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标题

《了凡四训》修福积德造命法之二(2)

来源:楞严经读诵网作者:时间:2019-08-11 09:46:13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易’是《易经》,《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书,里面有甚深的哲理,教人成贤成圣,而且着重在数学的探讨。内容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从这里面去推衍阴阳刚柔的变化,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相。小而个人,大至国家、世界的变化,都可以从这里面推衍出来。这是自然的因果律,也就是它所能推算得出来的。但是云谷禅师讲的超越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易’是《易经》,《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书,里面有甚深的哲理,教人成贤成圣,而且着重在数学的探讨。内容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从这里面去推衍阴阳刚柔的变化,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相。小而个人,大至国家、世界的变化,都可以从这里面推衍出来。这是自然的因果律,也就是它所能推算得出来的。但是云谷禅师讲的超越数量,它就没有办法推断。所以它能推断的是常数,没有办法推断变数,其目的是教人‘趋吉避凶’。常数是定数,《易经》知道有变数。但是人的心境,一念善就是加,一念恶就是减,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如果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于常数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命运就会被人算得很准。了凡先生被孔先

\

生算定之后,他二十年不增也不减,完全相符,一点也不错的。凡夫一般总是有变化的--一念善,一念恶……,不像了凡先生不想做善事,也不做恶事,始终保持一个常数,所以他的命运还是相当准确的;如果变化大就超越了。因为超越常数,所以“吉可以趋”,“凶可以避免”,就是自己可以争取的。尤注说:“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他加减乘除去来。”“行”是思想、见解、行为,这不是一个常数,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它加减乘除去来。常数是因,变数是缘,改造命运的关键在“缘”上。佛法对缘非常重视,所以讲“天地万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着重在缘--缘生法,因为缘是变数,因是常数,掌握这个变数,自己就可以改造命运了。自己就可以循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愿望,得到殊胜圆满的结果。佛在经上也给我们说“无常、无我、涅槃”,懂得这个原理,人可以成圣、成贤,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都是基于这个原理上来说的。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由此可知,《易经》了解世间宇宙人生的常数,但是它也知道这里面有变数。掌握了变数,小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则可以代世界国家谋求永久的安定和平。这一部书真正是了不起,很可惜现在几乎变成看相算命的书,实在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中说:“《弥陀经》本来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书,现在变成为人送终的经卷,这实在是太冤枉了!”《弥陀经》沦落到这种地步,就像《易经》沦落到看相、算命、看风水一样,太可惜了!《易经》确实是指导人生幸福、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书。《易经》教导我们改造命运,就是‘积善’。积善当然先要改过,改过而后积善,这样的人家‘必有余庆’。云谷禅师问了凡:“你能不能相信?”  余信其言。  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运,关键的所在,就是闻到善言他能够深信,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云谷这是因缘。佛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他的命运怎么会不转?决定能转过来的。尤注说:“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恶之相,故曰疑为罪根。”“善言”是圣教,世出

\

世间圣人的教诲,后人称之为经典。经典所说就是真理,永远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就是几千年前所说的道理,几千年之后还是这个道理,永远不变的;在中国是这个道理,拿到外国去还是这个道理,这是超空间。超时间、超空间,这才称之为经典。所以听到这些话,知道这些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著作教训绝对不是经验累积的。经验累积有时候还有差误,还有不适时宜。佛经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言,不是经验的累积;历史教训是经验的累积。经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时空,是绝对的真理。你能相信,绝对得利益、得好处;不相信,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是你当面错过。所以佛法讲“疑是罪根”,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是错误的见解。尤注说:“闻善言而起敬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曰信为福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间的福德都是从“信善言”而生的。你能深信圣言,你能相信圣教,无量无边的福德都是从这里生出来了。了凡先生很难得,听到云谷的开导他就深信。  ⑶修福积德超越宿命  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拜而受教’,在此处我们见到了凡尊师重道的真诚表态,并不是随便说:“我相信,我一定照做。”然后过了两天都忘掉了,他是认真的照做。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叙述,从此把从前种种的习气、种种的毛病在佛前尽情发露,丝毫不隐瞒。而且‘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说自己种种过失的情形,向佛菩萨陈白,这是表示自己真心忏悔,求佛菩萨为作证明。《宝王三昧忏》里有不少文字,跟了凡先生的疏文相同,将自己的过失一桩桩的说出来。尤注说:“朱子家训有云,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毛病不要怕人知道。真正聪明智慧的人,自己的弊病越多人知道越好;人家批评一句,人家责骂一句,业障就消了。如果自己的毛病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恶越积越大,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所以有过失不要隐藏,别人说出来,自己要感谢。纵然没有过失,人家冤枉了我们也好;冤枉我们也是替我们消业,不必去辩白、辩护。常常为自己辩护,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就不说了,那个恶就大了。中国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历史上贤明的帝王,就是他不护短。任何人可以当他面说他的过失,他以帝王之尊不责备人。为什么?他要知过改过。了凡先生发愿‘先求登科’,这“科第”是他命里没有的。命里没有而求得,那才是真正求得的。‘誓行善事三千条’,发愿改过修善。‘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天地’是讲神明;天地神明、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  云谷禅师赠送‘功过格’给了凡先生。对于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列出具体的条目。  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  教导袁了凡先生依此修行,每天反省检点,有过失要记下来,修的善事也要记下来。  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功过格”在明朝末年很流行,世间有一些读书人以此来修身,佛门里也有。莲池大师就编有功过格,名称叫“自知录”,完全是以佛法善恶的标准,提供给四众弟子做为断恶修善的标准。功过格流传到现在有很多种,可以给我们做参考。了凡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时代背景跟现在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换句话说,许多事相上的标准不一样。