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利益存亡品第七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2 09:39:46
利益存亡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文)  【译文】:  这时,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恭敬对佛说:世尊,我看这些阎浮提的众生,举心动念,没有一件不是起造罪因的。好不容易干点善事,得到点福报,便只顾享福享乐,退失了当初所发的善心及向上的心。倘若碰到恶因缘:譬如恶朋友的教唆、有权有势时的任意胡作非为等,那末这些恶念恶事便会越来越多。这种人就好像是在淤泥、沼泽地那样,身上背著沉重的石头(业障),步履越来越艰难,
利益存亡品第七

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文)

  【译文】:

  这时,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恭敬对佛说:世尊,我看这些阎浮提的众生,举心动念,没有一件不是起造罪因的。好不容易干点善事,得到点福报,便只顾享福享乐,退失了当初所发的善心及向上的心。倘若碰到恶因缘:譬如恶朋友的教唆、有权有势时的任意胡作非为等,那末这些恶念恶事便会越来越多。这种人就好像是在淤泥、沼泽地那样,身上背著沉重的石头(业障),步履越来越艰难,越来越沉重,脚也越陷越深,倘若能得到善知识的帮助,帮他减轻些负担甚至全部帮他负担,这是因为这位善知识有大力量的缘故。不仅如此,还亲自帮扶他,运用他的智慧,使这人走出沼泽地而到平地。到了平地后,还殷勤地劝他:你今后得当心,把牢自己的脚跟,明白沼泽地的险恶,不要再进去了。世尊,习惯于行恶的众生,往往是从最微细的一点小恶做起,以为没什么,但后来越做越大,越做越多,终于达到无量的罪恶。这些众生倘若有这样的习惯时,在他临死前,父母亲戚应当为他做种种功德,培养种种福报,以便投生到较好的去处。或是为他在佛菩萨像前悬挂幡盖,或是为他在佛菩萨像前点燃油灯,或是念诵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或是用种种香、花、衣服、饮食来供养佛菩萨形像及贤圣的形像。同时在临死人跟前念佛菩萨或辟支佛的名号,一名一号,必须大声念,念得清清楚楚,不可含混不清,使临死人能清楚地听到,最终为第八识、第七识所接收。能这么做的话,这些造恶众生,由于因果规律本来应当堕入到恶道中去的,现在因为有他的亲属为他做了这些不仅消业,而且种善根的神圣因缘,过去的罪业统统消灭了。倘若还能在身死之后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努力多做各种善事,并把这些善事的功德回向法界,回向众生,回向那已死之人的话,能使这已死之人永远脱离恶道,得生人间、天堂,受种种最好的、微妙的安乐。同时,对于做功德的现在亲属来讲,也有无量的利益和安乐。

  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今天在这大会上对著佛世尊、以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来劝那些阎浮提的众生:在临死之前,千万不要去杀生以及造种种恶缘,甚至于搞迷信的礼拜、祭奠鬼神,求那些魍魉魑魅,山精木怪来保佑亡灵。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搞的那套杀生以及拜祭鬼神的那些事,根本丝毫也帮助不了死去的人,相反还结了罪恶的因缘,增加了罪业的深重。即使亡者在过去世或现在世曾经结过某些善缘、种过某些善根,应当可以生到天界或人间富贵人家去,但由于被那无知的亲属在临终时给他造的种种恶缘,使得亡者受到牵连,受到责问或责罚,延迟了、甚至改变了生天或生富贵人家的福报。更何况一般人通常因不明因果,不懂佛理,根本没种什么善根,相反根据各人自己造的业还得到恶道去,那里还忍心让他的亲属给他再制造种种恶业,再堕入到更痛苦的恶道中去呢!打个比方说吧,譬如有个人从遥远的外地回乡来,由于路途遥远,准备的食粮早已用尽,已经三天没吃上饭了,而他所扛的行李包裹物又足足有一百多斤。正在这最困难的时刻里,忽然又遇到邻居朋友在外碰到,请他再捎上一些东西,结果弄得那人苦上加苦,难上加难。世尊,我看阎浮提的众生,只要能在佛的教理教法上做哪怕是一根汗毛那么细、一根汗毛尖上的水滴那么微、一粒沙子那么轻、一粒灰尘那么小的善事,别看它小,所做的利益不会白费的,分分都可自得。

  说这些话时,在会中有一位长者,名叫大辩。这位长者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证得无生法忍,以种种智慧方便,化现长者的形像来教化、度脱十方一切众生。现在他就合掌恭敬请问地藏王菩萨说:大士,这些南阎浮提众生在命终之后,家里边大大小小的亲人为他做种种功德,同时还设立斋堂供养十方僧众,造种种善因,像这样的话,这个命终的人,能不能得到大的利益甚至得到解脱呢?地藏菩萨回答说:长者,我现在就来为未来的和现在的一切众生,承蒙佛的威力加被,简略地说一下这事。长者,未来和现在的各类众生,在临命终时,能有缘听到一位佛的名字、一位菩萨的名字、一位辟支佛的名字的话,不论原来有罪或无罪,都能得到解脱。倘若有男子、女人,活著的时候,不好好地做善事,相反还造了不少恶,在命终之后,家里大大小小的亲属,为他造种种福利的一切圣事。在这圣事中,有七分之一是为亡者所获得,有六分功德是活著的人所得。正因为如此,未来的和现在的善男女等,听到有这样的功德后,都要趁著身体强健时努力自己修行,这功德分分都是自己获得的。一旦人死之后,冥冥之中的魂神孤孤单单地、懵懵懂懂地不知自己的罪报或福报有多少,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如痴如聋,有的还在各个审判罪福的官厅里审定罪福的多少。审定之后,依据业报到一定的道中(六道之中)去投生。在尚未审定的期间,真是千愁万苦,心里急得不得了。更何况有的人业重,还得堕落到各种恶道中去呢!在这尚未托生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念念之间,都在盼著活著的亲人给他做种种功德来超度他、救济他。过了这四十九天之后,业报已经审定,托生的地点也已确定,那就没办法了,只好随著审定的业报、确定的托生地点去投生了。倘若这个人在生之时曾经造过不少的恶的话,那就往往是一碰得几千几百年中在恶道里受苦。倘若犯的是无间地狱的极恶大罪时,那就千劫万劫掉在无间地狱里,几乎是永无出头之日,永受极端的酷刑了。

