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出家是逃避问题,还是出离生死?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0 09:41:00
出家是逃避问题,还是出离生死? 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出家是逃避问题,还是出离生死?

\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

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着逃债甚至于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着恐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着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世间安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

《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要厌离。

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苦的目的。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

\

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惊才风逸...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