我们守住它的原理原则,要用智慧,然后细想当前的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法。目前还没有人给现代人编一个功过格,现在所流行的都是古代的功过格,我们要晓得它的精神之所在。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在密教里的化身。为什么云谷禅师不教他念经,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要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没有办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经、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这要应机施教。因为如果了凡教他念经,他会想经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个咒。佛门里也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讲求实行。我们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础教育,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讲的“亡羊补牢”。所以把学佛的头几年着重在背书--背诵《无量寿经》。尤其是年轻人,二十岁以前是求学最好的黄金时代,能把这部书背得很熟,一生受用无穷。这种作法是一举四得:第一、中国语言不会忘掉,尤其是海外的侨居子弟,使他不忘本。第二、能够认识中国文字。第三、目的是通达文言文。能通达文言文,这是自己一生真实的本钱,他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所传下来的这些经典,这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可以吸收都变成自己的学问。第四、也有能力读佛经,作为学佛的基础。佛法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背诵经典是根本的基础,非常重要。能断恶修善,又能作心地功夫,就是修清净心。‘以期必验’,所求必定可以得到。  语余曰。符籙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符籙’是道教的一种法术,类似佛门里的念咒。‘不会书符’,就是不会画符。‘被鬼神笑’,不会画符的人,画的符不灵,鬼神都笑话他。‘此有秘传’,这符要怎样画才灵?秘诀是‘只是不动念也’,就是不动念。‘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画符的秘诀就在此,你懂得秘诀,也就会画符了。你要是懂得这个原则,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很灵,念大悲咒加持的水很灵,有人念得不灵。秘诀在那里?就在此地。他念咒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杂念,这就灵了。如果念咒当中有一个妄想、一个杂念,这咒就不灵了。所以咒愈长愈难念,愈不容易灵验。楞严咒非常之灵,现在念楞严咒的人很少有灵验的。为什么呢?念楞严咒时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一个妄想就不灵了,何况打很多妄想,当然不灵!同样的道理,念经也是如此。念一部《无量寿经》,如果没有一个妄想,那了不得!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读经要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应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应的。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们摄心比较容易。而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更短了,如果嫌这个还长,莲池大师告诉我们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念这四个字没有一个妄念,这四个字就灵验了。就好像我们这里打电报给阿弥陀佛,电报打去,那里就收到了。如果加一个妄念,他就收不到,没有感应。这段开示的道理很重要。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祈’是祈祷,或者是向佛菩萨祈祷,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祷。‘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感格’就是感应、灵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要从无思无虑处”,使心地真正清净,没有一个妄念--就是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我们祈求佛菩萨定要如此用心,至诚恭敬的去祷告,才有感应。原理如是,怎么会没有感应?我们中国人祭祀祖先,在祖先神位前祷告,也是这个原理,心不清净祷告是没用处的。所以古代祭祀,这是大典,主祭者要沐浴斋戒三天。这三天修清净心,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一切万缘放下。我们佛家讲“观想”,祭神如神在,到祭祀时,确实他的祖先神灵来了。所以要知道,寺院里供奉的佛菩萨,佛菩萨在不在?不一定在,不是说佛菩萨形像供着就在。如果这个寺院里面,四众同修,心地真诚清净,佛菩萨就在;如果心地不清净,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来作祟了。这事《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所以寺院里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萨的。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这是孟子所说的,‘夭’是短命,‘寿’是长寿,这是迥然不同的两桩事情,为什么说是‘不二’?我们起了妄念,有分别、有执着,这是“二”;如果不分别、不执着,就‘不二’了。‘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可见得是‘从无思无虑处’才能看到不二。夭与寿不二,这是举一个例子;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二的,佛法中所谓“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上讲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也是《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里孟子也说到不二法门,可见都是地上菩萨的境界。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这里讲到安身立命,心安住的所在叫做‘立’。“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社会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在生命之中、生活里面,都能够得到乐趣。乐趣是什么?没有妄想,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乞丐可以说贫贱到了极处,他要真正能够知命,他也很自在、很幸福、很快乐。民国初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江苏,当时有一个乞丐,白天出来讨饭,晚上就在破庙里睡觉,生活过得很自在、快乐。以后他的儿子做生意发了财,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很有地位,他父亲还在外面讨饭,人家就骂他:“你这做儿子的真不孝!有这么大的财富,怎么可以让你父亲在外面讨饭呢?”儿子听了也很难受,就派很多人到处去找,把父亲找回来了,在家里供养。他父亲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又偷偷的跑出去讨饭。人家就问他:“你在家里享福不好吗?”他说:“不自在!我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到处为家,生活多么自在,快乐无比!在家里受人供养,简直受罪!”他能在贫贱上立命,真正放得下,真自在!财、色、名、食、睡,一点都不动心,心地清净安乐。看这个社会,就像看戏一样;社会上的人天天追逐名闻利养,社会大众演戏,他在一旁看戏。这个人确实不是普通人,这真正是智慧立命的好样子。人生在世,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幸福美满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所以要知命,要能够顺应--“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才能真正幸福美满。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贵’是富贵,能够安于富贵;‘贱’是贫贱,能够安于贫贱。“贫富”是从财富上说的,多财是富,少财为贫。‘贵贱’是从社会地位上说的,贵是地位高的,贱是地位低的。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生死自在”就把所有顺逆境界包括了,无论处顺境、处逆境,无不自在,正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真实的幸福,没有大学问,没有真实的功夫做不到。