开交。没有任何正知正见指导下的“辩论”,发展到后来往往演变成互相之间的谩骂、人身攻击,这样的论争除了使相续不成熟之人造作恶业,广积恶因以外,对自他、对社会又会有何帮助、教益?已然处在一个佛法衰微的时代,再要你打我闹、互争风头,岂不有些太没意义、太过无聊?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授   索达吉堪布 口译

  智悲精滴:四、审慎辩论

  作为密乘弟子,还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不论我们修学内道的哪一个宗派,都应当坚持不懈、不改初衷。例如我们现在修学宁玛巴教法,这表明自己与宁玛巴具有殊胜的因缘,或许多生累劫均是此宗弟子,所以不可轻易放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主要修持本派教法(即宁玛巴),但对其他教派也应平等对待,并且尽己所能去加以了解。例如对噶举派的塔波仁波切、Gmb等大成就者所作的教言,也要学习参考,万万不可随意诽谤。如果在没有理解他宗观点的前提下,就随意批驳和指责,所造的罪业将是不可思议。对此,我本人也十分担忧。大家知道,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般情况而言,众生往生净土存在两大障碍:其一是五无间罪,其二是舍法罪。第一条我坚信自己不曾违犯,但有时我却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违越第二条。因为在护持自宗观点的同时,言辞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诽谤他宗的过失。因而为往生极乐世界,我必须经常猛烈忏悔。这方面,大家也应该小心谨慎,尤其在辩论的时候更要注意,因为一个人在辩论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情绪激动,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便开始指责他人,甚或意气用事。即便心境平和之时也容易言辞欠妥,冲撞对方。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一定要加以忏悔,并且发愿要坚决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当然,如果在没有生起嗔恨心、也不以恶念诽谤他宗的情况下,就某些观点与人辩论,则具有很大功德,因为讲(讲经说法)、辩(辩论)、著(著述造论)本来就是智者的三大事业。现在,有一部分人并不赞同僧人们的辩论风气。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理解辩论的目的和重要性。麦彭仁波切在赞扬宁玛派的愿词中曾经指出,我们宁玛巴辩论的传统异常殊胜,所以修学宁玛教法必须学习自宗的辩论风格以及造论方法。麦彭仁波切同时指出,只会增长分别心与妄念的争论则毫无意义。但就显宗与密宗的某些相关问题,以了义与不了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辨别,则十分必要。对于这一点,每一位修学佛法的人都应当深刻理解。

  其实,辩论的传统也并非宁玛派所独有。根据《俱舍论》的论述,心所法被划分为五十一种,受与想是其中的两大类。受的对境是痛苦与欢乐,即是心识于外界色法的种种感应。世间的在家人即常常沉湎于对受欲的追逐之中。而想的对境则是宇宙间的一切万法,故而出家人经常针对有关人生根本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进而就思维结果之异同,于内道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例如对于心识的常有与否等诸问题,进行的辩论极为频繁。再比如就声闻是否已圆满证悟法无我这个问题,宁玛派与格鲁派之间的辩论也可谓旷日持久。后者坚信声闻罗汉已经圆证,前者则认为尚未圆证。由此可见,无论内道与内道之间,还是内道与外道之间,就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辩论,是无法避免的。

  实际上,辩论也是维护和弘扬佛法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麦彭仁波切本人也非常擅长辩论,他曾经在石渠县依止格鲁派舍西拉龙寺的舍西格西为上师,学习因明,最后舍西格西却无法辩赢他。无垢光尊者和噶玛乔美仁波切也经常参加辩论法会,为了清净自己的罪障,噶玛乔美仁波切甚至在手脚剧痛的情况下仍不停止辩经。而无垢光尊者与对手的辩论,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辩论的反面典型:当不少出家人在无法辩过尊者时,他们居然抄起木棒就来攻击尊者,这哪里还谈得上是增进闻思的辩论呀!此外,印度的南桌儿寺和白玉的达塘寺至今还保持着辩论的传统,其他一些小寺院则因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不得不放弃。我们学院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也同保持辩论的传统具有很大关系。当初,在学院准备开设辩论课的时候,我曾在梦中见到了托嘎如意宝,对此问题,他老人家为我进行了特殊开许,此后课程开展得果然非常顺利。如今回想起来,假如当初没有开设辩论课程的话,内道的其他一些宗派,或许会因误认为我们不精通经论而轻视我们。正是通过辩论这种方式,学院中的某些堪布们才会以广博的学识名扬世界,令人不敢小视。现在,很多具有智慧的人都知道我们学院的辩论水平非同一般,因而不敢轻易前来挑战。因此,我希望本院的僧众们能在这方面多加锻炼,经常参加辩论会,即使大堪布们也不例外,大家共同努力把辩经这种优良传统健康地维系下去。