  另外,长者,这些个有罪有业的众生在命终之后,家里的亲人为他在佛菩萨前上供,在寺庙里或家里办些素席供僧,用这功德来为亡者施福。但要注意的是:在办斋食的时候及供斋之间,无论是生熟的米、面或蔬菜的之类,不要随便掉在地上,更不能随便丢弃、糟蹋。若是无意掉在地上弄脏的,第一千万不能再擦擦后上供,这是极不恭敬,而且是有罪过的;第二即使不能吃了,也得施舍给猪狗等,不能抛弃浪费。一切上供给佛、法、僧三宝的供品,在上供前千万不能自己先尝一口,更别说先吃了。倘若违背了,先吃了,或是在上供时不够恭敬、不够虔诚的话,那末这个亡人一点也得不到利益。相反,若能勤勤恳恳、恭恭敬敬、诚诚心心地供斋,把一切上供的食品、供具,弄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去供佛供僧,那末,在这些功德中,有七分之一是可以让死去的人收到的。因此说,长者,阎浮提的众生若能为他们的父母或是亲人在命终之后能虔诚地设斋供养的话,无论是死去的或是活著的,都会获得福报的利益的。

\

  地藏王菩萨在说这些话时,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的阎浮提鬼神,都发了无量的菩提心,大辩长者在做完这请法的功德之后,也就恭敬地向佛、向地藏王菩萨作礼并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注释】:

  1)脱获:脱,倘或,或许之意,脱获者,倘若获得,偶然侥幸获得之意。此意为普通众生即使在做好事的情况下,也是不明因果,碰巧做上,故不免又为恶也。

  2)深邃:邃,音岁。深远也,这里深,指造业深重,邃,指入地狱的年代久远,即指此人业障深重,堕于大地狱而不能自拔也。

  3)省:音醒,察看,检查,如反省、内省。《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又知觉、醒悟,如发人深省,引申为明白。《列子杨朱》:实伪之辨,如此其省也。本经此处之意指后者,意为应当明白那是作恶,堕恶道的路子。

  4)幡盖:幡,梵语波吒迦,长帛下垂,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具。幡具无量佛德,以顶触之,则生受轮王之灌顶,终受佛位之灌顶。盖,饰以宝玉之天盖。佛菩萨及讲师、读师之高座上所悬之物。天盖者,盖佛之顶上以避雨之具,原系天人供养,故称天盖。

\

  5)本识:即第八识阿赖耶识。《唯识了义灯》云: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阿赖耶识,译作藏识,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译作无没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失没也;译作心,具积集及生起二义,谓能积集种子,生起诸法也。

  6)拜祭:拜者,跪拜。中国拜法与西域佛教拜法不同,也称三跪九叩,沿用道家的礼拜方式。佛教礼拜常用头面接足礼,即跪地后两掌心向上,头安于两掌中间触地也。祭者,祭奠。以供品(如灯香花烛食品之类)供鬼神享用,达到安慰亡灵及求鬼神满已愿。

  7)魍魉:音网两。古代传说中的精怪,多由依草附木而生。《楞严经卷八》云: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

  8)圣分:圣,正也,能证正道,名之为圣。《大乘义章》云:初地以上,息妄契真,会正名圣。圣人者,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理之人也。圣分者,能得见圣闻法的福分也。圣因者,造能得见圣闻法的因缘也。圣事者,行能得见圣闻法之事也。

  9)殃累:以造恶所得之祸殃,连累他人或自己也。

  10)无生: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称无生。观无生之理,则可破生死烦恼也。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以无漏真智证此理,名证无生法忍。

  11)闻健自修:闻者,闻经中所说命终后,为亡者修功德、造诸善因之事也;健者,趁现在身体尚健,一息尚存之时也;自修者,自修自得也。

  12)无常大鬼:无常者,梵语阿你怛也。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以无常故,生必有死也,死时有杀鬼至,名无常大鬼。《毗奈耶律三十四》曰: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于轮上应作无常大鬼,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

  13)冥冥游神:指人死之后的孤魂,它们通常寿命最长为四十九天,若是大善大恶之人,则少于此天数便转世去也。

  14)营斋:斋,梵名乌哺沙他,又称布萨,清净之义,后又转为时义,指时非时也。以正午以前为时,正午以后为非时,即过午不食也。此为斋之本义,后又转为素食之义。又斋戒者,清心之不净为斋,禁身之过非为戒,此为斋之又一义也。又,斋七者,谓人死后七七日之斋会也,即以死后每七日一次斋会,以至七七四十九天的七次斋会也。营斋之会,供佛供僧,以清净之素食于午前供之,不得先食,不得染污。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

以肉驱蝇成语名称以肉驱蝇成语拼音yǐ ròu qū yíng成...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成语名称以能问于不能,...

以耳代目 以耳代目

以耳代目成语名称以耳代目成语拼音yǐ ěr dài mù成语...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成语名称以紫为朱成语拼音yǐ zǐ wéi zhū成...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成语名称以绝后患成语拼音yǐ jué hòu huàn成...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