由是可知唯有“觉者”才能安身立命,迷的人没有法子,天天胡作妄为,愈陷愈深。所以佛常常在经上说之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俟’是等待,‘修身’等待我们的命运改变、改造。改造命运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得到的,是要有时间之累积,要勇猛精进,并且与自己的勤、惰、迷、悟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还要勇猛精进,再假以时间,一定能得到效果。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思想、见解、造作,这些都属于行为。说了‘身’就包括心、包括语。身、语、意三业有过失、有恶意、有恶行,要把它改正过来。‘治’就是对治,要用方法对治。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觊觎’是非分希望善报、善果早一点来,这个心是妄心,这一念是障碍。古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只要勤于耕耘,它自然有收获,何必要天天去求?这是把实修的方法教给我们--什么都不要求,只管断恶修善,到最后什么都得到了。不必求,样样都得到了;有求反而得到的有限,求一桩,就得一桩,多可惜!若不求就样样都得到了。为什么说不求样样都得到?因为你不求,样样都是性德显露,与性德相应,所以样样都得到。若有所求,则修德不与性德相应,故所得者有限。实在讲,了凡居士他所得到的是修德,还不是性德,因为他还是有所求--先求功名,然后再求儿女。他有求,求一样就得一样。如果他一切希求的念头都没有,唯一修身积德,则他样样都圆满。他没有求寿命,寿命也延长,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以后活到七十四岁。‘觊觎’是非分的希望,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将迎’,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攀缘”,把攀缘的心也要去掉。‘皆当斩绝之矣’,把它断除,没有丝毫非分的希望。如理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生活能过得很安稳,三餐吃得饱、睡得好、穿得暖,这就够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稳,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费用少,生活容易。一般人要求奢侈、豪华,讲求派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劳,这是得不偿失。自己纵然有能力、有福报,应当给大家共享,那你的福报就是积德--积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所以有余福一定给大众去享受,这才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何必求福报提前的到来!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实学’是真实的学问。‘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讲的“返本还源”,也就是说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这里面有真乐,法喜充满,真正是离苦得乐,这是觉悟的人所求的。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是教他“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这叫“圆修圆证”--《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秘诀还是‘无记无数,不令间断’,这就是常讲的不间断、不夹杂,这个功夫很重要。要不要记数?云谷禅师传给他不必记数,只要求不间断。古德有很多要求我们从记数下手,原因是什么?我们懈怠懒惰。所以每一天老老实实的定一个数字,一天念一万声,一定要念满一万,来对治懈怠懒惰的毛病。不记数,有时候就忘掉。像了凡这样的人非常老实、认真,教这种人可以不必记数,记数反而是夹杂。他真学、真做、真精进,所以就教给他不间断、不夹杂。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关键就是要一门深入。古人从读经下手的非常普遍,不管是念经还是念咒、持名,都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一直念下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无心’两个字很重要,这两个字是关键的所在。‘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袁了凡虽然和云谷禅师两个人在禅堂里,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他没有到无心的程度。他只是一点信心把烦恼伏住,不是定功;他相信一切皆是命运,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云谷禅师教他更进一步,要“修定”。持准提咒是修定--妄想、执着没有了。真性就显露出来了。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法尔自然”,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这是佛门里面修证的目标,也就是圆满真实的功夫。功夫到了,‘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是我们常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一句佛号如此,念经也是如此。我们念《无量寿经》--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经一样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可见得方法,手段不相同,原则、原理、目标完全是相同的。到念头不动的时候,感应自然就现前了。所以做功夫,大致上分三个等级--上乘的功夫,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功夫成片。修学一定从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晋级到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功夫达到第一个阶段时,不可中止,不要满足,一满足就不能提升了。功夫成片的上乘,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想什么时候走,阿弥陀佛就什么时候来接引你。虽到这个境界--生死自在,最好还在世间多住几天。为什么?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西方世界修一百年,住在这个世界磨练磨练。第二个更大的意义是多劝几个人往生。我们自己去了很好,若是能带一批人去,那不是更好!所以就不妨把目标着重在帮助别人,在化他。“自行化他”,功德是圆满的,这样才能报答佛菩萨的深恩大德,帮助佛接引众生。有求必定有得,也就是‘灵验’。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  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有名、有字、有号。“名”是父母取的,决定不能改变。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这是大不孝。父母给你取的名,就是父母对你一生的期望,你把名字改掉,对于父母的希望忽略了,这是真正的不孝。古时候名、字之外再用“号”。用号的在社会上是比较有身分、有地位了。古人成年之后,没有人再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尊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没有行冠礼之前,大众皆可以称他的名,行了冠礼之后,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称他的名就是对他不尊敬。那要怎样称呼呢?就是在行冠礼时,他的同辈、兄弟、同学、朋友送他一个“字”,从此以后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纵然将来做官,朝廷上皇帝也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若称名,必是他犯法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罚罪。这些称呼上的常识,不可不知道。若对他更恭敬,“字”也不称了,称他的“号”,或是出生地名--他是某一地方出生的。表示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称地名是最恭敬、最尊敬的。譬如清朝的李鸿章,当时很受大众尊敬,名、字、号都不称,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门里也是如此,到达最尊敬的时候,名、字、号都不称了,往往称寺庙或地名。像我们称智者大师为“天台大师”--他居住在天台山;“慈恩法师”--是慈恩寺的窥基大师。‘了凡’、‘学海’皆是他的号,这是很尊敬的称呼。他的名,终其一生只有两个人称他。一个是父母,父母一生称你名,不称你的字;你的祖父母、伯叔都要称字。这是对你尊重客气。除父母之外,另一个就是老师称名。所以对老师、父母是一样的尊敬,父母之恩和老师之恩是同等的。只有父母、老师可以称名,皇帝都不称名。但是对于长辈,自己要称名,表示恭敬。