  在这里,我还要借助法称、陈那二位论师的事迹,来进一步说明辩论的重要性。法称论师与陈那论师都是真正的大成就者,陈那论师是因明的倡导者,法称论师则是因明的弘扬者。当初在陈那论师造《因明论》的时候,他才刚刚写下对释迦牟尼佛的顶礼句,大地便开始震动,彩虹也突现于虚空。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众多瑞相。他们二位论师都非常擅长辩论,在他们二位住世时,印度外道极为兴盛,毁坏了许多佛教道场。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为了护持佛法挺身而出,同外道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并最终取得了所有大小辩论的胜利。在那个年代,几乎完全是依赖他们的辩论才能,才最终得以降服外道,从而在生死关头拯救了佛法,保障了佛教在印度的继续传播。因此,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才被尊列为我们南瞻部洲的二圣六庄严之一。由此可见,辩论对于佛法的弘扬是多么重要。

  但是,如果有人在辩论的过程中生起了忌恨与傲慢心,那这种辩论最终就会背离它的初始目的,从而使辩论失去它的积极意义,尤其当辩论对手是金刚道友的时候。如果发生了这种状况,我们就应立即中止辩论,否则,这种辩论非但没有任何功德,反而会产生极大过失。麦彭仁波切曾经指出:“凡夫的辩论犹如回音一般空洞。”由此可见,智慧愚钝者在尚未理解佛法真正道理的情况下,以贪执之心赞叹自宗、贬低他宗,其行为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我们在看格鲁派平日的辩论时,便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况:有的人明明已经失败了,却还要强词夺理、胡说八道。还有些人认为自己智慧超群、见解过人,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管从事任何事情,都坚持说自己永远正确,就算他人已经将所有的正确道理和盘托出,他也依然不愿接受。这种人真是刚愎自用、顽固透顶,他们的我执大大超过了常人。一个品格正直的人,往往会把辩论过程中的失败看成是正常现象,不仅不会大惊小怪或为之沮丧,相反,还要从中汲取许多经验教训,以便增长个人智慧和辩论才能,好使自己的修行不断增上。而那些在辩论过程中,观点既站不住脚、语言又自相矛盾,明明知道已经无法挽回局面,却仍然要绞尽脑汁为自己竭力辩护之人,却总是迟迟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们表面上看来天资聪慧、能言善辩,实际上却是愚蠢之极,即便是旁观者也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人争强好胜、虚荣骄蛮,其性格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长此以往,他们的智慧将很难得到提高,其他方面的才能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谈到这里,我又想起这样一个公案:当年,萨迦班智达曾经在尼泊尔同外道进行辩论,但出师不利,在辩论之初他接连失败,眼看就要彻底无望了。这时,对手中有一人以为此刻的萨迦班智达定会悲伤莫名、痛苦绝望,便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特意前往窥探。哪知他看到的竟是萨迦班智达身边的文殊圣像正心口发光、光明赫赫地加持尊者,这个外道便马上对其生起不共的信心。当时,文殊菩萨对萨迦班智达开示道:“昨天你将我观想在你前方的虚空中,明天再次辩论时,你应将我观想在你的头顶上方或右侧肩头,如此则必胜无疑。”第二天,萨迦班智达依教奉行,果然力挽狂澜,转败为胜。他的对手在见到了自己的失败后,就将头发拢于脑后,然后张开双臂飞至空中,妄图以显示神变来令尊者折服。看到这一情形,与萨迦班智达同行的一位宁玛巴瑜伽士便以手中的金刚橛指向外道落在地面的身影,外道的身体马上就应声落地。但遭到彻底失败的外道并非心服口服,他又对萨迦班智达说道:本来我的辩才超胜于你,怎奈你肩膀上有一个红黄色的人手举宝剑,非常厉害,才令我无法取胜;按理我的修证也比你精深,之所以从空中掉落,完全是因为你身边的瑜伽士,实则并非你的能力高超等等等等。不过,无论如何狡辩,这位外道也掩饰不了失败的事实。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文殊像和金刚橛辗转流传,如今都为我所拥有,金刚橛是由智悲光尊者传至菩提金刚,再传至多拉晋美三藏,最后由晋美丹毕宁玛传到我手中;至于文殊菩萨的圣像,则是由当年一位名叫加瓦宁玛的藏族学者设法找到的。今天谈及这些历史,并非有意耸人听闻,夸大其词。只是希望大家记住一点,那就是今后无论在进行或接受灌顶,还是行持密宗的其他事业时,我们都应将本尊观在头顶或右肩上,在与他人辩论乃至做降伏仪轨时当然也不例外。