对于平辈可以称字。这些称谓我们要晓得,不能搞错。佛门里面有内号、外号--内号就是法名,外号是字,还称名、称字。  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这一段是说他改过自新的决心和行持。首先他把别号改了,以前他的别号叫‘学海’,从这以后就改成‘了凡’,‘了’是明了,‘凡’是凡俗;现在对于世俗之间的事情他都明了,也就是觉悟的意思--真正晓得命运是自己可以改造。道理、方法他都懂得了,从此以后不会再走宿命论这条道路(命不是一定的)。决心改过之后,气象就不相同了,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感触不一样了。他说从此终日能提高警觉。‘兢兢’是警觉的状态,不像从前迷惑颠倒。以前是‘悠悠放任’,‘悠悠放任’是很随便的意思,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日子怎么过的?不晓得。没有理想,没有方向,俗话讲的“醉生梦死”。这样决定被命运拘束,不能创造自己光明的前途。改过之后,‘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拿现在的话讲,改过自新后的意识形态不一样,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转变过来了。从前的看法是一切命中注定的,还有什么转变的呢?没有法子了。现在晓得,命运可以自己改造,这个观念转变过来了,比以前显示得更积极、更发愤、更乐观。‘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这一句非常重要,一般人所以不能改过自新,就是不晓得这个事实。为什么《无量寿经》念多了,真正体会到这种情形,会比袁了凡还要来的谨慎。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绝对没有法子计算,就是集合全世界的电脑来计算,也算不出来。他们每一个人的神通道力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一举一动,甚至心里面起个念头,他们都知道。不要说做坏事,就是起个恶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世界的大众们没有一个不知道。能瞒过谁?这是讲独居无侣,人目所不见处,他也是规规矩矩、谨谨慎慎,不敢起一个恶念,这才真正做到了克己的功夫。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如果还是自己欺骗自己,那怎么能成就呢?孔夫子说:“君子慎独。”“慎”是谨慎,“独”是独自一个人。独居也决定不放逸。这叫真正做功夫。一般人懈怠、放任的习气太重,就是随便惯了。在大众中比较谨慎收敛一点;人见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为什么从前寺院丛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广单,不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个人一间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睡广单就是“依众靠众”,十几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我们今天称为“睡通铺”,睡觉时也不能随便乱动。用这个方法,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丝毫放纵,这样来历练自己。现在的社会跟从前的社会不一样,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约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不错,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来生再到三途里慢慢去“享受”,道业不能成就。寺院里也有单独的房间,是专为年老的修行人而设的,因为他的行动不方便。大家在一起过团体生活,行动都要一致,年老的人,体力衰弱、行动不便,才给他一间寮房。寺院里面身分地位比较高的,琐碎的事情多--像住持、当家师,什么事情都要过问,也要单独一个房间,便利于办事。所以真正修行,六和敬里的“身和同住”,绝对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如果说是两、三个人住一个房间不方便,我不愿意跟他住,有这种念头,念佛功夫成片绝对得不到。为什么呢?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还有嫌弃。这怎么能成就?修行在那里修?就在这个地方修。在极不平等的环境里面修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叫修行。不愿意跟人相处,这就是过失,就是毛病。了凡居士发现他自己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把毛病改过来。我们现在有这个毛病,不但不改,还要继续去培养,这怎么能成功呢?所以僧团里首先要求我们修学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众在一块共修的基本戒条,个人所遵守的就是“五戒十善”。在从前,寺院丛林里面以《沙弥律仪》做基础--“十戒二十四门威仪”。现在不要求那样的苛刻了,我们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够了。出家、在家都应当如此,规矩不能再降低了。团体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们的毛病习气都修正过来,不讨厌别人,不怨憎别人。‘遇人憎我毁我’,‘毁’是毁谤;不会跟他计较,不会把他放在心上。‘自能恬然容受’,‘恬’是安然。由此可知,他的心境相当平静,不像从前,他心浮气躁,一点点委屈都受不得。现在可以受委屈了。这就是看到他修行的功夫在增长,这就是效果。所以一个修道的人,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学着跟任何人都能相处;跟佛菩萨能相处,跟妖魔鬼怪也能相处,在任何境界里,都是怡然自得。我们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在黄梅证的果位我们不晓得,但最低限度也应该是圆教初住菩萨,只会比这个更高,不会比这个更低。他是明心见性的人--初住以上的菩萨,这还得了!他去侍候那些打猎的人。打猎,天天杀生造恶,他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还要替那些猎人烧饭,侍候这些猎人。猎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猎人队里的仆人,猎人要吃肉,他也要侍候。不是短时间,是十五年!我们能忍受得了吗?他在那个环境里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他在黄梅是开悟了,“悟后起修”,他在一切顺境、逆境里面修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没有别的,就是修这三样。我们今天与人相处,是不是在顺、逆境界里面,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修清净心?如果不是修清净心,就没有修行,于自己一点利益都得不到。那不是学佛,那是搞“佛学”。每天在文字纸堆里去钻,也能说得天花乱坠,烦恼天天增加,将来的前途依旧是往生三途六道。这就错了!真正修行人绝不执着文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他求的是心地清净、心地平等。清净心、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所求的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也是这个目标,我们求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地清净平等,平等就是一片,清净就是一片,心里面没有界限。换句话说,还有分别执着就不能成片;一有界限,就不能成片。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功夫才可以成片,这叫真正修行。他有了这样的功夫,功夫并不很深,稍稍上轨道了,感应就现前。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  明、清的‘礼部’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科举’是国家举办的考试,相当于现代的高普考。现代中国的高普考是考试院负责的,从前考试跟教育都是礼部掌管,礼部的职权相当于现在教育部跟考选部。  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他命里注定的是第三名,现在跟命里就不一样了。这是他行善积德,他的名位从第三名提高到第一名。‘其言不验’,这就跟定命不一样了,这就是变数--他尝到了--确实有变数,而不是定数。‘而秋闱中式矣’,古时候大考都定在秋天,‘闱’是闱场、考场;他考中了,就是考中了举人。了凡先生的命里,原本只有中秀才的分。因为命里讲,他没有科第,科第最高的是进士。以后他发愿求中进士,也被他求到了,那是他命里没有的,才是求到的。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段所叙述的几桩事,都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效法。‘行义未纯’,‘义’是道义,或者说得更浅一点就是义务。帮助别人,不要求报酬的,这是义务。儒家教我们的五伦十义,由此可知,‘行义’是性德。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护教导是义务,儿女对于父母孝顺也是义务。兄友弟恭,乃至于朋友有信--于朋友信实--这都是义务。