   堪布索达吉:密宗断惑论

  ……

\

  行文之前,首先有必要来认识一下对佛法轻易评论甚至诽谤的过失。佛法是佛陀从大觉智海中流露出来的度人方便,是芸芸众生离苦得乐的唯一津梁,佛陀甚至把佛法比喻成诸佛的“法身舍利”,来显示其重要。不管我们是出于有心还是无意,如果对佛法说上一些与其相违的话语,无疑将断送自他的慧命,障碍解脱,,其果报至为严重。    我们知道,六道轮回是佛为我们揭示的,因果缘起也是佛开示给我们的,在这轮回苦海的对面,有究竟安乐的涅槃彼岸也是佛给我们指明的。出家修道、守持戒律同样也是佛赐予我们的教诲。我们在学佛之前,对这些却完全是一无所知。佛所说的种种法门,凡夫以分别心根本无法揣度衡量,即便是十地菩萨也无法完全测度佛的密意。因此,我们又怎么可以用自己庸俗的分别心,去对远在我们认知能力以外的佛经论典说三道四呢?即使诸大班智达与诸大尊者著书立说、讲经说法也必遵循严格的规范。比如,以前印度那烂陀寺等有一明确的规定,只有经所有大班智达同意后,才能著书造论,以此来确保所造论典与佛法不相违背。而且,即使地上诸大菩萨也须借佛力说法,而无完全凭自己说法的能力。历史上龙树菩萨等亲得佛的授记,显现了甚深的证悟、无碍的神通与辩才,也是依靠圣教正理而宏扬教法。藏地直到如今仍然保持着这一良好传统,凡堪布们讲法时要陈述一个观点,必定引用经论作为依据。而没有传承,没有圣教依据的论点根本不可能受到大众许可,因此也确保了藏地佛法的纯正性。

  法王如意宝:窍决宝藏海   ……

  不管修学任何一个宗派,自己宗派的观点必须精通。我们在坐的大多数人,全部是佛陀和宁玛巴的后学弟子,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见修行果的关键密要,此外,就没有必要破斥嘎登派、萨迦派和世间各宗派的观点,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不破斥其它的宗派,也不要诽谤他人,如果恒时默默地修持自心,最终就会战胜一切外魔。    ……   对得地菩萨所造的论典有没有争议呢?当然也不乏辩论,如宗喀巴大师、米拉日巴尊者以及还有觉囊派、萨迦派等许多登地以上的高僧大德所著的论典都存在争议,这在末法时代的今天还是有辩论的。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凡夫人是没有与圣者菩萨进行辩论的资格,否则就犹如乌鸦想伪装大鹏鸟。如果真的想去与米拉日巴尊者等圣者教言进行辩论,也根本不可能获胜,这简直是痴心妄想。 ……   同样,龙猛菩萨等很多得地的菩萨都要依靠佛的教证,可是当今末法时代一些薄地凡夫在稍微知道一些佛理时,就自以为是,眼高过顶,然后轻易地对前辈高僧大德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愚痴的做法确实是很可怜。对于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作为后人为了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有益的增上,是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观察和学习研究,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凡夫妄图否定前辈高僧大德的观点,简直是异想天开。

  以前,不管是萨迦派还是嘎登派或宁玛派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是初地以上、功德巍巍的高僧大德,他们互相之间作一些有意义辩论,甚至作了针锋相对的辩驳,这在圣者之间确是如理如法,其有甚深的密意,这对众生具有深远意义,但是我们作为凡夫就不能以那种方式随便否定前辈高僧大德的观点。    ……

  法王如意宝教诲:   净观他宗专修自宗

  一、首先应当具有辨别是法非法、了不了义的抉择智慧   二、了知谤法舍法的过患   三、以正知正念防止谤法罪业的产生   四、了知诽谤持法大德之过患   五、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不同的佛法

  颂曰:    切莫偏袒执著各宗派,造下毁坏自他舍法业。   修持有缘本尊之法门,净观一切他宗我心语。

  善缘的弟子们,你们切莫以偏袒心狭隘地分别自他,执著自己的宗派,这样很容易造下毁坏自他的舍法大恶业,但愿你们一心修持与自己有缘的本尊法门,同时以清净心观—切他宗法门,请谨记老父我的这句忠言心语!    随着五浊洪流的日益汹涌,众生福报的日益衰减,在这个世界,能明辨善恶、是非、了不了义的大德智者已寥若晨星,邪魔外道世智辩聪者纷然出世,于是乎邪说横行、黑自颠倒。如斯之徒,将法说为非法,非法说为法,正法甚为模糊,而无知愚夫竞相追逐大兴谤业,真可谓是群魔乱舞!再看佛教内部,忠实的佛弟子中亦多缺乏闻思智慧,不明佛陀教法的了不了义及祖师大德应机建立不同宗派的密意,更不明白各宗大德幻化游舞般辩驳破立的目的,这样一来在凡夫分别妄心的驱使下,势必演成是此非彼、立自谤他的混乱局面,佛所悬记的末世斗诤坚固恶相也就随此共业日益滋长起来。有   多少人尚不知道,就是凭借着这种颠倒邪慧的无知妄评、狭隘偏袒的感情用事,使得佛教内部宗派对立、势同水火,而原本圆融无违的佛法变得分崩离析,佛弟子间亦分党分派形同散沙,他们意气用事地以贪心护持自宗的上师、法门、道友,同时以嗔恨、嫉妒心毁谤打击他宗的上师、法门、道友,如此恶相若不及时遮止,不消多时佛法就会被我们自己毁灭,无量众生都将因此堕入深不见底的轮回深渊。不忍现见佛法的毁灭、众生的沉沦,上师在此苦切劝导,授予我们疗治谤法恶病的良药,若能如法服用必能消除恶病。以下陈述此药服用的方法。