义务就是应当这样做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爱,应该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虽然是做,做得不纯,里面掺杂个人利害。我去帮助他,对我自己不利!这一考虑就不纯了,也不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是自己反省,虽然做,做得不够。‘检身多误’,‘检’是检点,反省自己的毛病,过失还是很多。下面举几个明显的例子,或者是‘见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讲“成人之美”,美就是善;我们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帮助、要成就他。为什么?一件善事对于整个社会、乡里都有好处。譬如道路坏了,这人要发心修补,我们见到了,就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把这件善事做好,便利于大众。类似这种对于社会有利益,对大家有利益、有帮助的事情,我们都要帮助他。了凡先生也能够随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够勇猛。也就是说没有尽心尽力,只稍稍的随喜一点。这就是反省自己的过失。‘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别人有苦难,要去帮助他--应不应该帮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会,求帮助的人很多,我们常常遇到。而且求帮助的人当中,有很多是来骗钱的。骗了之后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赌,那就有罪过了。所以行善的确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明察,能判断应不应该做;慈悲是真正的动力。他确实有苦难,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如果他用欺骗的手段,我们一眼看穿,我们要教导他。如果他并不是很衰老,也并不是有病,身体健康强壮,应该劝导他、教导他从事正当的行业,不要用这种方式来讨生活。‘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所以改过自新不是猝然成就的,是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断去改;初期这些现象,决定是免不了的。身虽然善,能够合于礼法,但是口里面的言语还会有过失--口不择言,这是习气。自古以来,所谓言语是祸福之门,不能不谨慎。孔夫子教学的四科,第一个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今天讲教育中的德育。现在这个社会德育没有了,不讲求了。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孔夫子多么着重言语--说话要有分寸,说话不能伤人。言语伤人,是不知不觉的,人家怀恨在心,将来的报复是没有办法预料的,往往许多的怨仇、误会都是从这儿来的。这个事情麻烦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不可不谨慎。少言就寡过,何必多说话呢?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净,自行化他,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人家给我们讲再多的是非,我们一句也不要答覆他--“阿弥陀佛!”他再讲--“阿弥陀佛!”听个几句“阿弥陀佛”。听完之后,他讲什么我不晓得,我们就念“阿弥陀佛!”我们把这句“阿弥陀佛”给他,他讲的那些东西我没听进去。这样好!所以言语少好!袁了凡是有言语多的毛病。‘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就是清醒时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守规矩、很如法;但他喜欢喝酒,酒喝醉了,就又放逸了,毛病就出来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里有酒戒。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为什么要戒酒?就是酒醉后乱性。如果我们饮酒不至于醉,酒有开缘,可以喝的,但决定不能喝醉。戒律讲得很严格,是滴酒不沾。为什么?怕我们止不住,感情用事,没有理智,一杯接着一杯,那麻烦大了,那决定是破戒。从前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讲《礼记》,《礼记》的注解是郑康成(郑玄)注的。郑玄是东汉大儒,是马融的学生。马融在当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问家,但是马融的心量不大,学生成就若是超过他,他心里很不是味道。郑玄的成就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老师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杀死。所以他离去时,马融带着学生到十里长亭送行--实在是不怀好意,令同学们每人敬酒三杯,郑玄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那里晓得郑康成的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礼节都不失。李老师说,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用制定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制定这条酒戒?我们要了解制戒的意义。学佛的同修如果在烹调时用作料酒,是不会醉人的,调味是可以的。如果年岁大、体力衰,他血液循环慢,酒可以帮助血液循环,每餐饭喝一杯酒,这也是可以的,这是开缘,不是破戒。同样道理,佛门忌五辛,五辛里,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葱、荞头(大陆叫小蒜)、韭菜、兴渠。佛为什么禁止我们吃呢?《楞严经》上说得很好,修行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功夫不到家,饮食会影响心理、生理。功夫到家,心理作得主宰,境随心转,那就事事无碍;如果还是心随境转,这是有障碍。“五辛”佛跟我们说:生吃助长肝火,容易发脾气;熟吃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换句话说,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长烦恼,所以禁止。有一些在家同修说:“五辛不能吃,我们对吃素的兴趣都没有了。”要明白佛制禁食的用意,五辛若当佐料配菜不起作用;像炒一盘菜里面加一两个大蒜,是起不了作用。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讲道理的,这才晓得佛法是活用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受了戒也有开缘,你才能度很多人,自己也欢欢喜喜的跟大众在一起。所以在某一个场合里,用智慧观察,通权达变,要利用机会把佛法介绍给大众,因为他们能闻到佛法是很难得的。我们在饮食之间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诉他,他听听也种了善根,所以这是机会教育。‘以过折功,日常虚度’,功与过两相比较,每天的过多功少,没进步!光阴空过了。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馀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菴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己巳(隆庆三年,公元一五六七年)至己卯(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经历十一年,许求取科举、科第之愿,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圆满。‘时方从李渐菴入关,未及回向’,这是因为他在外面服务,曾经一度在李渐菴的军中办事,任参谋一样的职务,跟着军队到处行军,没有机会回向。‘庚辰南还’,第二年才有机会。‘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这就是他己巳年所许的愿圆满了,真正做到了,最后回向。因为他许愿时自己写了疏文,表示要认真改过自新,积功累德。现在他修积的功德,三千善事做圆满了,回向报恩,他的愿求也果然是得到了。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他命里没有儿子,想发愿求得儿子,他求到了--“求有益于得也”,真正是他修来的。‘辛巳生男天启’,他许愿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还没有圆满,他就生了儿子。因为他发这个愿,第二年就生儿子了(天启是他的大儿子)。所以真正发愿,一发愿就有感应。当然三千善事他一定会兑现的,虽然还没有修完,儿子已经得到了。跟前面一样,前面礼部考试,他三千善事还没有圆满时,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里注定是第三,他考中第一名,这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硃圈于历日之上。  每天行善,做一桩好事他就记下来,夫妻两个都行善。他太太不认识字,不能记,就用鹅毛管蘸着印泥,家里用的日历本子,每一天做一桩好事,印一个红圈。  