  一、首先应当具有辨别是法非法、了不了义的抉择智慧

  这样才能不盲从受骗、随声附和、无知兴谤往往外道的经典所用的词语、说法与内道经论非常相似,但如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两者的意义与宗旨迥然有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相反,凡是鼓吹杀盗淫妄等导人弃善从恶,教人放纵贪嗔痴三毒的必定都是非法。再者,能以四法印印定的才是正法,否则均为外道。就名言诸法来说,外道颠倒妄执其为常、乐、我、净,而内道则开示无常、痛苦、无我、不净的真谛,二者恰恰完全相反。进一步,佛法空性的胜义谛理更非外道所能梦见。因为在胜义方面,小乘开示人我空性,大乘从空性而言则开示人法二空,远离一切戏论,从显现而言则开示法身常乐我净离言绝思的大无为法。所以在佛法的究竟义中虽说空不堕断见,虽说有不落常见。为了对治众生的颠倒实执,宣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为痛苦不净,而相应圣谛涅槃时则宣说真空妙有双融、不堕诸边。其目的是以名言之理使众生认识到有漏轮回的过患,观无常痛苦无我不净,从而可厌离三有;以胜义之理使众生了知自性空,由证人空得小乘涅槃,及证法空远离二障,得大涅檗。所以佛陀教言完全相合于二谛本性,相反,外道为邪分别所染,其见解非常即断,与诸法本性相违,故应判为非法。因此欲判断某宗某派的法门是否为正法,必须以四法印的正印来印持。   尽管佛法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地域、语言、根性的不同,为了随顺众生,会有语言表达、修行方法的差异,但只要法门的内涵与佛法的宗旨一致,便应平等承认都是清净的佛法。如今地球上存在的南、北、藏传佛教,虽然形式各异,传承各不相同,但都是释迦牟尼佛所传的佛法,因此彼此之间不必排斥毁谤。   再者以佛法而言,由于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相应众生根基建立的法门也就各不相同。佛在世时曾三转*轮,佛灭度后教分大小显密,仅一小乘又有十八部教,大乘显宗唯识、中观,一一门中又开多门,此外金刚乘密宗亦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之别,如是法门无量各立其说。面对这些,倘若弘法之士无有善加抉择的智慧,则很难避免谤舍正法的罪业。所以当务之急,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一切法门或暂时或究竟均为引导众生趋入解脱的清净佛法,应当平等恭敬皈依。另一方面,一一法门自有其见修行果,差别宛然,   不可混滥,所以须明辨法门的了不了义。而欲辨了不了义,切不可随心武断、信口雌黄,凡有所言应有依据,或依佛所授记的圣者龙树、无著二大菩萨的判定而信受,或具慧之士以四依而辨别。否则毫无根据的随心妄说必将种下毁坏佛法、损害自他的恶因。自宗宁玛巴可依全知麦彭仁波切及沃巴活佛总结的观点来判断了不了义,即主要抉择世俗之法均为不了义,主要抉择胜义之法均为了义;凡与究竟基道果相合的见、修、果均为了义,反之则非了义。如是抉择后得知,初转四谛*轮为不了义,二转般若*轮为了义,三转*轮中抉择唯识的部分为不了义,抉择如来藏光明的部分为了义。而在密宗,则将般若与如来藏同时圆满抉择,而且由事部,行部、瑜伽部、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越往上见解也越趋于究竟,如是一切见中大圆满见乃诸见之顶,故是了义中的了义。因此佛弟子们应以教理作衡量,切勿固执己见,如此才能了知佛法中边皆甜的涵义。《大集经》云:“五部虽别,不妨诸佛法界涅槃。”诚哉斯言!

  二、了知谤法舍法的过患

  在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莫过于佛法。昔日世尊因地为求一偈,不惜越过刀山火海,舍弃头目脑髓;常啼菩萨卖身出血只为求得般若法门;善财童子百城烟水不辞辛劳参叩百一十位善知识;二祖慧可为得安心大法毅然断臂……诸佛菩萨如是舍身敬法,其原因何在呢?因为佛法是一切世出世间安乐的唯一源泉,下至人天善趣的世间安乐,上至声缘菩萨佛陀的出世解脱,其中无一不由修持佛法而产生。对于此安乐之源的正法,如以妄心肆意毁谤,则会造下极为深重的罪业。依经论所示,毁谤正法者与三世诸佛、菩萨、声闻、独觉、空行、护法为敌,挑坏无量众生的正法眼目,使其蒙受极大损害,故而罪业弥天,甚于毁坏南赡部洲一切佛塔及杀害(歹+克)伽沙数阿罗汉。勿论真实谤法即相似谤法亦罪超五无间业。又毁谤正法者舍弃三世如来平等觉.智、一切种智,亦是谤法谤僧,失坏皈依戒、菩萨根本戒、三昧耶根本戒。谤法者自坏其身亦坏他身,自饮毒药亦令他饮,自无信心令他无信。谤法者佛尚不愿听闻其名,何况以眼视之?见闻信敬礼拜恭敬听其教训悉皆遭大衰损。 从上种种分析,可知谤法业障之重,相续如染谤法罪,今生如何修行也无法生起暖相,纵现神异实为魔所加持,虽求往生实难得生,此生命终必堕无间地狱,受极大丑陋之身,无数劫中受大苦恼,此间劫尽,转于他方地狱,他方劫尽复转他方,如是辗转,无有尽期。从无间狱出复经十七地狱,长劫受苦,罪尽之后多劫转为旁生,旁生中出转生为人,为人生于贫穷下贱,生无眼目,或一眼、无舌、无耳、无手,出生于无有三宝的边地,以等流果纵遇佛法又会起谤。纵入佛门然由往昔业障,心不入道懈怠放逸,心中恒时烦恼,与法极难相应。   纵然勤修,难生功德。《大智度论》云:“毁(“此”下加“口”)般若波罗蜜,则为破十方诸佛一切智,一切智破故则为破佛宝,破佛宝故破法宝,破法宝故破僧宝,破三宝故破世间正见,破世间正见故则为破四念处,乃至破一切种智法,破一切种智法故,则得无量无边阿僧祗罪,得无量无边   阿僧祗罪已,则受无量无边阿僧祗忧苦。”《大方广总持经》云:“若有众生于佛所说,言非佛说,言非佛说即谤法僧,而此谤者当堕恶道,受地狱苦。”上经又云:“阿逸多!汝可观此谤法之人,成就如是极大罪业,难可出离。”又云:“若有愚人谤妙法,即是谤佛,亦名谤僧。”《入大乘论》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此人受业报,实智之所说。生堕地狱中,大火炽燃身,焚烧甚苦痛:业报罪信尔。炽燃大铁犁,具满五百数,而耕其舌上,遍碎身苦恼。若从地狱出,复受诸恶报,   诸根常缺漏,永不闻法音。设使得闻者,复生于谤法,以谤法因缘,还堕于地狱。”

  三、以正知正念防止谤法罪业的产生

  如是谤法所感地狱苦报及其余报至极惨重,信因果者谁愿造之?然而欲不受此果,必先灭其因,而欲灭因又依于了知业因之相。若连谤法的业相都不认识,如何能励力遮止谤业的产生呢?末法时代,由于废弃了经论的闻思,多少人造下诽谤重业,犹不觉悟,可怜整日服毒,命在旦夕,尚不自知!因此为方便有缘者远离谤法之罪,以下依据佛经论典宣说谤法的业相。《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师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佛法依理固有了不了义的差别,而依作用,则无论了不了义都是应机所施的妙药,对于当机者而言,如能相应修习,必可疗治无明业病。以此而观,应知一大藏教同为诸佛如来大悲利生的显现,如果对此妄分贤   劣进而取一舍一,则已造下谤法的罪业。《地藏十轮经》中说:若对声闻法有信心而毁谤缘觉乘法及阻止他人修持皆造谤法罪。《大方广总持经》云:“佛言:弥勒!如汝所说,我从成道乃至涅槃,于其中间所言所说,皆悉真实,无有虚妄。若有愚人不解如来方便所说,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诽谤正法及佛菩萨,我说是辈趣向地狱。”又云:“若有众生作如是言:佛为声闻所说经典,诸菩萨等不应学,不应听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应学。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修行法,声闻之人亦不应学,不应听受,辟支佛法,亦复如是。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有言说,声闻辟支佛不应听受。”宗喀巴大师云:“一切佛言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米拉日巴大师云:“佛法岂有好坏别,执著宗派即谤法,是为斩断解脱根。”永嘉大师云:“欲得不造无间罪,莫谤如来正*轮。”由以上教证,可知谤法的业相极其细微,心如稍有偏袒即易造下,如同行走于独木桥上身体稍偏便会堕入河中。而要遮止谤法的罪业,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防护三门,欲使正念坚固,应努力闻思生起诸教无违的定解,方能从根本上破除非理的分别取舍,又应反复忆念谤法的过患生起恐惧心,以此防护心口的放逸。另一方面,无始以来深植于相续中的谤法习气非常深厚,为了净除业习,应当励力忏悔,而要防止习气的现行,则时时不能离开正知的观照,在三门之中尤其要谨防口业。《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夫口舌者,毁身之斧,灭身之祸……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燃,能烧一世,恶口炽燃,烧无数世。猛火炽燃,烧世间财,恶口炽燃,烧圣七财。”   又云:“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倘若自己不懂经论祖语,没有依教证理证抉择的能力,最好对佛法的高低贤劣不加评论,唯以此舌根精进诵经、持咒即可。