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  这是举两个例子。‘或买放生命’,这就是放生。今天我们发心放生,要记住不要受骗。很多发心放生的人都到鸟兽公司去买,他们是专门捕捉来给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捕捉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捕,这不是放生,是害生,这是决定错误的。不但没有功德,还有过失--是有罪过。所以佛教讲放生,是在日常生活中,买菜时偶然看见的(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就是攀缘)。偶然之间发现了,这个动物活活泼泼,判断它可以活命,买下来放生(一定能活下去的)。看到虽然是活的,如果买去放生它活不成,就不必了,不如拿这个钱做其他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我们宣扬吃素,劝人不杀生,劝人爱护动物,都是放生修学的意义,不一定要买动物去放才叫放生,那就搞错了。像丰子恺的《护生画集》,能多印多流通--他画得很好,里面题的词,内容也非常的好。但是他里面的题词多半是用文言文,如果能发心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再把画面改成彩色,再标上注音符号,多印给中、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培养爱护动物的观念,这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着眼,广泛去修学,不能死在一句话里面。须知‘放生’二字含义很广很深;‘布施’有财、法、无畏多种,义实深广不可思议。  一日有多至十馀圈者。  了凡夫妇断恶修善,显然比过去进步多了。在过去一天难得做一件好事,好几天才做一桩,所以三千善事十年才完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可见得一天做一件善事,还有六百天没有做善事。现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几桩善事,比从前是大有进步了。想到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真正不容易,你看了凡夫妇的确有毅力、有耐心。看他们这样努力,就晓得精进不懈的修善不容易。要是没有毅力,没有决心,毛病习气不容易断除,这就是菩提道上进得少、退得多的道理。  致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到‘癸未’(发愿的时候是庚辰--公元一五八○年,从庚辰到癸未--公元一五八三年,共四年),才四年三千善就圆满了。前面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圆满,第二次发的愿四年就圆满了。‘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请法师们到自己家里的佛堂来做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他命里没有进士,所以现在要求中进士。命里面没有儿子,他得了儿子,这是他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求得来的。命里没有进士的学位,他能得到的话,这也是一个变数。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完全兑现了,有了灵验。现在他许愿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从癸未年的九月十三日发的愿,到丙戌(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只有三年,他果然中了进士,‘登第’就是进士及第。命里没有的,他又得到了。‘授宝坻知县’,朝廷分发他去做宝坻县的知县,这也是他命里没有的。他命里讲的,是到四川一个县做县长,命里没有说在京城附近。宝坻是京畿附近,当时的首都是在北京,宝坻县距北京很近,在北京的东南方,现在属于河北省。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这是叙述他做了官之后,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公务,替老百姓造福。县市长是朝廷选的,不是老百姓选举的。这个县市长好!他确实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做了县长开始,他每天准备一本册子--空白的本子,名‘治心编’。这是对治心理、检点起心动念善恶的记事本。‘晨起坐堂’,每日处理公务,审问案子。因为从前的知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不但要管理县的行政,而且还要管县的司法;就是县里最高的司法官,案件都需要他来审查。不像现在行政、司法分开了,司法有法院法官处理。从前县长还要管司法、管审案、这叫‘坐堂’。‘家人’,家里的佣人;这本册子都随身携带。‘门役’,是县政府里的当差。门役就将这一册记事本放在他办公桌上。他每天做的善事,做的恶事,大小事都登记在其中。因为他许愿要做一万条善事,所以小善、大善都要登记,看看到什么时候这一万条善事才能圆满。晚上他还要设香案,就是在庭院里摆一个香案,把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报告,不敢隐瞒在心里。‘效赵阅道焚香告帝’,仿效古人的做法,使得自己真正忏悔,身心清净,丝毫不敢隐瞒,这是佛家所讲的“发露忏悔”。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从前没做官,工作不会太忙,所以太太帮助做善事容易。现在做官,住在官府里面--等于现在的公家宿舍。从前做官的住家与老百姓是不接触的,尤其是眷属和外面不接触,家人无法帮助他行善。想一想,所许的一万条善事要到那一年才能圆满呢?这使他的太太发愁担忧的。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他白天动这个念头,晚上就有感应。晚上作梦,梦到一位神人,他就跟神明说:“我许的一万条善事,在公务当中修积善事,反而不及从前便利,这一万条善事很难圆满。”神就告诉他:“你所做减粮这件事情,你的一万条善事都做圆满了。”他的确做了这桩好事。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他做了县长之后就把田租减少了。前一任知县时,收租是按照每亩田二分三厘七毫这个数字来收租的。‘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神怎么知道我减租?想想真的有这一桩事。他减租税的幅度很大,所以全县的农民都得到他的好处。这一个县何止一万农民得到他的好处?一万件好事不就做圆满了嘛!所以他自己也怀疑,怀疑两桩事情--第一、我做事情神怎么会知道?第二、做这一桩事情会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功德吗?所以诸位要晓得,俗语常讲:“公门好积德。”一般人修大福德没有机会,袁了凡要没有做县长,他想做一万条善事那要多少年!今天他有这个机会,能够利益万民,一桩善事就抵得过一万桩善事。公门里积德是容易,造罪也容易;一个政策如果不便利于老百姓,对老百姓有损害的,这一桩事就是一万条罪过。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地位愈高,祸福造作的范围就愈广泛。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政策,一个善行,于全国老百姓有帮助,那就行了千千万万条的善事;一个政策有害于老百姓的,那他就做了亿万条的恶事。一般人没有这个机缘--不在位,行善、造恶都很有限,都不太大;得到这个地位,有这个机会,造恶、造善都不能不谨慎。行善,前途绝对光明;造恶,必堕三途苦报。为什么呢?他所造作的都比一般人来得深广,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他刚刚作了这个梦不久,恰巧碰到从五台山来的‘幻余禅师’,了凡就把这件事情向他请教。并且问他:“这个事情能不能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情,那实在是好!所许的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如果不能相信,这一万条善事得慢慢去做。”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确实是‘一行可当万善’。这道理在《华严经》上,所谓“一修一切修”,这是华严“事事无碍”的修学。为什么说一修可以一切修呢?如果这一修是见性的话,那就一切修了;这一修没有见性,那一等于一,一不等于二。如果一修要见性的话,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什么是心性?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净宗讲的“清净心”,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是,何止万善!一句“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我们逐渐明了事实真相,才觉得澫益大师的话很有道理。他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包含在里面,万行都在其中。他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前一句是把教下都包括了;这一句“千七百公案”,是禅宗也包括了。宗门教下,都在这句佛号里面。又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持戒也在里面了。