  四、了知诽谤持法大德之过患

  自古以来,在佛教中,无论印度大乘二大车轨的开创者,小乘十八部的论师,还是藏汉两地诸宗的祖师,他们都是不可思议的成就者,如果对其诽谤过患无边,因佛曾说末法时代我以善知识的形相度化众生,持法大德为了度化众生在幻化游舞之中方便示现,究其密意何在以凡夫分别心实难测度,所以对于各宗大德、持法之士切勿妄加评论,否则易造诽谤的深重罪业。   以下引诸教证,以事实略说诽谤持法大德的过患。   《入行论》说:若对已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生嗔恨心,其心生几刹那,便当于几劫中堕落地狱。《三摩地王经》说:若诽谤菩萨较杀南赡部洲一切众生,其罪尤重。《大方广总持经》云:“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阿逸多!我更不见有一恶法能过毁破发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堕于恶道。况复毁余菩萨等。”又云:“尔时达摩以其恶心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具受众苦。   满七十劫已,堕畜牲中,过六十劫后,值遇香宝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牲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根。”《法华经》中广说了毁谤法师的严重过患,如谤常不轻菩萨者,千劫之中在阿鼻地狱受大苦恼。依此类推,凡具佛法功德者如皈依三宝、受持净戒、听闻读诵、思维法义、禅观实修、讲经说法、证悟成就等,若对其一毁谤则罪过无量。关于受报的情况,大小乘经论及历代感应录中广有说明。身为凡夫,我们根本不具辨别谁凡谁圣、谁有德谁无德的能力,所以切勿以不清净的恶心观察他人的过失,更不可恶口对他人抨击、嘲讽、挖苦、诽谤,而应时刻反省自己的身心言行,发惭愧心,观别人都是佛菩萨,唯有自己是业障凡夫。六祖大师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再者如于僧团之中互相恶言相诤,则会毁灭佛法。《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比丘喜斗争,共相骂詈,彼此诤言,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是为疾灭正法。”《本事经》中也说,若僧众和合则佛法大兴,若不和合则损坏佛法。在五明佛学院,团结和合是全体道友必须遵守的纪律,在法王如意宝讲《百业经》时四众弟子都共同发愿:道友间不说恶语,不作毁谤。因此我们应树立正见,以正念守护三门,切勿违犯上师、佛陀的教言。