持戒就是守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什么法门都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里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许多人不懂得。修到心地清净,那就是佛门讲的法门无量,都圆满了--圆修圆证。多少人尚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好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诸佛菩萨、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这一念从真性里生出来,特别着重在真心;真心没有界限,真心没有边际,行再微小的一桩善事,与真心相应,再小的善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了凡还没到这个境界,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一县的老百姓。‘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理。‘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这理论了凡先生还不会,他的万善圆满是在事上修的。如果从性上修,就是真心上修,那一善是尽虚空、遍法界,不只是万善。纵然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布施他一块钱,这一块钱的功德“称性”。为什么?因为当时你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分别“他”是乞丐,“我”是能布施的人--能所双忘、三轮体空。一块钱的布施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因为是性德的显露。今天布施千万、亿万,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块钱的功德大。为什么?你布施千万、亿万是从意识心上布施的。意识心是有分别、执着、界限的,你突破不了这个界限。真心人一块钱虽少,他没有分别、执着,没有界限,就和虚空法界完全相等,这是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修功德,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原因是用心不一样。境随心转,我们的心量很狭小,修再大的福德,分别执着的界限画在那里出不去。菩萨、阿罗汉边界没有了,所以他的一点点善事,就是无量无边的扩展出去了,达到尽虚空、遍法界。头一句讲的是理,我们要晓得这道理,念念功德圆满--圆遍法界,遍满十方,这个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了凡先生是从事上修的,事上修便利于万民。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很难得,他立刻就能够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到五台山去斋僧,供万人大斋。常讲“千僧斋”,他要打“万僧斋”,满他这一万条善事的大愿。‘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明、清时代四大名山出家众经常都有几万人,五台山一万人是少的,人数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众大约三、四万人。在明、清佛法相当兴盛时,峨嵋、九华大约有一万多人。所以他到那里去斋僧。尤注说:“足见其人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无丝毫牵强吝情处,宜其受福无量也。”“宜”是应该。这样慷慨大方布施,没有一丝毫怀疑、没有一丝毫吝啬,自己所有的马上能够拿出去。了凡先生是个清官,不贪污。清官俸禄能有几何?这次请客,请一万人吃饭,大概把他那一点俸禄积蓄全部都拿出来了。他出身清寒,尤其相信因果报应,决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财,所以这是很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虽做好事,总是抽出几分之几,有一百块钱,拿出一块钱做好事就觉得很满意了。不像袁先生,全都拿出来,这是很难得的。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  就是五十三岁寿命就到了。而且算得很准确,是八月十四日丑时,算得那么清楚。这一年有灾难,这一年过不去。  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他写这篇文章是六十九岁。五十三岁那一年他没有求长寿,那一年也过来了,也没有什么灾难。没有求长寿,寿命延长了。由此可知,世间法里最大的就是生死大事,也就是寿命。连寿命都可以求得,何况其他的呢?功名、富贵、儿女,没有寿命难求;寿命都可以求得到,那么其他没有一样是求不到的。这个求要如理如法的求,要从至心上求,从自己心地上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如果撇开了心地,从外面去求,那就是前面云谷禅师所说的‘内外双失’。所以佛门讲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中国世俗所讲的是求福、求寿、求儿孙。多福、多寿、多男女、多儿孙,世间人求这个确实求得到,没有求不到的。我们知道了凡确实是添福、延寿、添丁,完全是超出他命里的常数,这是他一生修得的,不是命里注定的。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  ‘书’是《书经》,五经里的一部书。《书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记载上古时代的典章制度。这两句话,“文见商书(商朝)咸有一德篇”,《商书》里面的一篇。‘天’是讲天命,也就是我们讲的定命。我们命运被人算定了,落在数量里。‘谌’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难信。也就是常数是有的,但很难相信。为什么?它有变化。虽是一个常数,但它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居士断恶修善,恶的天天减少,善的渐渐在增加。做了知县,减粮这一节,这是乘法不是加法。这一乘,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圆满了。这就不是一一相加,是乘法。如果造大恶,那一下就除掉,不是一桩一桩减。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有加减乘除,这就是很大的变数;常数有,变数就难信。常数决定是有,但不是呆板的,是会变的。‘命靡常’,《太上感应篇》明白的告诉我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福都是自己行业感得的果报。  又云。惟命不于常。  这一句话也是《书经上周书康诰篇》里所说的,也是说天命无常。告诉我们修德的重要,变数胜于常数。  皆非诳语。  古圣先贤这些教训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尊称为“经典”。“经典”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真理,绝对是真实,不会改变的。这些教训应用在现代,还是真实的;若不信,凭着自己的意思,胡作妄为,只有增加过失。眼前纵然得到一点好处--何况所得到的还是命中有的,若不知修德,所得也保不住。不但财富不能常保,寿命都靠不住。命都保不住了,财富再多又有什么用?这个社会随时都有灾难,随时都可以把命丢掉。你想想看,其他的还有什么意义?纵然得到了也没有意义。《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得很好,一个人在临命终时什么都带不去,你的家亲眷属、地位、威势、财富,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的。能够带得去的是“十大愿王”,愿王常随不舍,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佛门也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很重要的警语。既然晓得业随身,业会随着我们走,就应该要努力修善因,不要带着恶业走。带恶业,我们就由恶业引导堕三恶道;善业引导生三善道;念佛的净业引导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比较比较、衡量衡量,我们就清楚了,这一生中应该要做些什么?所以眼光要看远一点,要看大一点,不要在眼前斤斤计较,不要计较这一生的得失。这一生时光非常短促,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中,多做一点好事、多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大了!古圣先贤的话,我们读了要能够相信、能接受,依教奉行,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不尽的。你不相信,你认为那是神话,靠不住,那是自己的业障。无比殊胜的因缘,就当面错过了。  ⑷教子知过·改过·修福积德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  这是了凡先生真正觉悟的话。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把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佛菩萨是圣人当中的圣人。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这是讲常数。