  五、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不同的佛法

  我们受皈依时,所皈依的是十方虚空界的一切尊法。以教法来说,除此娑婆世界现在宏传的一切显密法要之外,过去、未来以及他方国土所宣之法,我们同样须要皈依,又不但化身佛所传的法,就是报身法身佛所传的法也要皈依。因此对于浩瀚如海的诸佛教法我们不   能有半点的舍弃,必须全部信受。在四弘誓愿中,大乘佛子必须“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都反复念过,应该时时反观自己是否违背这条誓言。再以证法来说,大小显密诸乘修行者相续中所摄的一切戒定慧功德都是我们必须皈依的对境。既然如此,为何对具足三学功德的高僧大德不行恭敬反生毁谤、舍弃之心呢?加之他们是大乘僧或小乘僧,也是我们必须皈依的对境。   明朝莲池大师云:“析理不得不严为辨别,入道不得不务有专门。然而执己为是,概他为非,又不可也。此在昔已然,于今尤甚。执一家者,则天台而外无一人可其意,而执简便者,又复诋天台为支离穿凿非佛本旨。执理性者,则呵念佛为著相。而执净业者,又复不念佛人便目之曰外道。乃至执方山者,病清凉分裂全经。执持咒者,疑显教出后人口。如斯之类,种种未易悉数。矛盾水火,互相角立,坚壁固守,牢不可转,吾深慨焉。奉劝诸仁者,曷若各舍其执,各虚其心,且自研穷至理, 以悟为则。大悟之后,徐而议之未晚也。”   有人见祖师大德也常互相辩论破立,甚至显现说呵毁不敬之语,于是草率随学,岂知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唯现丑态,因祖师大德安住于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大作梦中佛事,外现虽似出语不敬,或将不了义说为了义、了义说为不了义,但其内在本无自相嗔心,也并非不具抉择了不了义的智慧,实因为了度化各种根机的众生,有必要作如是的方便显现。相比之下,凡夫如果立自破他,则可断定大多难免生起自相的贪嗔,而颠倒了不了义也全是愚痴薄慧所致,这样在无有方便智慧摄持的情况下,妄加破斥他宗的大德与法门极易造下诽谤的   罪业。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弟子堪布根霍说:“为了增上智慧可以学习祖师大德之间的辩论,此外如对大德妄加破斥则会产生无穷的过患,连同那些盲目无知的追随者也因加入诽谤的行列而造下谤法、谤大德的罪业。”法王如意宝说:时值末法的如今,佛法异常衰微,各宗各派应该互相帮肋,携手共进,不应互相排斥打击,如此则佛法会兴盛,否则只能加速佛法的灭亡。因此为了平等护持三乘的佛法,为了一切有情暂时、究竟的安乐,为了自己今生来世的前途,我们应当舍弃门户之见,平息宗派纷诤,彼此赞叹,互相帮助,在根本上应当了知一切佛法都是修行的教授,悉皆圆融无碍、毫不相违。如此则一切教法现为修行教授、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易于获得圣者密意、自然消灭极大谤法罪业的四种殊胜自   然具足。   总之,由于宿世的因缘愿力、串习深浅,形成了今生自己学法的根基意乐,无量的法门对自己来说会有缘深缘浅、相不相应的差别,所以择一最有缘的法门修学自宗、一门深入非常重要,而对一切他宗祛门应当一律现想清净,这样才能不造谤法舍法的罪业,对于佛法以及自他都有极大的利益而无任何损害。

  《极乐愿文大疏中》关于谤法罪的宣说:   拉喇曲智仁波切著   堪布索达吉译   ……

\

  暂时有两种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即造舍法罪及五无间罪者。然而,并非是佛根本不慈悲摄受他们,最终这两种人也能如愿以偿(往生极乐世界)。但因其恶业深重,暂时无有成就所愿的机会。因此,《佛说大阿弥陀经》中也宣说了此二者不得往生极乐刹土。

  何为舍法(诽谤正法)呢?有些稍微知道求学的人根本未懂得了义不了义、所化众生根基差别的密要,而认为所有教法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将显密宗派上下全部混为一谈而宣说,认为一者存在一切都需要存在、一者无有一切都不需要……将正法转为非法而宣讲,为贪执自造宗派之观点所染污而将非法说为正法,令他人也造舍法罪。如律藏中说:"劣慧宣邪道,称为邪法师,彼法若正法,非法将如何?"如此之人都是谤法者(舍法者)。

  此外,自称只学密宗的那些人以此为借口说别解脱学处是声闻乘,视其为低劣的法门而舍弃,认为有些是贤妙之法等等(都属于谤法)。如月称论师所说:"贪执己见嗔他见,此等皆为邪分别。"赞叹自宗、诋毁他宗,或者试探别人后妄加评价说这是智者,这是愚者。即使是极为愚痴之人,若他仅了知一句法义也是教法。所以,他直接诽谤某人而间接诋毁了正法,也成为舍法者。本来,只有智者才了知智者愚者的差别,自己愚昧无知,怎么能辨别他人是智者还是愚者呢?

  又如,给别人讲法、闻法等造违缘,是舍教法;对于他人受出家戒等制造障碍,或者,若有人受持过午不食、不饮酒等少分学处,则讥讽他说:你是假装的,胜过你的高僧大德们也不受持这些学处,所以你应当舍弃!而唆使别人舍戒,以及对修法者制造违缘,这都是舍证法,也是毁坏法身。如果为(讲闻)一句一义之法制造违缘不是舍法,那么对(讲闻)众多正法造违缘也同样不是舍法了。

  如今处于内教佛法衰败、大多数人以口灭尽福德之时,舍法罪业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应当小心谨慎。如《宝性论》云:"嗔恨正法者,彼岂能解脱?"造舍法罪之人甚至连获得人身的希望也没有,何况说获得解脱呢?(如《涅槃经》中说:"法为佛母,佛从法生,三世诸佛,皆供养法。")   ……

  壬三、(忏悔舍法罪):

  三宝殿经所依等,以彼作证违誓等,

  发露忏悔舍法罪。

  此类舍法罪是指以殊胜的对境三宝、庙宇殿堂、经典论典三所依等为证,说绮语时也是随便发誓、赌咒,打官司、作生意等时明明盟誓,尔后却故意自食其誓。甚至仅仅说天尊为证,也要塑造其身像,否则便是已舍弃了这些本尊。(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发露忏悔所造的此类舍法罪业。

  如今有些人,连做一个小泥塔和刻印一句观音心咒的能力也没有,竟然口口声声以《甘珠尔》、《丹珠尔》作证而发誓,这些人到底在想什么?大多数人以开玩笑的方式发大誓,结果福德在口中耗尽了。如邬金莲师说:"劣者自食其誓时,灭福损失庄稼(草木)也。"如今的人们为了区区一件小事也作大量盟誓。这都是不顾盟誓言、而无信的征象。如果誓言确凿可靠,那么何需作许多盟誓呢?

  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于外境上:土地贫瘠,食物无营养,恒遭四大的灾难;成熟于自身:福力薄弱。所以应当备加警惕,以免因自食其言毁坏善根。本颂中的"等"字所包括的真正舍法罪前文中也稍微讲解了。

  依止了一位无有智慧、具偏袒心的上师后以贪嗔之心扰乱佛教,仅仅表面上听闻了一点点法便自认为是大修行者、受持宗派者而生起我慢,便说:"我通过观察认为这合理这不合理"犹如盲人评说色法的贤劣一般对新旧宗派的见解、教规进行取舍、破立,致使众多愚人跟在他们后面跑,随声附和,令别人舍弃正法比自己单独造五无间罪还严重。因此,我们这些孤陋寡闻、贪执偏袒的人们小心谨慎十分重要。如《经庄严论》云:"闻后具智慧,若谤所闻法,现种种身相,愚者为何作。"又说:"理解声直义,生慢失智慧,舍弃诸善说,毁自嗔法障。"

  如果所有的法与自己的心不相应,那么修持自己感兴趣的法也是自己有缘之法,结果也会有收获。对其余的法也应当结上一个缘。珠巴根拉大师曾说:"我遇各种胜法理,每一窍诀皆结缘。"即使不能如此,也不要妄加褒贬,沉默不语、平等对待无有罪过。世尊说:"住于中间者,舍法我未说。"又《经庄严论》云:"意之罪过自性恶,于色亦不应生嗔,况于生疑之佛法,是故等住无罪过。"

  因为众生有不可思议的根基,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也宣说了不可思议的法门。这所有的法门从不同方面讲都是真实不虚的,直接或间接来看,无一不是获得解脱之道。同样,后代高僧大德所著的一切善说也是如此。因此,不能判断贤劣,应了知它们是不可思议的。经中说:"于所宣深法,纵未生信心,亦莫诋毁之,念法不可思。"如萨迦班智达曾说过:"一所无知的愚者若沉默不语则对佛法损害不大。"

  尤其是当今时代邪见、贪嗔恶浊泛滥,公平正直的智者极为罕见,即使清净宗派的智者们进行庸俗的辩论也将成为嗔恨之因,何况是那些冒充成就者的愚人呢?《龙王鼓音颂》中说:"品质恶劣者,为邪见所毁,粗暴生嗔时,沉默获安乐。"又云:"愚者宣讲法,摧毁诸善根,摄受多众生,将于地狱焚。"

  此外,末法时代许多出家人诽谤正法,从而以舍法罪堕入大地狱中,于数劫中感受痛苦,又于多生中转为面目不正、聋盲者、无舌者、丑陋者、驼背者、无颈者、跛足者、声音如狗叫者,恒为饥渴所逼,身体枯瘦、嘴巴糜烂、众人不喜等。

  特别是评价大圆满、大手印见修的是非,犹如用一拃来衡量虚空一样。甚至连这些话语被风吹到的地方都应十分戒备。如《宝性论》云:"何人若嗔法,彼岂能解脱?"宣说了许多谤法的过患。《等虚空边续》中说:密中之胜密,何人若诽谤,密中之胜密,则弃佛胜密,永离解脱道。"《智深圆满续》中说:"违背了义罪业者,定堕地狱诚可悲。"《护意续》云:"若谤普贤此密意,乃至虚空存在间,死后堕入金刚狱。"《眼珠续》中说:"佛教末世时,惑苦极炽盛,纵厌轮回法,行法入佛门,然受劣宗染,偏袒执佛法,增上邪念诤,因烦恼嫉妒,以法造舍法,偏执经律藏,赞自贬他法,真正出慢言,诽谤精密乘,造彼舍法罪,浊世修行者,如覆口沙箱,堕金刚无间,地狱等恶道。"未理解此等佛法的要点而舍法的人很难摆脱轮回。如经中说:"不知诸妙法,愚者长轮转。"诸经续注疏中宣说了舍法的无量过患。在印度藏地关于此类公案有许多,但此处不繁述。

  在家人不要听到别人的一种说法便评价佛法的好坏,正法吉不吉祥(有无加持)等等。否则,仅仅在口头上也会造舍法罪,危险性极大。所以,今后应当备加谨慎,对以前所造的此等罪业以强烈的追悔心忏悔,争取得以清净。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