以前孔先生跟他算命是世俗之论,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是圣贤之言。晓得这个道理,你还需要去算命吗?还去看相,看风水吗?不要了!相信圣贤之言,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开拓美好的前途。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了凡先生的命是被人算定了。他的儿子没有给人算过,不知道他的定命是如何,实在讲也不需要算了。‘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以下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是他教导儿子:纵然你命里将来是大富大贵、达官显要,也要常作落寞的想法。‘落寞’即是不得志。为什么要作此想?因为以后纵然发达了,人谦虚,能够礼让,不会以富贵对别人起一种骄慢的念头。自己能谦虚,这是培养自己真实的福德。  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样样事都很顺利时,也常常要想着遇到许多的困难。就是在顺利当中,还是要谨慎,还是要小心,不敢大意。诸葛亮一生成功就是在此--诸葛一生做事小心谨慎。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  眼前衣食不缺乏,相当的丰富,可是一定要知道节俭。如果在富贵时能常常守住这一点,德行、善行都能够增长,中国历史上范仲淹就是如此。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在寺院里念书没有东西吃,每一天煮一锅粥(稀饭),把粥画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调整。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看他的传记,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家。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晓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都过很贫穷的生活。如果过得很富裕,他那有能力养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印光大师赞叹--孔夫子之后就是他。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中国世家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积德积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分给别人享,后福就无穷了。一直到民国初年时,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印祖在《文钞》里说还有一个人,清初的一位叶状元,这个人一直到满清末年时,他的家业三百年不衰。由此可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俗话讲“受宠若惊”,别人爱护我们是好,但是我们要自己想一想,我们有什么地方值得人爱护?值得人敬仰?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够,这样想法是好--时时能回头,进德修业,不负众望。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些都足以戒除贡高我慢。慢是很大的烦恼,贪、瞋、痴、慢,傲慢与贪、瞋、痴有连带的关系,他从这里着眼下手,确实是断烦恼的好方法。断尽烦恼,性德才能够显露,这是真正修德有功。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以下的文字是这一章的总结,非常重要!立命的关键就在此。我们心里思的什么,想的什么,这是进德修善的典范。中国过去的教育,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教你常常想,‘远’要如何荣宗耀祖,‘扬’是显扬祖宗之德。自己在社会上,道德、学问、事业能为社会大众所尊重,是祖先之光荣。今天社会努力精进的动力是什么?是名利;大家拼命去做。为什么?钱财在那里鼓励,在那里推动。如果没有钱财,谁肯去做?大家都不愿去做了!从前人努力勤奋工作,他的动力是孝道,他想到祖宗,想到父母--我一定要努力修善积德,使我的父母有面子,我的祖宗很光荣,这个动力比名利高尚得多。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道统,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对于祖宗的祭祀,祠堂的建立,都非常重视,这是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人能够孝亲,能够不忘本,自然能够心正行正,不会做坏事。‘近思盖父母之愆’,‘愆’是过失。儿子孝顺,儿子对社会有贡献,父母纵然有一点小的过失,社会人士也会把它忘掉。父母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大众都赞叹他父母了。这是孝子。‘上思报国之恩’,国家对人民有君亲师的使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民应为国家尽忠。‘下思造家之福’,‘家’是家庭,不像现在的小家庭;从前的家是家族,内外眷属,是一个大的家族。为子弟的要常思造整个家族之福,不是一个小家庭之福。所以一人有福,一个家族皆能享受。‘外思济人之急’,从社会来着想,要尽心尽力替社会服务,为社会大众造福。在今日社会,最急者无过于伦理道德教育之复兴与发扬光大。‘内思闲己之邪’,‘闲’是防止;防止自己的过失。‘邪’就是邪知邪见;我们今天讲的妄想要知道防止,绝对不可有非分之想,起心动念都要知道本分。人人都能知道本分,能够守住本分--社会祥和,天下太平。《孟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本分,守本分就是要尽义务。儒家所讲的本,是指五伦十义,就是要尽到我们在社会、在人生应该尽到的义务。应当做到的这些事情要认真去做,要努力去做,为社会、为家庭造福。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日日知非’就是觉悟,佛家所说的“开悟”--始觉、本觉、究竟觉。始觉就是“日日知非”,“始”是开始,是天天开始,所以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自己的毛病,发现了就改,这叫真正的修行--修正自己的见解、思想、行为,日日改过,这就是大圣大贤的真实修功。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我们要想改造命运,想离苦得乐,这几句话是关键、是锁钥,非常重要。一般人一生当中不能成圣成贤,修行得不到一个结果,毛病就犯在此地。天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天天始觉。一发现就把它改正过来,这叫功夫。真的改过,这是功夫得力。不必多,一天真的能知一过失,改一过失,三年之后你不是圣人就是贤人,这一点都不假。一天改一条过失,一个念佛人三年之后,不是上品往生,也是中上品往生,这是修学成佛作祖,你肯不肯认真去做?一天一条过失都没有发现,这是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当然就无过可改,那有进步!不进则退,自然堕落。‘安于自是’--自以为是,是最可怕的生活。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这是真的,聪明才智的人很多。‘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因循’是放逸、懒散、偷安,日子得过且过,我们常讲的混日子。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了,这样过生活,就是定命。你命里面注定的--怎么生、怎么死,死了以后要到那一道去,全按着定数安排。这就是云谷禅师讲的凡俗之人、庸俗之人,完全照着命运去走,也是佛在经里所讲“可怜悯者”。他教他儿子这一段,确实是世出世间修学用功,都离不开的原则。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了凡先生将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的理论与方法,写出来传授给他的儿子,希望他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了凡先生依此修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云谷禅师所说的理论与方法深信不疑。‘至精至邃’,‘精’是精华、精纯、精彩到了极处;‘邃’是深远、真实,决定正确。‘熟玩而勉行之’,‘熟玩’就是把它读熟深思,细细去体会,就是熟玩。常常思惟,常常去想,你会得到其中的法味,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努力去做。‘勿自旷也’,‘旷’是光阴空过,不可虚度这一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肉餧虎 以肉餧虎

以肉餧虎...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成语名称以管窥豹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bào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成语名称以终天年成语拼音yǐ zhōng tiān niá...

以肉啖虎 以肉啖虎

以肉啖虎...

最新文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